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浦頭十八王公

同安浦頭十八王公

浦頭十八王公信仰,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當地村民為洪災死難的18名無名百姓,修建合葬墓的傳說。隨著百姓對“王爺”信仰的推崇,十八王公信仰由同安人帶到台灣。到乾隆年間,浦頭村民修建祠堂奉為神明,民間把“十八墓公”升格為“海神”崇拜。其間,同安縣令知道此事後,還親自撰寫碑文作為紀念。浦頭村濱海有座清初大型古墓,至今保存完好,右側有塊石環築之清泉一泓,名“蟹穴”。墓兩側有十八株古榕並列,至今鬱鬱蔥蔥。這就是自古聞名遐邇的浦頭“十八墓公”,三百年來已成為民眾信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同安浦頭十八王公
  • 地理標誌:十八王公文化公園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
傳說及特色,信仰傳兩岸,

傳說及特色

浦頭十八王公文化公園
同安區西柯鎮浦頭村,歷史上位於同安東西溪的西股入海口附近。如今,站在浦頭村外東望,民安路上的中洲大橋、與同龍路上的浦頭大橋,如雙飛燕般,一左一右,掠過水麵,時時提醒著往來旅人,這裡曾是同安出入海洋的要口。
浦頭村東頭,已建成一座全新宮廟“十八王公宮”。溪畔堤岸上,則新立一座牌坊式門樓:“十八王公文化公園”。門樓南側,一丘古塋倚岸而臥,綠草萋萋。四下閒靜無人,唯有金字墓碑,無聲訴說著往事:“同安水殤男女十八人合塋。是歲,康熙戊寅年四月廿八夜,水災暴作,人民被溺死者無數,聞之傷心。因募雇舟工,撈屍埋葬。幸地主施地一穴,內葬男八人居左,女十人居右。第恐年深毀壞,用是勒石為志。倘世久或遭蹂躪,伏冀仁人修而葺之,俾見同心之祀。”落款:“廈門人立石”。
浦頭社區是廈門市首批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之一。2012年,浦頭社區以人文條件為基礎,籌集420萬元資金用於修建占地約8000平方米的十八王公文化園。今年4月,公園整體完工。以十八王公宮(朝天宮)和十八棵古榕樹為主體,配套有健身廣場、運動器材等文體設施,既傳承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成為居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美化了社區環境,提高了居民生活質量,是集兩岸朝聖、休閒娛樂、文化旅遊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新景點。
同安浦頭十八王公
漂客合塋:"十八墓公"
《同安縣誌》等史料中,對300多年前那場暴雨的記錄,字字驚心動魄:公元1698年6月6日(清代康熙37年農曆4月28日)深夜,“諸山多崩,水漲數丈,船掛樹梢,橋樑毀壞,西門城崩,居民漂沒數千家,死者千餘人”。
地方史研究者解釋稱:“為什麼同安城經常鬧水災呢?原來,同安城地處東溪、西溪匯合點……一下暴雨,集大半個縣的山洪,浩浩蕩蕩,奔騰直下,真是洪水猛獸,大有吞噬一切之勢。縣城地勢又是四面高、中間凹,形似古銀錠,距海僅十華里,如果正遇上漲潮,潮漲濤涌,泄洪更加不及,縣城就極易淹沒。”
如墓碑所記,清康熙戊寅(1698年)農曆四月廿八日夜,連日暴雨使同安洪災大作,橋毀城圯,死者千餘。有數十屍首順流而下,又遇海潮頂托,于海口的浦頭水面飄蕩,慘不忍睹。適有在浦頭村的廈門義士某,發悲憫心,發動浦頭村民,駕舟撈屍,供親人辨認收葬。後餘十八具屍首(男八女十)無人認取,在廈門義士倡議下,浦頭村民捐資獻地,僱工收埋,築墳于海濱,成此大墓。殤者有靈,不久於墓兩側並列生出十八株青榕護穴,歷年三百,至今鬱鬱蔥蔥,成為浦頭奇景。據說“十八墓公”屢顯靈聖,護佑村民及海面舟只平安,村民遂於乾隆初為築小祠“朝天宮”(即十八墓公宮),朱、葉王爺像祀之,有求必應,自古香火不替,遠傳城鄉,把十八墓公升格為“海神”崇拜。乾隆朝同安縣令某聞其事,為撰文立碑曰:
“墓公諸神,於康熙戊寅年四月二十八日晚,大雨如注,水災暴作,遂流水飛升,諸公蒙浦頭人民撈得真身,有司祭地於蟹穴,地宮超赫,英靈為神,威鎮浦江,綏請海疆,保佑地域航道安寧。造化十八株大榕,庇護黎民眾生,恩重本境,德布萬民。民感其恩德,愈加敬仰篤信,世代相傳,香火延綿……”可見海神“十八墓公”信仰已受到官方認可。(該碑於1952年被砸斷填作水閘基石,今已復原)。
死者千人,葬屍十八,雖杯水車薪,卻仁心昭灼。數百年之下,當年那位僱工撈屍、卻不願意留下姓名的“廈門人”,還有當年那位捐贈墓地、同樣不願意留下姓名的浦頭村“地主”,依然讓人感念。
令人感念的,還有浦頭村民。墓西數米開外,有浦頭村眾弟子敬立的《十八墓公志》碑,碑文中說,浦頭村民撈得遺體後,恭敬埋葬,“地宮超赫,英靈為神,威震浦江,綏靖海疆,保佑地域航道安寧,造化十八株大榕,庇護黎民眾生,恩垂本境,德布萬民。民感其恩德,益加敬仰崇信,世代相傳,香火延綿。”也就是說,300多年前的男女18位漂客,雖不幸遇難,卻已被浦頭村民,崇信為“十八墓公”神靈,且神跡靈驗,護境安民。當下,他們又要升格為“十八王公”了。
另據林天傳、林家瑞先生記錄:“據說,十八墓公的陵墓是螃蟹穴,故亡魂會顯靈。該墓陵建成不久,沿浦江海濱坡地,即墓陵兩側,竟排列有序地長出十八株榕樹,這就顯得更加神乎其神了。”
海濱沙灘坡地上,長出成行榕樹,且恰好十八株,不論人力、抑或天意,誠屬不易。
浦頭十八王公民俗文化節
2014年12月12日,來自台灣的60餘名同胞,在廈門同安區西柯鎮浦頭社區,與當地數百名信眾聚在一起,參與海峽兩岸(同安浦頭)十八王公民俗文化節。
高甲戲、提線木偶等民俗表演,率先拉開帷幕。來自兩岸的藝術家還進行了書法筆會交流。
浦頭十八王公信仰,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當地村民為洪災死難的18名無名百姓,修建合葬墓的傳說。隨著百姓對“王爺”信仰的推崇,十八王公信仰由同安人帶到台灣。到乾隆年間,浦頭村民修建祠堂奉為神明,民間把“十八墓公”升格為“海神”崇拜。其間,同安縣令知道此事後,還親自撰寫碑文作為紀念。
“這些源於海上的民間傳說和民俗文化同屬於‘海絲文化’的一部分。”同安區文史專家陳金城說,以前台灣民眾從海上過來,到了碼頭看到廟都要上香祭拜。隨著兩岸交往頻繁,一些民間信仰就隨之傳到台灣那邊。現在台北、新北的十八王公廟,就是從同安分爐過去的。
同安浦頭十八王公
同安浦頭十八王公

信仰傳兩岸

海神“十八墓公”信仰不但廣傳同安城鄉,還隨人民東渡,於清代中後期傳至台灣,今高雄縣、台北石門鄉均有清代始建的“十八王公宮”,嘉義有“十九公尊廟”,台北石門還有一座“十八王公宮橋”。2010年,浦頭十八王公宮理事會赴台與分廟聯絡結盟。
1982年,浦頭村民及四鄉善信集資於古墓正後方五十米處重建朝天宮,二殿百餘平方,殿前旁築兩憩亭,並對十八棵古榕築欄保護。但二十年來,香火大盛,又興起兩岸交流,宮祀又顯狹陋。2012年4月,村民善信又再集資,對朝天宮進行原址擴建,為二殿二護一拜亭,建築面積630餘平方,以莊嚴宏偉的新姿廣迎四方香客及台胞信眾。政府也十分重視、肯定此一民間信仰,在濱海西大道建設工程中,特地設計填海改道,以保護古墓,並撥專款280萬元,建設占地6000平方米的“十八王公文化公園”,用以褒揚先人的善行懿德,並使之成為兩岸朝聖、宗教旅遊的新景點,功莫大焉!
浦頭十八墓公信仰崇拜宣揚的主題是浦頭先民的仁心與善行,顧此信仰繼續施惠於閩台兩岸,助力於中華的統一與復興。
同安浦頭十八王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