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化效應(Assimilation effect)指人們的態度和行為逐漸接近參照群體或參照人員的態度和行為的過程,是個體在潛移默化中對外部環境的一種不自覺的調適。就是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話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化效應
- 外文名:Assimilation effect
- 解釋:個體潛移默化中對外部環境的調適
- 近義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具體體現,啟示,示例,套用,模仿,暗示,情緒情感,從眾,
具體體現
道德規範的同化效應
所謂同化效應,指個體的道德認知結構吸收新的道德規範,並把新的道德規範有效地納入個體的道德認知結構之中。在這一效應中,並非所有的道德規範都能被納入個體的道德認識結構中,因為個體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和選擇性。外在的道德規範只有經過個體的認知結構的整理、分析、組合、轉換,才能形成具有整體性、一般性的道德認知結構。在這一心理活動過程中,個體的認知結構發生了量的變化,亦即新的道德規範被有效地吸收並促使個體認知結構發生某些預期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認知結構,而是使個體認知結構具有了更強的同化能力。
情感的同化效應
思想教育工作者應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理解對方的處境和心理狀態,並產生與對方相同、相近的感情,這就是情感的同化效應。注重情感的同化效應,不僅可以消除對方的恐懼、疑慮、對峙心理,而且對融洽對方的情感,啟發對方的覺悟,轉變對方的認識,將有著積極的意義。
色彩的同化效應
當某一色被其他色所包圍時,如果被包圍的色在色相、明度方面與包圍色非常接近,或者兩者面積對比十分懸殊,被包圍之色面積很小,那么,被包圍之色就會被包圍之色“吃掉”,這種色彩現象稱之為色彩同化。其原因是色彩對比的視覺刺激值小於視覺的可見值。例如,在大面積淺黃色背景上配以與此色明度非常接近的淺橙色,橙色在視覺上不起作用。再如,在大面積綠色背景上,配以針尖般大小的紅色,雖然紅綠互補,對比強烈,但是由於面積過分細小,使眼睛難以發現紅色的存在。因此,色彩構成時應恰當地調節各色之間在色相、明度、純度以及面積比例的對比度,充分發揮各色的視覺作用,避免發生色彩同化效應。
啟示
發揮情感的同化效應,應把握住以下兩個技巧:一是利用人們常相信“自己”的心理態勢,儘量讓自己“等同”於對方,感化對方,打消對方的牴觸、防禦心理。二是利用人們普遍具有的“自尊”、“自愛”等心理現象,儘量反映對方的感受,顯示對方的觀點,關心、體貼、尊重對方。對其優點、成績給予肯定,對合理部分表示贊同,使其心理上得到安慰、心態趨於平衡。在氣順心平下,幫助分析產生錯誤的根源,指出美中不足,再適時適度地實施批評和幫助教育。
示例
在一個屋檐下時間久了,人與人之間會呈現出一種趨同性,這種趨同性,能為職場營造出一種和諧的氛圍。但是,那些消極負面的方面,還是不要趨同為好,否則,就是“惡性傳染”了。
套用
集體的同化效應
良好的集體能產生一種同化效應。同化效應是指集體成員在活動中,接受了集體的潛移默化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產生了與集體要求相一致的態度與行為。
模仿
暗示
集體中暗示,是指在無對抗的條件下,集體用含蓄的、間接的方式對集體成員的心理或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使其出現與集體的意志相一致的傾向。我們每個人都有一種暗示性,它是我們生活中十分普遍的心理現象。小學生能否接受暗示的影響,主要和以下因素有關
(1)主觀因素
主要受暗示者的性格、智力水平和對暗示的意識程度等。集體中,缺乏主見的孩子容易接受暗示,而自主性較強的孩子則不易接受暗示;聰明的孩子比較容易接受暗示,而反應遲鈍的孩子則不易接受暗示。
(2)客觀因素
如果暗示者的威望較高,則孩子容易接受暗示;受暗示的人數越多,個體越容易接受暗示。在道德行為判斷上,孩子們在人數多的情況下容易受暗示,而在學習上,則易受教師或成績優秀者的暗示。在班集體中,越是有威信、有影響的人,其暗示效應越高,容易引起別人的模仿。
情緒情感
情緒情感主要是指在集體中,學生的種種情緒體驗通過表情、姿態、動作等方式表現出來,感染他人,從而相互影響。這種影響既可以是個體之間的,也可以是群體與個體之間的。在少年兒童期。孩子們對於情緒情感的體驗具有不深刻、不穩定的特點,容易接受外界的情緒情感的影響。在集體生活中,集體的情緒狀態是一種影響集體心理氣氛和心理行為的重要因素。長期生活在生氣勃勃、團結向上的集體中,接受著各種積極的情緒感染,會不斷地促進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有助於孩子們形成活潑開朗、坦率的性格。相反地,如果長期生活在一個死氣沉沉、情緒低落的集體中,則孩子們也容易形成孤僻、多疑的不良性格,不僅容易挫傷他們的上進心,更會妨礙孩子們積極性的發揮。因此,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方式來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用高尚的情操去感染他們,引起孩子們的共鳴。另外,教師主動貼近孩子,用自身的熱情、樂觀等情感感染孩子,也可以促進孩子良好情緒情感的形成。
從眾
從眾是指在一定形式的集體壓力下,孩子放棄個人的立場,在觀念上,行動上與大家保持一致的社會心理現象。在班集體中,常常見到"隨聲附和","人云亦云"的現象,這些都是從眾的表現。主要因為孩子的年齡小,依賴性強,辨別是非能力差,因而容易從眾。所以,教師在班級管理中,要充分考慮這種從眾心理,在參與學生的討論時,應該有充分的準備,並巧妙地利用這種從眾心理的積極作用,促進集體的團結,樹立良好的班風。但也要注意從眾所具有的消極作用,避免挫傷孩子們的積極創造性,積極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創新精神,直到形成正確的決定。以次來促進班級良好氣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