名人傳(2011升級版)

名人傳(2011升級版)

《名人傳》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所著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的合稱。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了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創造出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畢生精力的故事。

基本介紹

  • 書名:名人傳(2011升級版)
  • 作者:(法)羅曼·羅蘭
  • 譯者陳筱卿
  • ISBN:9787540224998
  • 類別圖書 > 傳記 > 社會百相
  • 頁數:231
  •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02-01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基本信息,目錄,前言,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名人傳》創作於20世紀初,在這部傳記中,羅曼·羅蘭強調自由精神,讓世人“呼吸到英雄的氣息”。
貝多芬:一個被命運捉弄的、最終耳聾的音樂家,一個用痛苦換來歡樂的英雄。這個表面如此狂傲的人,在世時卻有著不為人知的一面。音樂家最重要的器官損壞了,他不敢表露出來,不敢讓人知道他的弱點,只好選擇離群索居。然而耳聾時的一次演出幾乎毀了他。他沒有知音,甚至連朋友也沒有。但是,貝多芬接受了現實,承受了上天給予他的痛苦的命運,因此也成為作者心目中的英雄。
米開朗琪羅:憂鬱症患者,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個享受痛苦、捨棄歡樂的英雄。作者讓我們了解到了米開朗琪羅十分矛盾複雜的心理,他有著對自己行為的極端厭棄,因為就連他自己都知道自己是一個十足的弱者、一個十足的懦夫。心靈的折磨,奴隸般無休止的勞作,使他一生飽受折磨,對他而言,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獄。
托爾斯泰:一個自我折磨也自我折騰的人,離家出走的老翁,一個打破生活的安寧以便安撫良心的英雄。他很早就擁有了財富、榮譽與地位,但他卻像一個瘋狂的信徒一樣,不斷地解剖自己,不斷地懺悔,以致為了自己的信仰拋棄了家庭,拋棄了世俗的歡樂,最後做了一個離家出走的耄耋老者,客死荒郊。
在這部傳記中作者用心描述了三位偉大藝術家對藝術的崇高追求,對生命中苦難的承受,讓我們這些普通人看到了這些高大偉岸的身軀後所藏著的一切。他們和我們一樣經受著生命的各種洗禮,甚至遭受了超越常人的磨難,但他們依然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藝術和文化遺產。無法解脫的痛苦又何嘗不是另一種生命的養料。這正好應驗了一句名言:“痛苦是有益的,因為至少痛苦時我們沒有作惡。”在痛苦的烈焰中,他們離開人世,自身化為灰燼,同時也被烈焰錘鍊,成為貴重的金屬。

目錄

譯序
貝多芬傳
序言
貝多芬傳
貝多芬的遺囑
書信集
思想集
米開朗琪羅傳
序言
米開朗琪羅傳
這便是他那神聖痛苦的一生
托爾斯泰傳
序言
托爾斯泰傳
托爾斯泰的遺作簡析
亞洲對托爾斯泰的反響
托爾斯泰逝世前兩個月寫給甘地的信

前言

譯序
羅曼·羅蘭(1866-1944)是法國二十世紀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是法國外省一小市鎮的公證人的兒子,童年是在外省度過的。一八八一年,全家遷居巴黎。羅蘭考入法國高等師範學校,該校當時是以思想矛盾衝突激烈著稱的法國文化中心之一。
少年時代的羅蘭以斯賓諾莎和古希臘的所謂“先蘇格拉底派”哲學家與他所反對的種種唯心主義潮流相抗衡。
自青年時代起,他便非常喜愛莎士比亞、雨果和歌德等作家的作品,並在許多地方模仿過雨果的創作手法。但在他的思想和藝術的形成過程中,列夫·托爾斯泰對他有著極大的影響。當他在大學求學期間,他就給其作品在法國廣為流傳的這位偉大的俄羅斯作家寫信,向後者提出自己所關心的問題,並且很遵從托爾斯泰對他的勸告。
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他選擇了音樂史作為自己的專業。一九一二年前,他一直作為音樂史教師在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任教。
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下半期,法國第三共和國與進步力量之間的社會衝突激烈。羅蘭與著名作家左拉、法期士等一樣,積極投入到社會生活之中。他參加了為德雷福斯案件辯護的鬥爭,他宣稱自己擁護社會主義。當然,他當時所說的社會主義還帶有朦朧的浪漫主義幻想的色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他在瑞士居住,在報刊上發表了一系列的政論文章,呼籲交戰各國的知識分子團結起來,積極反對戰爭。其文章明顯的反戰熱情在民族主義者中間引起了強烈反響。在瑞士,他接觸了一些俄國僑民,了解到列寧和布爾什維克的活動。自一九○七年起,他同高爾基保持了多年的通信聯繫。到大戰後期,他對民眾的革命力量的信心更加強了,在《先聲》集中收入的他的一九一六年的文章中,他直接地向交戰各國的人民——而不像一開始時那樣,只向其知識分子們一呼籲,期望他們能夠採取堅決果斷的反戰行動。
羅蘭從蘇維埃俄羅斯存在的第一天起就成了它的朋友,不過,他對蘇聯的國內政策也存有某種戒心。二十年代,他徒勞地試圖以甘地和托爾斯泰的道德觀與世界革命的原則相抗衡。三十年代,他成了一名積極的社會活動家,是反法西斯人民陣線的領導人之一,參加了國際反戰和反法西斯大會。他與巴比塞、法共領導人多列士、高爾基的友好關係在加強,其國際威望空前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侵占法國和維希政權的建立對羅蘭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年邁多病的他在敵占區法西斯政權的監視下,基本上只_是作一些多年貝多芬研究的收尾工作及寫點傳記、回憶錄等。
羅蘭在二戰結束前,於一九四四年十二月逝世,未能活到徹底戰勝法西斯侵略者的那一天,但活到了法國從法西斯鐵蹄下解放出來的日子。《歡迎多列士回國》是他在報刊上發表的最後一篇文章。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他出席了蘇聯駐巴黎大使館慶祝偉大的十月革命勝利二十七周年的紀念活動。
羅蘭是作為劇作家登上文壇的,他的早期作品有悲劇《聖路易》(1897年),是收入其戲劇集《信仰悲劇》的卷首篇。收入該集的還有《阿埃爾》(1898年)和《時間會到來》(1903年)。但從一八九八年到一九三八年,他幾乎花了畢生的心血在創作《革命戲劇集》。其中包括:《群狼》(11898年)、《理性的勝利》(1899年)、《丹東》(1899年)、《七月十四日》(1901年)等。
羅曼·羅蘭在中國讀者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原因是他的那部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1902年至1912年)早就在中國翻譯出版,且頗受讀者青睞。羅蘭的現實主義才華通過該小說的篇章強有力地顯示了出來。無論是半封建的德國及其小市民的因循守舊習氣,還是資產階級的法國,都成了羅蘭激烈抨擊的對象。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者,羅蘭的功績在於他不僅以來自人民和接近人民的知識分子的可愛形象與這一切相抗衡,而且還表現了這些普通人的身上所體現的真正的民族精神。這些普通人包括克利斯朵夫的朋友、詩人奧利維,他的姐姐、女家庭教師安多娜特、工人埃瑪努爾、女僕茜多妮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人。
《七月十四日》完成之後,羅蘭開始寫傳記體裁作品。後來,他把不同時期寫的三個傳記——《貝多芬傳》(1902年)、《米開朗琪羅傳》(1905年)和《托爾斯泰傳》(1911年)——匯集成一冊,題為《英雄傳記》,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名人傳》。
羅蘭打算通過這些傳記來恢復二十世紀文學崇高的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的性格。該書描寫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羅蘭認為他們不單單是天資聰穎的個人,而且是一些和自己的時代緊密相連並且用自己的藝術作品體現世人所關心的問題的人。這一點特別清楚地表現在《貝多芬傳》中。羅蘭筆下的貝多芬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具有廣泛的興趣,他為法國革命的英雄壯舉而歡欣鼓舞。羅蘭寫道:“革命吸引著全世界和貝多芬。”所以,儘管貝多芬經受了許多的痛苦:愛情希望的破滅,貧困,以及最後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說最致命的打擊——耳聾,但是,在精神上,貝多芬仍然堅強不屈,最後在歡樂的凱歌聲中完成了《第九交響曲》的樂章。
關於中譯本的譯名,似應題為《三大師傳》更為貼切。題為《名人傳》有些欠妥。首先,羅蘭在將三位大師的傳記匯集成一冊時,只是稱作《英雄傳記》,也沒有說是《名人傳記》。“名人”一詞比較泛泛,即所謂“著名人物”的意思。按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出了名的人”。而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當然是“著名人物”,但他們更是在自己專業方面獨樹一幟的大師:一位是音樂奇才,一位是雕塑繪畫方面首屈一指的人物,一位是文學巨匠。所以題名為《三大師傳》更貼切,使讀者一看書名即可知曉是三位大師級人物的傳記。但鑒於《名人傳》已通用,改了反而不利,所以仍用了這個譯名。
·查看全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