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壓力

同伴壓力

同伴壓力是指因為渴望被同伴接納認可,避免被排擠,而選擇按照同伴規定的規則去思考或行動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壓力。這種壓力在青春期尤為凸顯。隨著個體生理逐漸成熟,青少年開始轉向同伴來尋求之前從家庭中獲得的支持,更願意與身邊同伴交流心聲,聽從同伴給予的建議。同伴是他們重要的社會支持資源。

同伴壓力對人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影響。積極應對同伴壓力可使其變為成長的動力,反之則有可能在同伴的影響下做出不良行為,如校園欺凌、吸菸吸毒等。研究發現,不同性別、年齡、文化的人感受到的同伴壓力有顯著差異。

積極同伴壓力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自主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有助於他們培養健全的人格。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提到,兒童和青少年需要應對同伴壓力帶來的消極影響,同時促進和接受積極的同伴壓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等法律法規從未成年人的安全保障、心理健康與品德教育角度幫助未成年人積極面對同伴壓力。《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2007)、《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等我國各部委發布的教育類檔案也強調了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體育的必要性,幫助孩子以獨立的人格處理人際關係並作出負責任的決定。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積極應對同伴壓力,避免消極同伴壓力的負面影響,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同伴壓力
  • 外文名:Peer pressure
  • 所屬領域: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
  • 提出時間:1982年 
定義,歷史背景,常見類型,積極同伴壓力與消極同伴壓力,直接同伴壓力和常規同伴壓力,表現形式及影響,積極影響,消極影響,測量方法,問卷法,實驗法,同伴在青少年成長中的作用,發展心理學角度,社會心理學角度,生理學角度,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檔案,《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教育法》(2015修正),《義務教育法》(2018修正),《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相關國際檔案,《兒童權利公約》(1989),全面性教育中同伴壓力的相關教學內容,學習目標,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與同伴關係相關的教育,相關研究,不同領域的同伴壓力,同伴壓力的差異研究,典型案例,

定義

同伴壓力是指因為渴望被同伴接納肯定,避免被同伴排擠而選擇按照同伴規定的規則行事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壓力。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同伴壓力是一種個體受同齡人的影響做出非個人意願的某種行為所感受到壓力的主觀體驗。同伴壓力也是一種從眾壓力,這種壓力在青春期尤為凸顯,對青少年的身心成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歷史背景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研究者率先研究同伴壓力對人的影響。由於戰爭後的經濟衰退,消沉頹靡充斥於美國青少年中,而這當中同伴的消極影響加速了這種消極心理和危險行為的擴散,引起了眾多研究者的注意。讓人們開始意識到同伴對於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

常見類型

積極同伴壓力與消極同伴壓力

在青少年時期,服從同伴壓力既可能有積極作用,也有可能有消極影響。積極的同伴壓力可以促進個體在良性競爭中努力學習,在比賽中發揮出色、有較高的道德感;此外,如果同伴群體有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還可以降低群體內青少年破壞公物、濫用毒品等問題行為的頻率,促使青少年更好地成長。消極的同伴壓力則會促使個體做出一些不理智的盲目的服從行為,比如說髒話、偷東西、搞破壞、考試作弊等。有研究發現,當同伴群體本身的價值觀和目標有問題時,服從同伴壓力會明顯損害個體早期的身心發展。
2012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學生較多感受到的是積極同伴壓力而非消極同伴壓力。積極同伴壓力有利於組織內規範的形成,對個體的利他活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然而,由於積極同伴壓力是“鼓勵不做”,其阻止的力量較“鼓勵做”要弱,因此它未能有效減少學生的冒險行為。

直接同伴壓力和常規同伴壓力

每個人對壓力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學者們根據人們對同伴壓力的感受性的差異將同伴壓力進一步分為直接同伴壓力(又名反社會同伴壓力)和常規同伴壓力。不同類型的壓力依附了不同的價值觀。直接同伴壓力指同伴不贊成青少年偷竊、破壞公物、抽菸飲酒的程度;常規同伴壓力則指同伴向青少年提供煙、酒或是嘲笑他們不會偷竊、破壞公物、抽菸喝酒的次數。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所長方曉義在1994年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同伴抽菸常規壓力明顯高於飲酒常規壓力,同伴抽菸直接壓力明顯低於飲酒的直接壓力。方曉義也同時發現,直接同伴壓力和常規同伴壓力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和年級差異。

表現形式及影響

同伴壓力會促使人們產生符合團體要求的信念和做出符合團體要求的行為。這種壓力會產生負向和正向兩種影響,主要表現形式是同伴壓力下的從眾行為。這種表現在青春期階段尤為明顯。青少年需要同伴團體,更加渴望同伴的認同,希望被同伴接納、肯定、喜歡和尊重,從而讓個人在團體中有歸屬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價值感。

積極影響

相比消極影響,當前主流的研究較少傾向於關注積極同伴影響的研究,現有的研究也主要關注的是問題行為的消失(比如更少的性冒險,更低的毒品服用)。事實上,同伴和親社會行為間呈現互動作用:同伴能夠促進道德行為的實施,而道德行為也能夠使個體在同伴中受歡迎。
在班級環境中,適當的競爭氣氛與積極心理品質顯著正相關。班級中的競爭氣氛容易激發青少年的內在動力,鼓勵個體追求進步,同時也可形成良好的班級競爭氛圍,促進同學間的友誼。然而問題行為相關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同伴積極影響可以調節生活事件對普通青少年的問題行為的影響,但對犯罪青少年卻不存在相應的作用。

消極影響

為了避免被拒絕、被孤立、被嘲笑、被排斥,人們會以討好和迎合等方式,在面對同伴壓力的時候做出與團體要求一致的行為,形成從眾現象,從而衍生出許多情緒困擾和行為問題。來自威斯康星麥迪遜分校的拉森(Clasen)教授和布朗(Brown)教授認為,同伴壓力主要包含參與同伴的社交活動、學校活動、家庭活動、遵循同伴規範以及違紀行為這五個方面。其中違紀行為主要指吸毒、飲酒、不安全性行為、故意破壞等。有關研究發現,同伴壓力可以正向預測青少年的抽菸、飲酒、攻擊及網路成癮等行為。同時,大量的青少年犯罪是在有共同犯罪的同伴出現的情況下或者參與幫會的情況下發生的。
此外,在學業成就方面,學者曾採用了“領頭鳥”的概念來描述能力高的學生的學業成就會因同伴壓力削減到普通程度的現象。由於中學生努力達到好的成績很難被同伴充分接受,高學業表現反而使他人對其產生嫉妒及消極同伴懲罰。

測量方法

問卷法

目前,克拉森(Clasen)和布朗(Brown)通過訪談和開放式問卷收集的青少年感受到同伴壓力的生活事件製作的同伴壓力量表(peer pressure inventory,PPI)是測量同伴壓力最有效的工具。問卷數據來自於在具體的生活事件中,青少年自我評估的直接感受的同伴壓力的程度。量表包括了同伴社會活動、違紀行為、對同伴規範的遵從、學校活動、家庭活動5個維度內容。採取7點計分,共53個項目,目的在於評估受測者在同伴鼓勵其做某事或不做某事時感受到的壓力,問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實驗法

對於同伴壓力的研究,最初借鑑的幾乎都是心理學家阿希(Asch)在其著名的從眾實驗中採用的實驗範式“線條判斷長度”,以此探索不同被試群體聽從同伴誤判的趨勢。其中,情境的和個體的因素影響了被試的服從程度。後來,實驗的範式擴展到完成服從行為的實驗室研究,即通過在實驗室中設定具體、真實的兩難情境來測量受測者感受到的同伴壓力。

同伴在青少年成長中的作用

發展心理學角度

同伴群體是由一群年齡相近的人所組成的團體,出現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中。同伴群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最為突出。早期的青少年友誼延續了他們童年期的特徵,即主要選擇與之相似的同伴建立友誼,比如選擇有相同興趣愛好的夥伴等。這種相似性有利於青少年自尊的維持。然而青春期早期的友誼很不穩定,易受不穩定的自我意識和情緒的影響。青春期的青少年需要發展自我與獨立意識,所以會被動或主動地承受來自同伴的影響和壓力。同伴可促使青少年去主動探索個人興趣和思想意識等。在與同伴相處過程中,青少年會獲得一種歸屬感,從而不再像小時候一樣依賴父母,有利於培養青少年的獨立性。

社會心理學角度

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人作為一種社會性的群居動物,在社會生活的過程中會自然地形成一個個群體。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人們往往會選擇與自己相似的人作為朋友。如果自己和同伴在態度或行為上出現了不一致,他們就會去尋找新的同伴,或是通過改變自己的行為來保持自己和同伴的一致性。同伴壓力就產生於這種相互作用過程中。尤其是當青少年的同伴群體一旦形成,群體的排他性就會自然而然產生,群體成員會共同排斥與群體本身不相容的特性,從而維持群體的特殊性和統一性。此外,根據社會心理學家埃里克森(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建立自我認同是青少年階段的重要發展任務。青少年在這個時期通過不斷地自我探索、角色認定,確定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產生自我價值感、做決定的能力及自尊,從而達到自我認同。而此階段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際關係是同伴團體,所以同伴團體對青少年的自我認同發展有重要影響。

生理學角度

進入青春期發育階段後,青少年的體形、外貌及生理功能都會發生急劇的變化。身體發展的需要拉近了同輩之間的距離,在物以類聚的群聚效應下形成同輩團體,給個體提供相似性的安全感。從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青少年在青春期對愛與歸屬感、尊重等高級需要的追求較為強烈。他們渴望被愛和愛人,希望隸屬於某個團體從而享有歸屬感,期待被同輩尊重而更有自尊。同伴團體則能滿足青少年上述心理需求,助其培養健康的人格。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檔案

同伴壓力影響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人格發展。有效利用積極的同伴壓力和避免消極的同伴壓力,需要家庭、學校、相關行政部門和服務機構等共同努力,做好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護工作。我國一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檔案對此有諸多相關的規定。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2015修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2018修正)從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和品德教育等角度進行闡述,《健康中國行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2019—2022年)》則從心理健康的實操角度進行闡述。這些法律法規和政策檔案旨在保障未成年人能夠獲得適當的教育和保護,從而避免同伴壓力對其身心健康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

第十一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發現不利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或者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情形,都有權勸阻、制止或者向公安、民政、教育等有關部門提出檢舉、控告。
第二十九條
學校應當關心、愛護未成年學生,不得因家庭、身體、心理、學習能力等情況歧視學生。對家庭困難、身心有障礙的學生,應當提供關愛;對行為異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幫助。
第三十條
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三十九條
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學校對學生欺凌行為應當立即制止,通知實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參與欺凌行為的認定和處理;對相關未成年學生及時給予心理輔導、教育和引導;對相關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給予必要的親職教育指導。
第四十條
學校、幼稚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對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未成年人,學校、幼稚園應當及時採取相關的保護措施。
第五十八條
學校、幼稚園周邊不得設定營業性娛樂場所、酒吧、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
第五十九條
學校、幼稚園周邊不得設定煙、酒、彩票銷售網點。任何人不得在學校、幼稚園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動的公共場所吸菸、飲酒。
第九十條
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加強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的早期發現和及時干預機制。衛生健康部門應當做好未成年人心理治療、心理危機干預以及精神障礙早期識別和診斷治療等工作。
第九十九條
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培育、引導和規範有關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參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開展親職教育指導服務,為未成年人的心理輔導、康復救助、監護及收養評估等提供專業服務。

《教育法》(2015修正)

第四十五條
教育、體育、衛生行政部門和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應當完善體育、衛生保健設施,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第四十六條
國家機關、軍隊、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應當依法為兒童、少年、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第五十三條
國家鼓勵社會團體、社會文化機構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開展有益於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的社會文化教育活動。

《義務教育法》(2018修正)

第三十六條
學校應當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於教育教學之中,開展與學生年齡相適應的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體系,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動方案》

第一條
心理健康宣教行動。各類媒體要對兒童青少年及家長、學校教師等加強心理健康宣傳,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全社會進一步樹立“身心同健康”意識,掌握應對心理行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有條件的家長學校或親職教育指導服務站點每年至少開展一次面向家長和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醫療衛生機構要積極開展兒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和科普宣傳,倡導兒童青少年保持健康心理狀態、科學運動、充足睡眠、合理膳食等,減少心理行為問題和精神障礙誘因。
第二條
心理健康環境營造行動。各級衛生健康部門要會同教育等部門,倡導實施“心理滋養1000天”行動,共同營造心理健康從娃娃抓起的社會環境,重點關注孕產婦、2歲以內嬰幼兒及家長心理健康狀況,開展0~6歲兒童心理行為發育問題預警徵象篩查。學校、村(居)委會、婦聯、關工委、共青團等機構和組織要密切關注兒童青少年成長環境,建立完善教師或家長暴力行為、學生欺凌行為、兒童青少年受虐待問題的舉報渠道,發現相關問題或可疑情況時,及時採取措施,向有關部門報告,並注重保護兒童青少年隱私。
第三條
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各級各類學校要實施傾聽一刻鐘、運動一小時“兩個一”行動,即促進學生每天與同學、家人有效溝通交流15分鐘;引導學生每天至少參加1小時體育運動。教育部門要定期開展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狀況調查,督促學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以積極導向將結果反饋學生家長。
第四條
心理健康關愛行動。學校要對面臨升學壓力的初三、高三學生及家長開展心理輔導。對貧困、留守、流動、單親、殘疾、遭遇校園欺凌、喪親等處境不利學生給予重點關愛,必要時開展心理干預。對精神障礙患者的子女,開展家庭關愛教育、輔助成長。對一般不良行為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和批評教育。對疑似有心理行為問題或精神障礙的學生,教育部門要指導家長陪同學生到醫療機構尋求專業幫助。對患有精神障礙的學生,教育部門應當協助家庭和相關部門做好心理服務,建立健全病情穩定患者復學機制。普通學校要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招收能夠接受普通教育的精神障礙兒童入學。
第五條
心理健康服務能力提升行動。各地教育部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納入“國培計畫”和地方各級教師培訓計畫,加強各級各類學校教師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培訓。學前教育機構、中國小結合家長會等活動,每年對學生家長開展至少一次心理健康知識培訓,提高家長預防、識別子女心理行為問題的能力。衛生健康部門要加大精神科醫師培養培訓力度,探索開展兒童青少年精神病學專科醫師培訓。已建有熱線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及12320公共衛生熱線、共青團12355青少年服務熱線等,要對工作人員開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識培訓,保障提供專業化服務,並向兒童青少年廣泛宣傳熱線號碼,鼓勵其有需要時撥打求助。
第六條
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完善行動。各級各類學校要設立心理服務平台(如心理輔導室等),或通過培訓校醫、引入心理學專業教師、購買專業社工服務等形式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並加大中國小校(含中等職業學校)專兼職心理健康工作人員配置力度。高等學校按照師生比不低於1:4000配備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並切實發揮輔導員、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條件的學校要發揮共青團、少先隊、學生會組織作用,積極開展同伴教育,增強同伴支持。

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

同伴壓力作為青少年人際關係中的常見現象,影響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教育中,有關同伴壓力的內容通常涉及學生的安全保障、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方面。我國各部委發布的相關教育類檔案中,《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2007)、《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從身心健康保障的角度強調了安全教育與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2)、《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修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2012),分別從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與人格培養的角度強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有效應對同伴壓力也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性綱要》

國小1~3年級
模組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與同學、老師友好相處,不打架;初步形成避免在活動、遊戲中造成誤傷的意識。
國小4~6年級
模組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 自覺遵守社會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基本規則以及公共場所的安全規範。
模組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形成和解同學之間糾紛的意識。
  • 形成在遇到危及自身安全時及時向教師、家長、警察求助的意識。
國中年級
模組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 增強自律意識,自覺不進入未成年人不宜進入的場所。
  • 不參加影響和危害社會安全的活動,形成社會責任意識。
模組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了解校園暴力造成的危害,學習應對的方法。
  • 學會克服青春期的煩惱,逐步學會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情緒,抑制自己的衝動行為。
  • 學會在與人交往中有效保護自己的方法,構築起堅固的自我心理防線。
高中年級
模組一:預防和應對社會安全類事故或事件
  • 自覺遵守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各種行為規範。
  • 了解考試泄密、違規的相關法律常識。養成維護考試紀律和規範的良好行為習慣。
  • 自覺抵制影響和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活動,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意識。
模組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 掌握亞健康的基本知識和預防措施,了解應對心理危機的方法和救助渠道,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展。
  • 自覺抵制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具備潔身自好的意識和良好的衛生公德。
  • 學習健康的異性交往方式,學會用恰當的方法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當遭到性騷擾時,要用法律保護自己。
模組五: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 自覺抵制校園暴力,維護自己和同學的生命安全。
  • 樹立正確的安全道德觀念,在關注自身安全的同時,去關注他人的安全,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水平一(國小1~2年級)
心理健康
  • 日常生活中的禮貌用語,與同學友好相處技能。
水平三(國小5~6年級)
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
  • 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的完好狀態。
心理健康
  • 保持自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水平四(國中階段)
疾病預防
  • 判斷安全行為與不安全行為,拒絕不安全行為的技巧;學會如何尋求幫助的途徑和方法;與預防愛滋病相關的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知識。
心理健康
  • 不良情緒對健康的影響;調控情緒的基本方法;建立自我認同,客觀認識和對待自己;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和狀況確定合理的學習目標;異性交往的原則。
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
  • 青春期心理發育的特點和變化規律,正確對待青春期心理變化。
水平五(高中階段)
心理健康
  • 合理宣洩與傾訴的適宜途徑,客觀看待事物;人際交往中的原則和方法,做到主動、誠懇、公平、謙虛、寬厚地與人交往;緩解壓力的基本方法;認識競爭的積極意義;正確應對失敗和挫折;考試等特殊時期常見的心理問題與應對。

《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國小低年級
  • 培養學生禮貌友好的交往品質,樂於與老師、同學交往,在謙讓、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
  • 使學生有安全感和歸屬感,初步學會自我控制;
  • 幫助學生適應新環境、新集體和新的學習生活,樹立紀律意識、時間意識和規則意識。
國小中年級
  • 樹立集體意識,善於與同學、老師交往,培養自主參與各種活動的能力,以及開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
國小高年級
  • 開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導學生進行恰當的異性交往,建立和維持良好的異性同伴關係,擴大人際交往的範圍。
國中年級
  • 積極與老師及父母進行溝通,把握與異性交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高中年級
  • 正確認識自己的人際關係狀況,培養人際溝通能力,促進人際間的積極情感反應和體驗,正確對待和異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誼和愛情的界限,了解正確的愛情方式。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南》

小學生
自我認識教育
  • 認識自己的基本特徵,逐步發展主體與自主意識;了解關心自己身體的變化,能以自然,良好的心態適應和處理身體發生的變化;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和他人,認識到自己和他人優點,不足和獨特性,悅納自己,包容他人;逐步發現,了解和體驗自己情緒、情感的變化,提高初步控制與調節情緒的能力;增強對行為的判斷力,能初步約束自己的言行,有一定的自控力。
人際交住教育
  • 樂於與身邊的同學、老師溝通交往,不膽怯,不封閉,能傾聽別人的談話。能在活動中與人合作,尊重夥伴,初步掌握與人交往的基本規則;學會從他人的角度想問題,能對他人同情,諒解。學會自己處理與同學交往中的矛盾與挫折;建立集體意識,有初步的集體歸屬感。
社會適應教育
  • 能發現、了解自己身邊學習、生活壞境的主要與明顯變化,關係自然環境的變化;能較快地熟悉周圍的人和事,容易融入新的集體,熟悉新的生活;適應班級與學校環境,與同學、老師建立自然、正常的適應關係;懂得和遵守基本的社會生活規則,親近社會生活;對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有向師長求助的意識,形成初步的自我保護能力。
中學生
人際交住教育
  • 培養良好的自我意識,悅納自己;認識到人際關係對人生的重要意義,了解成功的人際交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掌握建立和保持良好人際關係的途徑與方法,排除社交恐懼等心理問題。
社會適應教育
  • 正視現實,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人和事;認識挫折的雙重性;增強自制力;樹立樂觀向上,不斷進取的積極人生態度。
健全人格教育
  • 認識自已的氣質類型與性格取向,培養自我發展的意識,增強自我發展的主動性;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能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客觀地分析,評價社會,正確處理與社會和他人的關係;平衡自身與環境的關係。
大學生
情緒管理教育
  • 認識情緒的功能,了解情緒變化特點,學會體察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情感,形成良好的情緒控制能力;能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檢測,評估,調整;學會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困難和挫折,克服自卑,焦慮、抑鬱恐懼等不良情緒;掌握科學地調控情緒能力,合理髮消極情緒,避免心理失衡;培養積極的情緒狀態,適應自身、環境及社會的各種變化。
人際交住教育
  • 掌握人際交往的特點,基本規範和技巧;善於在群體中發揮自己的才幹,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評價他人和社會。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

水平一(1~2年級)
模組四: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
  • 體驗體育活動對情緒的積極影響。體驗體育活動中的情緒變化。如體驗體育活動前後情緒變化的感受等。
  • 在體育活動中適應新的合作環境。在新的合作環境中愉快地進行體育活動和體育遊戲,與同學友好相處。如在重新分組後很快地和新夥伴一起愉快地活動等。
  • 在體育活動中愛護和幫助同學。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對同學的關心與愛護,樂於幫助同學。如當同學在體育與健康學習中遇到困難或需要保護時能夠主動提供幫助等。
水平二(3~4年級)
模組四: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
  • 在體育活動中樂於交流與合作。在體育活動中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與合作。如樂於與同伴共同參加並完成體育活動等。
水平三(5~6年級)
模組四: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
  • 在體育活動中注意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體育活動中遇到挫折時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出自制能力。如比賽失利時不消極、不氣餒、不諷刺對方,採用自我激勵等方法控制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
  • 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意識和行為。對體育道德具有一定的認識並能努力實踐。如表現出勝不驕、敗不餒,尊重同伴,尊重對手,尊重裁判等道德行為。在體育活動中尊重相對較弱者。正確對待體育活動中的相對較弱者。如在體育活動中不歧視並能幫助比自己運動技能水平差的同學和其他弱勢群體(如肥胖生和學困生等)。
水平四(7~9年級)
模組四: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
  • 具有堅決果斷的決策能力。積極應對各種困難,並果斷作出決策。如在籃球比賽中,根據場上的形勢變化果斷作出決策行為等。
  • 形成良好的體育道德行為並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在體育活動、比賽和日常生活中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如表現出公平、誠實、友愛、禮貌、尊重等行為。

相關國際檔案

1989年聯合國發布的《兒童權利公約》從兒童身心健康、教育價值觀、社會行為等角度對保護同伴關係中的兒童這一話題進行了闡述,具體內容如下:

《兒童權利公約》(1989)

第十九條
締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的立法、行政、社會和教育措施,保護兒童在受父母、法定監護人或其他任何負責照管兒童的人的照料時,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殘、傷害或凌辱,忽視或照料不周,虐待或剝削,包括性侵犯。
第二十七條
締約國確認每個兒童均有權享有足以促進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會發展的生活水平。
第二十九條
締約國一致認為教育兒童的目的應是:最充分地發展兒童的個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培養對人權和基本自由以及《聯合國憲章》所載各項原則的尊重;培養對兒童的父母、兒童自身的文化認同、語言和價值觀、兒童所居住國家的民族價值觀、其原籍國以及不同於其本國的文明的尊重;培養兒童本著各國人民、族裔、民族和宗教群體以及原為土著居民的人之間諒解、和平、寬容、男女平等和友好的精神,在自由社會裡過有責任感的生活。
第三十二條
締約國確認兒童有權受到保護,以免受經濟剝削和從事任何可能妨礙或影響兒童教育或有害兒童健康或身體、心理、精神、道德或社會發展的工作。
第三十三條
締約國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包括立法、行政、社會和教育措施,保護兒童不致非法使用有關國際條約中界定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物,並防止利用兒童從事非法生產和販運此類藥物。

全面性教育中同伴壓力的相關教學內容

學習目標

正確處理與同伴之間的關係,與同伴形成良好的互動對兒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發展尤為重要。有效應對同伴壓力,保障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是全面性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與“同伴壓力”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下的第1個主題“社會規範和同伴對性行為的影響”,內容貫穿5~8歲、9~12歲、12~15歲、15~18歲以上四個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核心概念5:健康與福祉技能
主題1:社會規範和同伴對性行為的影響
學習目標(5~8歲)
要點:同伴影響以各種形式存在,並產生或好或壞的結果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同伴壓力(知識);
► 舉例描述好的或壞的同伴影響(知識);
► 認識到同伴影響可能會帶來好或者壞的結果(態度);
► 展示應對同伴壓力的方法(技能);
► 示範可以產生積極同伴影響的行為(技能)。
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同伴可以影響與青春期和性行為有關的決策和行為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同伴如何對於青春期和性有關的決策和行為產生積極和消極影響(知識);
► 認識到同伴能夠影響與青春發育期和性有關的決策和行為(態度);
► 質疑來自同伴的影響(技能)。
要點:在青春期和性方面,有應對消極同伴壓力的措施,也有接受和促進積極同伴影響的方法
學習者將能夠:
► 列舉在青春期和性方面,應對消極同伴壓力和促進積極同伴影響的方法(知識);
► 認識到有能力應對與青春期和性有關的消極同伴壓力(態度);
► 展現對不想做的事說“不”的能力(技能);
► 展示如何接受和促進積極的同伴影響(技能)。
學習目標(12~15歲)
要點:社會和性別規範以及同伴會影響性決策和性行為
學習者將能夠:
► 定義社會性別和社會規範(知識);
► 描述社會性別和社會規範以及同伴如何影響決策和性行為(知識);
► 認識到性決策和性行為受到社會性別和社會規範以及同伴的影響(態度);
► 展現集體主張彼此包容、支持和尊重的方法(技能)。
要點:同伴能夠影響性決策和性行為
學習者將能夠:
► 比較和對比同伴對性決策和性行為的積極和消極影響(知識)。
要點:有一些策略能夠應對同伴對性決策和性行為的負面影響
學習者將能夠:
► 描述當同伴影響對性決策和性行為產生消極作用時,保持堅定和自信意味著什麼(知識)。
► 努力挑戰同伴對性決策和性行為的消極影響(態度);
► 展現在遇到欺凌或被迫做出不情願的性決策時,能夠果斷自信,大膽發聲(技能)。
學習目標(15~18歲以上)
要點:對性行為做出理性決策是可能的
學習者將能夠:
► 比較受到和未受到社會和性別規範或消極同伴壓力影響的年輕人所做出的性行為決策有何不同(知識);
► 評估是哪些因素使人更容易或更難做出理性的行為(知識);
► 渴望在性行為方面做出理性決策(態度);
► 展現在性決策中如何應對消極的社會和性別規範以及同伴影響(技能)。

全面性教育中如何進行與同伴關係相關的教育

幼稚園性教育中與同伴關係有關的內容
根據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給出的學習目標,幼兒階段關於同伴關係的性教育主要集中在處理自己與他人的情緒並理解自己的權利上。北京師範大學劉文利教授主編的《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全9冊)中,《彩虹心情》《歡樂的六一》兩冊中都涉及同伴壓力相關的教育內容。
《彩虹心情》一冊主要幫助幼兒初步認識情感和情緒,使他們在同伴關係中能夠感知並處理緊張、失望、嫉妒這幾種情緒帶給自己的感覺。同時幼兒也將學會理解和接納他人對於自己的愛的表達,並對同伴傳達給自己的關愛表示感謝。
《歡樂的六一》一冊主要幫助幼兒理解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喜好的權利,能夠表達接受、拒絕、需求和渴望。同時幼兒還會發展交流的技能,並懂得在交流中尊重他人的權利。
同伴壓力
《珍愛生命——幼兒性健康教育繪本》插圖
國小性教育中與同伴關係有關的內容
國小的性教育不單純局限於同伴關係帶來的情感和情緒,而是逐漸開始從兒童生活的學校角度輻射出(但不限於學校)如何與同伴相處,如何尊重自己和他人,以消除人際關係中的不平等、歧視和欺凌,以及如何面對同伴壓力並作出負責任的決定。
在“家庭與朋友”單元中,“友誼、愛情與人際關係”這一主題目標下包含“能夠給朋友下定義”“能夠確認處理各種人際關係所需的技能”兩個學習目標,細化之後的要點如“朋友有很多種(如好朋友和壞朋友、男朋友和女朋友)”“友誼建立在信任、分享、同情和團結基礎之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包含多種不同類型的愛,表達愛的方式有很多種”“殘障或健康狀況不是建立友誼和人際關係或表達愛的障礙”“表達友誼與愛可以有不同方式”“性別角色會影響人際關係”“性別平等是更加健康的人際關係的一部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虐待關係是一種不健康的關係”等。
一年級“珍視朋友”主題中,通過“我們需要朋友”“我們多交朋友”“我們和朋友友好相處”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有朋友會很快樂;能夠理解朋友多真幸福;能夠做到朋友間相互欣賞、尊重、分享、關心、幫助和諒解。
二年級“友誼是常青藤”主題中,通過“朋友需要信任”“朋友需要真誠”“朋友需要溫暖”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信任讓友誼更牢固;能夠理解真誠讓友誼更純潔;能夠懂得溫暖讓友誼更美好。
四年級“認識人際關係”主題中,通過“健康的人際關係”“不健康的人際關係”“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健康的人際關係有助於我們形成積極向上的個性品質;能夠理解緊張、對立、貶低、衝突、欺凌、暴力都是不健康人際關係的表現;能夠懂得健康的人際關係是我們快樂成長的沃土。其中還著重強調如果遇到不健康的人際關係,同學不應參與其中,也不能做旁觀者,要極力阻止,並告知老師或學校。如果被傷害,一定要堅決表達不滿並積極尋求必要的幫助。
五年級“建立並增進健康的友誼”主題中,通過“友誼滿足人的情感需要”“發現共同點建立友誼”“殘障不是建立友誼的障礙”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朋友在人的生命中非常重要;能夠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共同點越多,越容易成為朋友;能夠懂得年齡、性別、地域、文化、是否殘障,都不能成為建立友誼的障礙。
五年級“青春期的愛情”主題中,通過“青春期的情感”“愛情是美好的情感”“戀愛需要學習”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青春期的情感是純真的、美好的、甜蜜的、易變的;理解為什麼愛情是美好的情感;懂得戀愛也是需要學習的,學會表達愛、尊重愛、保護愛。
六年級“健康的性行為”主題中,通過“什麼是性行為”“負責任的性交行為”“性交行為需要成長的準備”三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什麼是自體性行為,什麼是與他人發生的性行為;懂得什麼是負責任的性行為,如對健康、生命、家庭負責;理解性交行為需要成長的準備,包括身心的成長和決策能力的提高。
在“生活與技能”單元中,“規範和同伴對性行為的影響”這一主題下第一階段的學習目標是“能夠給‘同伴壓力’下定義”,下面的2個要點是“同伴影響以多種不同形式存在”“同伴會對一個人產生或好或壞的影響”;第二階段的學習目標是“能夠描述一些社會規範以及它們對行為的影響”,下面的2個要點是“社會規範會影響價值觀和行為,其中包括性價值觀和性行為”“堅定而自信的行為和其他手段可以抵禦負面的社會規範和同伴壓力的影響”等。
二年級“正確對待同伴影響”主題中,通過“我們是同伴”“面對同伴的積極影響”“面對同伴的消極影響”3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什麼是同伴;懂得同伴之間可以相互產生積極的影響,也可以產生消極的影響;掌握處理同伴間消極影響的辦法,如堅持己見、抵制誘惑、避開危險等。
三年級“認識自我與他人”主題中,通過“每個人都有優點”“每個人都有不足”“培養良好性格”3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更加自信;找到自己的不足,更快進步;培養誠實、尊重、負責、友善等良好的品格。
六年級“了解社會規範”主題中,通過“社會規範特點”“社會規範類型”“社會規範作用”“抵禦負面社會規範”4個知識點的學習,學生能夠了解社會規範是衡量個人社會行為的標準、具有明顯的制約性、隨歷史發展而變化;懂得社會規範有不同類型,包括生活規範、學習規範、道德規範、法律規範等;理解社會規範會影響個體的價值觀、行為、性價值觀和性行為;分辨負面的社會規範。
兒童在國小階段自主獨立的意識發展不完善,因此受到周圍的人的影響很大,有時懷疑自己多於懷疑他人,需要培養他們發現自己、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堅定自信的品質。“生活與技能單元”鼓勵兒童堅定自己合理的性價值觀和行為,同時清楚社會文化對於價值觀的影響,致力於讓他們定位自我,了解社會,採取理性的性決策和性行為。“家庭與朋友單元”則為學生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奠定早期的認知基礎,訓練相關技能,樹立平等、尊重、包容、多元的價值觀,並為學生未來的幸福人生奠基。國小階段是確立人生價值觀並建立同伴關係的重要階段,而全面性教育在其中扮演了極其關鍵的作用。
國中性教育中與同伴壓力有關的內容
國中階段的性教育則是在國小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同伴會影響性決策和性行為”的要點。在了解同伴壓力的影響的基礎上,國中生要能夠有策略應對同伴對性決策和性行為的負面影響,並在遇到欺凌或被迫做出不情願的性決策時能夠堅定自信。同時,在國中階段同伴壓力也經常會和“正確的身體意象”、“媒介中的虛假形象”等話題共同被提及。

相關研究

不同領域的同伴壓力

酒精、藥物及菸草
來自朋友的吸毒邀請及飲酒的社會壓力是青少年藥物濫用的主要因素。一項1987年的研究發現,如果青少年的同伴曾經吸食過或者至少被允許大麻的吸食,那么青少年更有可能吸食大麻。斯通(Stone)等人進一步研究發現,在父母導向的青少年中,66%從來沒有嘗試過大麻,而只有7%是規律吸食者。但在同伴導向的青少年中只有22%從來沒有嘗試過大麻,而33%是規律吸食者。青少年飲酒量和吸菸量同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所屬的同伴群體。
戀愛及性行為
同伴群體能給青少年創造戀愛關係,提供社會聯繫的機會,讓青少年學習與親密的朋友討論他們對愛情的興趣,並且練習促進戀愛關係的親密度和維持戀愛關係的技巧。一項1981年的研究發現,如果約會是同伴團體發展中顯著的特點,那么在青少年早期,他們可能會更積極地參與約會。然而,年輕人約會的傾向也可能源於年長的同伴所帶來的社會壓力和性壓力。當青少年從屬於年紀較大的同伴群體,而在此群體中約會是一個常規的活動,那么這可能使年紀小的青少年內化更多類似的成人規範,並容易受壓力影響而開始約會或參與性活動。
進食障礙
有學者提出了可能造成青少年異常進食行為的三種同伴壓力。第一種同伴壓力是來自同齡人對於體重相關的取笑,這被認為是青少年早期的異常進食行為的一個強有力的預測因素。第二種同伴壓力來自於同齡人之間分享對飲食行為和體型的關注。第三種同伴壓力來自於社會觀念:擁有苗條身材的人更容易受到歡迎。一項2018年來自約旦的研究證明,同伴壓力與青少年的進食障礙行為呈顯著正相關,且女生所受到的與體重相關的同伴壓力比男生高。

同伴壓力的差異研究

性別差異
雖然由於性別群體中較大標準差造成在統計學上男女感受到壓力的差異鮮有顯著性,許多西方研究仍證明同伴壓力對女生的影響通常比男生強。1985年的一項研究從297名大學生的回溯性解釋中發現,男、女中都有三分之一認為同伴壓力是他們在青少年時期面臨的最困難的事情之一。可是研究表明,同伴壓力在穿衣打扮、擁有不穩定的異性關係、積極參與社交和吸菸上對於女性的影響大於男性。而只有在發生性關係上,男性報告的同伴壓力大於女性,且這種差異不顯著。這暗示著同伴影響的程度和方向在男女間存在差異。
我國學者方曉義也發現,同伴常規壓力、直接壓力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其對男生抽菸、飲酒次數的影響超過女生。研究者推測,這可能是由於男生知覺到的同伴直接壓力(即被同伴提供菸酒或被鼓勵抽菸、飲酒的壓力)明顯高於女生,而常規壓力(即不贊成抽菸、飲酒的壓力)又明顯低於女生所致。其原因可能是:男性抽菸、飲酒在中國社會傳統中是一種正常行為;而女性抽菸、飲酒則屬於一種反社會行為。在此文化背景下,男生面臨的常規壓力自然要低於女生。許多研究都發現,男生的同伴團體往往是由多個成員組成,而女生的同伴團體往往就兩三個人。這種團體構成也使男生比女生面臨更多的同伴直接壓力源。
然而一項2011年對印度兩所學校的調查發現,在該國不同城市的兩所學校中,男生比起女生都更容易受到同伴壓力的影響。研究者推測,一個因素可能是女生與家庭成員的聯繫更多,因此得到更多支持以發展其應對同伴壓力的技能。女生也與她們的老師及其生命中重要的成人有更深的聯繫。男生則一般不習慣分享情緒,特別是與家庭成員產生矛盾時,他們更可能轉向朋友吐露。
年齡差異
大部分研究者發現,比起年齡更小的兒童,青春期早期的青少年更願意服從同伴壓力且更容易接受同伴群體的習慣、觀念和社會互動。同伴壓力對於青少年影響的發展呈倒U型曲線,在青少年早期增加,在14歲左右達到頂峰,並在之後下降。
我國學者方曉義也發現,初二學生的抽菸、飲酒行為受同伴常規壓力、直接壓力影響的程度超過國小六年級和高一學生。研究者推測,這與初二學生處於青少年轉折時期的關鍵期有很大關係,他們要比國小六年級和高一的學生更易受同伴的影響。過了初二,青少年會形成比較穩固的同伴關係,先前那種為了保持同伴關係而屈服於同伴壓力的傾向會有所減少。
不同同伴群體間的差異
武漢大學哲學院張春妹與北京師範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鄒泓對湖北省280名未成年犯管教所的犯罪青少年和279名普通中學生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群體青少年的同伴壓力具有顯著差異,普通中學生感受到較高的積極社會捲入壓力,而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青少年感受到較高的問題行為壓力。其他學者也發現,在學校中的青少年比起社會中的青少年,在參與不當行為時更容易被同伴阻止,而非被同伴鼓勵。
不同文化下的同伴壓力
研究者們也發現了同伴壓力的文化差異性,特別是在不同社會意識形態(個人主義與團隊精神)引導下的青少年文化中。一項1996年的研究中,學者用阿希(Asch)的實驗法在17個不同國家做了133次實驗,結果發現在團隊精神社會(如挪威、中國、日本)比在個人主義的社會(如美國和法國)的人們更容易從眾。研究同時發現,移民青少年在同伴壓力方面的文化差異性更加明顯。
其他差異
大量研究發現,個體的自尊、自信程度能影響個體感受到的同伴壓力。一般而言,自尊高且更自信的人受同伴壓力的影響較小。
一項2015年的研究發現,大多數青少年更喜歡與擁有更強社交能力、更高社會地位、更高社會接受度的同伴接觸,而社會接受程度較高的青少年與社會接受程度較低的青少年相處可能會喪失利益或聲譽。因此,社會接受程度較低的、較缺乏社交技能的青少年受到同伴壓力的影響更大,他們更傾向於順從集體以不至於失去同伴。

典型案例

中學生身材焦慮:國中生為減肥一天催吐5次
據《中國新聞周刊》2020年12月30日報導,14歲初二女生小玥進入國中後,因身材問題遭到同學嘲笑進行節食減肥並陷入催吐,被確診為進食障礙,現休學在家。小玥因過度節食導致暴食行為,曾最多一天催吐5次,導致其食道受損、脫髮、月經失調。她說:“我擔心自己的進食狀況會被當作異類,如果看到別人吃得比我少,我會很焦慮。”父母的理解支持以及積極地接受治療後,小玥已經逐漸從暴食催吐的怪圈中走出來。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進食障礙診治中心負責人陳珏表示,進食障礙群體多為青少年及年輕女性,12~35歲居多,平均年齡在18歲左右。對於還處於觀念塑造期的中小學生,他們只能通過網路和同伴的影響一步步地矯正自己,來迎合大眾審美。陳珏認為,在國小、中學以及大學的心理衛生健康課程中,應該加入對於美、減肥、飲食等問題的討論,“應該從學校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每個人應該有不同的美,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瘦就是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