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四日

同安四日參戰方滿人和漢人,主要指揮官陳錦,李率泰,佟國器,葉翼雲。

基本介紹

  • 名稱:同安四日
  • 地點:福建省同安縣
  • 時間:順治五年(1648年8月)
  • 結果:同安城破,屠城四日
清朝初年,清政府與明朝的殘遺勢力,尤其是南明的永曆政權在江南、華南時常在進行拉鋸戰(簡言之就是“反清復明”),每個城池往往都是幾易其手,連我們同安縣城也是“三進山城”,至今還留下一句口頭話“三日歸明、三日歸清”,說明了當時清軍與南明的鄭成功軍隊對城池爭奪的激烈程度。
順治五年(1648年)8月間,清總督陳錦及李率泰、佟國器等率領大隊清兵再次進犯同安。同安人民在(南明小朝廷任命的)知縣葉翼雲領導下,開展英勇的防衛戰。戰鬥非常激烈,清兵傷亡慘重,傳說有一貝勒在城下督戰,被鄭軍炮火擊斃。貝勒福晉(夫人)悲憤異常,急調圍攻漳州城的清兵來助戰,發誓破城後要殺個雞犬不留,連掃帚也要過刀,以報夫仇。至八月二十六日,同安軍民因寡不敵眾,後援不繼,縣城北門被攻破,清軍潮水般地洶湧入城。知縣葉翼雲、守將邱縉、林壯猷以及教諭陳鼎等文武官吏全部壯烈殉職。清軍頭領下令屠城七天。屠城的頭三天,同安軍民已被殘殺四萬多人,血水流過下水道染紅了東西溪,死屍塞道到處都有滾落的頭顱,清兵所過之處,老髦婦嬰無一倖免。
這是清朝對抵抗滿族入侵的漢人慣用的殘害手段。同安四日與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悲慘、殘酷的事件是緊緊聯繫在一起的。
屠城的第四天,一隊清兵殺至葫蘆山下靠近城邊的後爐街,時已過午,一堆死屍旁傳來嬰兒的啼哭聲,一個幼嬰在地上哭著爬向一具女屍要去吮乳。“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誰不疼愛自己的孩子,鐵石心腸也要熔化。清兵見狀,手都軟了,清帥才不得不下令全城封刀。  後人就在這個清兵封刀停殺之處建了一座“剎口廟”以紀念這個救人的嬰孩,並且告誡世人,就象比利時街頭高聳的“撒尿的於廉”銅像一樣。廟雖已無存,但此地名稱至今仍叫“剎口廟”,並且傳下同安民俗,每逢農曆八月廿六日,家家戶戶都要祭祀“陷城祖”,以悼念三百多年前城陷被屠的祖先。
同安四日
廈門人還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到飽”特殊的春節習俗,正月初三既不出去拜年又忌諱他人來拜訪。這一習俗源自明朝嘉靖四十年正月的倭寇破城,這年的除夕倭寇來攻打同安縣城,縣令譚維鼎因率兵協防泉州府城,城內軍民自發組織保衛戰鬥,防衛力量不足,到正月初二被倭寇攻破,倭寇劫掠燒殺,百姓受害深重,初三日百姓重拾被毀的家園,收斂被殺害的親人。以後百姓到初三日為親人作忌,年復一年逐漸形成習俗。
這一習俗又受清軍入同安時的屠城影響更加升華。這次屠城同安城內十室九空,這種慘絕人寰的屠殺給同安百姓以莫大的震撼。這一慘絕人寰的史實又因為清政府的迫害和壓制,人們不敢聲言,連埋葬死屍的“萬人坑”都不敢說明原因而只能假託“萬善同歸所”。人們把這種內心的不滿憤怒和對先人的懷念寄託於習俗當中,包括每年八月二十六日同安祭祀“陷城祖”的活動,甚者將先前正月初三的寄亡日更加拓展,升華為廈門地區春節的特殊習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