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諧聲者必同部說,音韻學學說。認為凡是使用同一聲符的形聲字,上古必定屬於同一韻部的學說。此說由南宋徐蕆提出,其《韻補·序》云:“殊不知音韻之正,本諸字之諧聲有不可易者。如‘霾’為亡皆切,而當為陵之切者,由其以‘貍’得聲;‘浼’為每罪切,而當為美辨切者,由其以‘免’得聲……又如‘服’之為房六切,其見於《詩》者凡十有六,皆當為蒲北切,而無與房六葉者;‘友’之為雲九切,其見於《詩》者凡十有一,皆當作羽軌切,而無與雲九葉者。以是類推之,雖毋以它書為證可也。”以後,清代段玉裁《六書音均表》也指出:“考周秦有韻之文,某聲必在某部,至嘖而不可亂。故視其偏旁以何字為聲,而知其音在某部,易簡而天下之理得也。許叔重作《說文解字》時,未有反語,但云某聲某聲,即以為韻書可也。自音有變轉,同一聲而分散於各部各韻,如一‘某’聲,而‘某’在厚韻,‘媒’、‘腜’在灰韻;一‘每’聲,而‘悔’、‘晦’在隊韻,‘敏’在軫韻,‘畮’、‘痗’在厚韻之類,參差不齊,承學多疑之。要其始,則同諧聲者必同部也。”研究上古韻部,一般依據《詩經》等上古韻文的押韻,凡同押韻的字歸為一部;但是押韻字數量有限,其他未用作押韻的字,則可以根據本學說進行歸納韻部的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諧聲者必同部說
- 提出者:徐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