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異治

同病異治

同病異治,同一病證,因時、因地、因人不同,或由於病情進展程度、病機變化,以及用藥過程中正邪消長等差異,治療上應相應採取不同治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病異治
  • 拼音:tóng bìng yì zhì
  • 出處:《素問·五常政大論》
  • 解釋:同一病證採取不同治法
論證依據,解惑,

論證依據

素問·五常政大論》:“西北之氣,散而寒之,東南之氣,收而溫之,所謂同病異治也。”
原文
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針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
岐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寫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素問·病能論》)
黃帝曰:刺寒痹內熱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剌大人者,以藥熨之。(《靈樞·壽夭柔剛》)
【解析】
本段原文均提示同病異治的治則。
第一節經文指出同為頸癰之病,由於有在氣、在血的不同,所以治療上有針刺開導和砭石瀉血的不同方法。
第二節經文則指出同患寒痹,由於形體強弱不同,故治療上有用火熨艾灸和針刺藥熨的不同。
這兩段經文體現了“同病異治”的法則。同病異治是中醫學診治疾病的重要原則,必須深刻的領悟掌握。

解惑

為什麼可以“同病異治”“同病異治”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同一疾病而治法各異。這是由於發病時間、地區、患者機體反應性、疾病發展階段的不同,使同一種疾病,所表現的證候不一,因而治法也不一樣。
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加以理解:
首先,疾病的發生,多種病因皆可導致,但最終以何種病因為主導發病,則又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如果要針對病因施治,具體發病因素不同,治法當然各異。例如:感冒,風、暑、濕、燥、寒皆可致病,然就時間而言,冬易傷寒,春易傷風,夏易傷暑,長夏易傷濕,秋易傷燥,暑又有暑熱、暑濕之別,燥亦有溫燥、涼燥之分;就地域而言,北方高山易傷寒,山谷盆地常多濕,南方平地最多熱,西北高陵燥氣盛;就體質而言,陽虛之體耐夏不耐冬,易傷風寒而不易犯燥熱,陰虛之體耐冬不耐夏,易犯燥熱而不易傷寒。因此,同是感冒,針對病因,治療的方法就截然不同。
其次,疾病發生之後要發生傳變,其傳變也因時、因地、因人而不同,在不同的時候就診,其所處病理階段不同,證候也就各異,因而治法不一。仍以感冒為例:同是外感風寒,若患者體質素熱,則其病一開始就可能寒包火,並迅速入里化熱;若患者素體寒盛,則其病一開始就可能直中少陰,並隨時有陽脫之危。因此,其辨證施治也不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