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
同心圓棗果個大,果形近圓形,抗裂果,平均單果重19.7克,可食率93%以上,制乾率達50%,果皮中厚,果面平滑,果肉厚,肉質細而鬆脆,味甘甜爽口,它既可鮮食又可制乾,乾棗果形飽滿,有彈性,耐貯運,品質上等。
同心圓棗樹勢較強,樹冠圓頭形,樹姿開張,發枝力強,乾性強。主幹灰褐色、皮部縱裂。裂紋淺,易剝落。1至2年枝灰褐色。皮孔中大較密。灰白色,突起,有長刺。棗股肥大,圓錐形,抽生棗吊1至6條,通常2至3條,每吊有葉9至18片,坐果多集中在中部,葉長65毫米,寬34毫米,葉深綠色。5月上旬萌芽,6月中旬盛花期、果實9月下旬成熟,成熟期比較一致,10月上旬採收,10月中旬落葉。
產地環境
寧夏地處黃河上中游地區,灌溉便利,土地肥沃,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是中國種植紅棗的最佳生態區之一。同心縣地處寧夏中部,同心縣總面積4662 平方公里,同心縣屬中溫帶乾旱和半乾旱區,多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年平均蒸發量2325毫米,是降雨量的8.4倍,乾旱成為制約農牧業發展的主要災害。年日照時數達3054 小時,平均氣溫8.4℃,≥10℃的有效積溫3068℃,無霜期140~170 天。土壤以黑壚土和灰鈣土為主,地表土質多為沙壤土和黃綿土。同心圓棗適宜栽培在同心縣各鄉鎮。
歷史淵源
同心圓棗在寧夏同心縣
栽培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平遠縣誌》記載:“棗名木蜜,形園,介小,核亦極細,較他產破勝”,同心圓棗是經過長期自然篩選保存下來的優良的鄉土樹種,極耐乾旱,是棗樹產業發展中篩選出的五個優良的棗樹地方品種之一。同心縣作為回族聚居區,紅棗與回族的風俗習慣有著很大的淵源,如回族的蓋碗茶、開齋、設宴席等都以吃紅棗為尊貴。
生產情況
截止到2012年,同心縣同心圓棗面積已發展到15萬畝,鮮棗產量達300萬公斤,產值達600餘萬元。
產品榮譽
2007年,同心圓棗中國國際林業產業博覽會上獲得銀獎。
2008年9月,同心圓棗被中國棗業大會組委會、第一屆國際棗屬植物研討會組委會授予了《首屆中國棗業大會暨第一屆國際棗屬植物研討會金獎》。
2009年,同心圓棗寧夏回族自治區戰略促進委員會獲得“寧夏名牌產品”。
2010年5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同心圓棗”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2012年,同心圓棗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同心圓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韋州鎮、下馬關鎮、田老莊鄉、馬高莊鄉、張家塬鄉、豫海鎮、豫旺鎮、丁塘鎮、河西鎮、王團鎮、石獅管委會、窯山管委會、興隆鄉;中寧縣喊叫水鄉;紅寺堡開發區紅寺堡鎮、太陽山鎮、南川鄉、太和鄉;海原縣關橋鄉、高崖鄉;中衛市沙坡頭區;鹽池縣惠安堡鎮、大水坑鎮等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該地優良圓棗品種。
二、立地條件
保護區範圍內海拔高度1800米以下,土壤pH值小於8.5,土壤有機質含量大於0.81%,土壤質地為沙壤土、輕壤土、壤土。
三、栽培管理
苗木培育:採用歸圃繁殖和嫁接繁殖。
栽植:春栽時間為4月下旬到5月上旬,秋栽時間為10月中下旬,栽植密度417株至840株/公頃。
修剪:春季修剪與夏季修剪相結合。春季修剪在萌芽前進行,夏季修剪在生長期進行。
施肥:施肥以有機肥(基肥)為主,每年施有機肥大於等於30000千克/公頃。
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果實採收乾制
採收時期:在10月上旬當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每100克大於等於25毫克時方可採收。
乾制:
⑴自然乾制:對於採摘下來的棗果晾曬至含水量小於等於25%。
⑵烘乾乾制:對於採摘下來的棗果,及時烘乾,棗果含水量小於等於25%。
⑶貯藏:對制乾棗果進行分揀、包裝、貯藏,貯藏庫要求乾燥、通風、無污染,室內溫度保持在5℃至15℃。
五、質量特色
感官特色:果皮呈紫紅色,果形近圓形,飽滿,褶皺淺,口感好。
理化指標:水分≤25%;總糖(以蔗糖計,克/100克)≥50;總酸(以蘋果酸計,克/100克)≥0.8;可食率90%至94%;抗壞血酸(毫克/100克)≥20。
安全要求:產品安全指標必須達到國家對同類產品的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同心圓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寧夏回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同心圓棗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寧夏回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