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大禮堂

同濟大學大禮堂

同濟大學大禮堂建成於1962年,原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為裝配式現澆鋼筋混凝土聯方網殼結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濟大學大禮堂
  • 時間:1962年
  • 原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
  • 主要建築師黃家驊
大禮堂概況,大禮堂改建工程,

大禮堂概況

主要建築師黃家驊、胡紉茉,主要結構師俞載道、馮之椿。該建築1999年10月獲“新中國50年上海經典建築”提名獎,近年被列入上海市第四批優秀歷史建築名單。期間,學校曾多次對大禮堂進行大修改造和擴建。

大禮堂改建工程

2005年,為迎接2007年同濟百年校誕,並作為百年校慶的主會場——此次大禮堂的改造工程更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
大禮堂此次保護性改造工程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計畫投資5000萬元。工程於2005年11月開工,2006年9月完成加固工程和結構工程,2006年10月開始進行裝修工程和空調、幕牆、安裝等工程。
於2006年12月底基本竣工。2007年1月5日晚,百年校慶系列活動揭幕典禮暨新年音樂會在新建的大禮堂拉開序幕。由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負責設計,建築設計師袁烽陳劍秋結構設計師鄭毅敏。結構工程由上海百世建設有限公司承建,建築裝飾工程由上海新國光建築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等承建,音響及建築聲學工程由上海義誠電子工程有限公司負責改建調試。經過設計人員和工程管理人員一年多的辛勤勞動,特別是工程施工人員為了能確保1月5日在新改建的大禮堂召開新年音樂會,他們夜以繼日加班加點,終於使新年音樂會如期舉行。
此次大禮堂改造工程除了對大禮堂進行外立面改造、室內環境裝修和放映、音響設備更新外,設計師更是將建築節能理念充分融入到歷史建築的保護性改造過程中。其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上,首先採用屋面外保溫和室內主立面內保溫的室內外相結合的保溫方式;在改建層面上,將老門窗改成斷橋鋁並在表面貼木皮的方式,既保持建築物原有的樣式又起到保溫節能的效果,同時在採光窗上安裝機械聯動裝置,能在開會和放電影時自動開啟和調節通風和採光,還利用庭院式的採光和通風方式達到自然節能的目的;在新建層面上,採用“地源新風”、座椅柱腳送風方式等多種建築節能技術。所謂“地源新風”,就是利用熱傳遞原理,達到節約電能的目的。如在大禮堂旁地下5米處,人工挖出一道數十米長的用以採風的地下道,地下道的一端與空調系統相連,地下5米以下溫度為13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外界空氣通過地下道經熱傳遞後,再送入空調進行適度降(升)溫,大大節省了空調運行費,比傳統空調系統節能20%。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禮堂的音響系統改建,具有關專家評說,改建後大禮堂的音響效果與上海大劇院上海東方藝術中心相比不遜色。
大禮堂經過新年交響音樂會的首場演出後,還將對其相關功能作進一步的完善,最終她將以最佳的姿態迎接百年校慶的到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