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漢元鼎五年(前112年),先零羌進入大小榆谷,同仁縣境成為先零羌的居牧地。
蜀漢延熙十七年(254年)今同仁地區歸屬漢。
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北周在今化隆縣群科鎮設廓州總管府,其轄區達今同仁縣地區。
唐景龍三年(709年),唐劃九曲之地予與吐蕃,今同仁縣境遂屬吐蕃所轄。唐天寶十二年(753年)夏五月,隴右節度使哥舒翰統兵攻吐蕃,拔洪濟、大莫門等城,悉收九曲之地。天寶十三年(754年)七月置洮陽、澆河兩郡,今同仁縣境屬澆河郡轄地,還在保全鐵城山置振武軍、在曲庫乎一帶立戀境置曜武軍。
會昌二年(842年),薩迦絳曲智布在都乎鄉曲瑪村建當格乙麻寺。
鹹通七年(866年)十月,諒踏承拓跨蒸凝拔懷光入廓州殺論恐熱,吐蕃對青海東南部地區的統治宣告結束。宋元符二年,河南大首領邊廝波結等以河南講朱、一公、錯鑿和丹巴四城降宋,今同仁縣境歸宋轄。
金天元九年(1131年),金兵攻占河州等地,今同仁縣境歸屬金統治歷九十年。
南宋理宗寶慶三年、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三月,成吉思汗所部攻占河湟地區,設治河州,今同仁縣境歸屬蒙古汗國。
明洪武三年(1370年)五月,明朝相繼攻克河州、西寧、循化、貴德等地,河州以西藏族諸部悉數歸降明朝。是年,正式創建隆務寺。
民國十三年(1924年),隆務地區回族民眾集資修建隆務清真寺。民國十八年(1929年)9月14日,同仁縣正式成立。
1949年9月22日,同仁縣人民政府成立。
2006年8月,撤銷牙浪鄉,併入隆務鎮。調整後,同仁縣轄2個鎮、9個鄉:隆務鎮、保全鎮、蘭采鄉、雙朋西鄉、扎毛鄉、黃乃亥鄉、曲庫乎鄉、年都乎鄉、多哇鄉、瓜什則鄉、加吾鄉。縣政府駐隆務鎮。
202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正式批覆同意撤銷青海省黃南州同仁縣,設立縣級同仁市,其隸屬關係、管轄範圍、政府駐地均不變。同仁縣撤縣設市後,黃南州行政區劃由原來的四縣變為一市三縣。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同仁市位於青海省東南部、黃南州東北部,地處東徑101°38′至102°27′,北緯35°01′至35°47′之間,東西寬75千米, 南北長85千米,東與甘肅省夏河縣為鄰,西與貴德縣接壤,南臨澤庫縣,北連尖扎縣和循化縣。全市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1.39萬畝,可嬸蜜姜利用草場面積450.98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68%。
地形地貌
隆務河縱貫同仁市全境南北,形成東西部山區和中部河谷地區。境內山巒起伏,溝姜糠拔辯谷相間,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可分為河谷川地、低山丘陵、中高山腦山、高山4個區域。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錯地帶,境內最高(尕瑪日崗)海拔4971米,最低海拔(麻巴峽口)2160米,相對高差2811米。
氣候
同仁市氣候屬大陸性高原涼溫、冷溫半乾旱氣候,其特點是溫度垂直變化明顯,地區差異顯著,氣溫日差較大,光照充足,日照強,降水變率大,雨熱同季,有冷溫季和乾濕季之分。
同仁市年均氣溫5.2℃,年均降水量125.1毫米,無霜期約67天—152天,屬涼溫半乾旱地區。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同仁市有大小河流11條,其中最大的隆務河屬黃河一級支流;沿隆務河已建成梯級水電站6座,裝機容量1.7萬千瓦,年發電量達7500萬閥拘糊催千瓦時。1996年建成110千伏安輸電線路工程,地方小水電與西寧大電網聯網。
土地資源
據國土資源局統計,同仁市總面積3195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9492.80公頃,園地面積29.24公頃,林地53063.48公頃,草地242821.05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984.27公頃蒸迎,交通運輸用地882.8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053.44公頃,其他土地9173.00公頃。全市基本農田面積7828公頃,保護率達83%。
草地資源
同仁市草場資源豐富,擁有天然草地477.03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91.1%,草地可利用面積450.98萬畝,占天然草地總面積的94.54%。從草地質量綜合評定來看,同仁市天然草地質量較好,其中Ⅱ等草地面積最大,占全市天然草地總面積的48.66%,Ⅲ等草地居第二位,占33.62%,Ⅰ等草地位居第三,占13.96%,劣等草地面積較小。平均畝產鮮草207.27公斤,其中夏秋草地平均畝產草210.40公斤,冬春草地平均畝產草204.27公斤。
礦產資源
同仁市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分布廣、品位高,是青海省10個資源開發重點縣之一。金、銀、銅、鉛、鉬、錫、石灰石礦、石英礦等均有較高的開採價值,已開發利用的有鉛鋅礦、石英礦、金銅礦。
人口
截至2018年,同仁市總戶數2.2萬戶、總人口9.4萬人,其中藏族6.3萬人,占總人口數72.52%,是一個以藏族為主,漢、土、回、撒拉、保全等多民族聚居區。
經濟
綜述
截至“十二五”末(2015年底),同仁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27億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3.28億元,增長1.1倍,年均增長11.69%;完成工業增加值1.05億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99倍,年均增長24.4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9341萬元,較“十一五”末增加7002萬元,增長3.95倍,年均增長31.88%;公共預算支出達到18.03億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1.46億元,增長1.74倍,年均增長22.33%;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2.38億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6.68億元,增長2.93倍,年均增長31.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4億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47億元,年均增長12.42%;城鎮居民、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020元、7205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0417元、3710元,年均增長11.37%、15.56%。
2017年,同仁市地區生產總值達29.07億元,同比増長3.9%。其中:第一產業増加值4.4億元,増長5%;第二產業増加值5.69億元,増長7%;第三產業増加值18.98億元,増長2.7%。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0.89億元,同口徑増長19.41%;完成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19.19億元,同比増長1.0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12億元,同比増長27.1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9億元,同比増長10.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達29682.00元,同比増長8.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572.00元,同比増長9%。
2019年一季度,同仁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總價)43190.67萬元,同比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03萬元,同比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1133萬元,同比增長26.3%。第三產業增加值40954.67萬元,同比增長13.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4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6%。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9元,同比增長10.4%。
截至2020年5月,同仁市涉及教育、住建、水利等領域總投資30.72億元的61項重大項目及時開復工。扎毛灌區、浪加水庫、隆務河防洪綜合治理、北區市政道路、北區九年一貫制學校等157項新續建項目全面開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8億元,增速30%。
第一產業
2018年,同仁市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1.0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04萬畝,油料作物2.1萬畝,其他作物2.9萬畝。在全縣養殖專業合作社深入推廣高效養殖技術,開展氂牛“一年一胎”和藏羊“兩年三胎”,試驗母畜受胎率達85%以上,產羔率在89%以上。全縣各類牲畜存欄49.86萬頭(只),出欄各類牲畜4.87萬頭(只),奶類產量4238噸,肉類產量1239噸。加快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流轉土地1630畝,建成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736棟(其中光伏溫棚300棟)。今年上半年,實現全縣農林牧業總產值18435.54萬元,同比增長4.75%;實現農林牧業增加值10260.31萬元,同比增長4.82%。
截至2019年6月,同仁市各類牲畜存欄38.95萬頭(只),出欄各類牲畜3.68萬頭(只),奶類產量1850噸,肉類產量974噸。一季度,同仁市實現農林牧業總產值1576萬元,同比增長12.56%;實現農林牧業增加值1057.78萬元,同比增長12.54%。
第二產業
2019年一季度,同仁市各類建設項目163項,總投資50.66億元。其中續建項目66項,總投資35.2億元。新建項目97項,總投資15.45億元。截至目前,集中開復工續建項目66項,新建項目10項。一季度實現工業企業現價產值735.41萬元,同比增長70.35%。
2019年上半年,同仁市工業實現產值和增加值分別為1641萬元和859.64萬元,同比增長19.48%和28.8%。
截至2020年5月,同仁市涉及教育、住建、水利等領域總投資30.72億元的61項重大項目及時開復工,扎毛灌區、浪加水庫、隆務河防洪綜合治理、北區市政道路、北區九年一貫制學校等157項新續建項目全面開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8億元,增速30%。
第三產業
截至2019年1月,同仁市擁有文化企業188家(其中熱貢文化企業103家),可參觀的景區景點70餘處,各類文化旅遊從業人員達24980餘人,2018年全縣文化產業收入 7.5億元,旅遊收入12億元。
截至2020年5月,同仁市文化產業經營收入為2.36億元,同比增長13%;旅遊人數10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為5.58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至2018年,同仁市共投入1.8759億元實施校安工程、改薄工程、標準化建設、國中校舍改造等各類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入薄弱化學校儀器裝備項目資金1378.2萬元和學校信息化建設項目資金1372萬元,配備了全市中國小教學儀器設備、圖書、電腦、觸摸電視、電子白板及錄播教室設備等,實現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班班通”、計算機教室、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
截至2018年,同仁市5所學校的征地拆遷工作已全面完成,有效解決了運動場地面積不足的問題。50所學校粉刷、校園硬化開工建設,10所學校圖書室項目已全部完成。輪崗交流校長、教師45人,三年累計培訓教師3400餘人次。
2019年一季度,同仁市紮實推進堅持教育均衡發展,持續加強中國小教育布局調整工作,鞏固提升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成果。加快學前教育發展,在全市推行“村辦公助”的學前教育模式。全力推進“控輟保學”清零行動,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99%。
文化事業
2018年,同仁市鼓勵民間投資興建有規模以上畫院18家,培養文創產品開發企業30家。聯合省內外大中專院校,開設熱貢藝術專業,以產學研的培養模式,培訓各類熱貢藝術人才2686人,扶持文化旅遊龍頭企業4家,建成各類非遺傳習中心26個。2017年以來在國內外舉辦參加各類宣傳推介活動49場次,在全國各地開設了200多家熱貢藝術視窗。
醫療衛生
2019年9月30日,同仁市人民醫院掛牌,總建築面積2485平方米(共6層),設有門診部、住院部、內科、兒科、中醫科、計免科、婦幼保健科、公衛科、功能科等10個科室,有醫師14人,護士7人,藥劑師2人,影像技師1人,擁有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細胞分析儀、特定蛋白儀等設備,核定床位25張,開放床位36張,承擔著全縣近4萬民眾的醫療、保健、免疫預防、社會防疫、衛生監督等工作,年門診接診能力可達9000人次。
截至2019年12月,同仁市有多哇鎮衛生院(東維村衛生室)、加吾鄉衛生院(俄毛村、吉倉村、滿倉村衛生室)、曲庫乎鄉衛生院(木合沙村、多哇村衛生室)、隆務鎮衛生院(措玉村衛生室、隆務莊村衛生室)等醫療及研究機構。
社會保障
2020年1至5月,同仁市城鎮新增就業18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54人;舉辦線上高校畢業生能力提升培訓班1期,培訓102人;組織引導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431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226.64萬元。
交通運輸
同仁市境內交通十分便利,阿賽公路貫通全境,同仁市至循化縣、甘肅省夏河縣為三級公路。
歷史文化
同仁市是以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自明清以來,逐步形成以隆務寺為中心的政教合一體制,各民族文化在這裡相互融合,交相輝映,豐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其特點之一。同仁地區交通相對閉塞,經濟文化落後,古老原始文化保存較好。
同仁市是“
熱貢藝術”的發祥地,是藏族畫家之鄉,是青海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
隆務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藏鄉民間“六月會”和以唐卡、堆繡、雕塑為主的“熱貢藝術”光彩奪目。保全社火、佛教音樂等6項被列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熱貢馬術”和“苯教法舞”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
榮譽稱號
2018年7月11日,同仁入選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名單。
2020年10月,獲評2019年度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同仁市位於青海省東南部、黃南州東北部,地處東徑101°38′至102°27′,北緯35°01′至35°47′之間,東西寬75千米, 南北長85千米,東與甘肅省夏河縣為鄰,西與貴德縣接壤,南臨澤庫縣,北連尖扎縣和循化縣。全市總面積3275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1.39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450.98萬畝,占全市總面積的68%。
地形地貌
隆務河縱貫同仁市全境南北,形成東西部山區和中部河谷地區。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相間,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可分為河谷川地、低山丘陵、中高山腦山、高山4個區域。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錯地帶,境內最高(尕瑪日崗)海拔4971米,最低海拔(麻巴峽口)2160米,相對高差2811米。
氣候
同仁市氣候屬大陸性高原涼溫、冷溫半乾旱氣候,其特點是溫度垂直變化明顯,地區差異顯著,氣溫日差較大,光照充足,日照強,降水變率大,雨熱同季,有冷溫季和乾濕季之分。
同仁市年均氣溫5.2℃,年均降水量125.1毫米,無霜期約67天—152天,屬涼溫半乾旱地區。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同仁市有大小河流11條,其中最大的隆務河屬黃河一級支流;沿隆務河已建成梯級水電站6座,裝機容量1.7萬千瓦,年發電量達7500萬千瓦時。1996年建成110千伏安輸電線路工程,地方小水電與西寧大電網聯網。
土地資源
據國土資源局統計,同仁市總面積31950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9492.80公頃,園地面積29.24公頃,林地53063.48公頃,草地242821.05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984.27公頃,交通運輸用地882.8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2053.44公頃,其他土地9173.00公頃。全市基本農田面積7828公頃,保護率達83%。
草地資源
同仁市草場資源豐富,擁有天然草地477.03萬畝,占全市土地總面積的91.1%,草地可利用面積450.98萬畝,占天然草地總面積的94.54%。從草地質量綜合評定來看,同仁市天然草地質量較好,其中Ⅱ等草地面積最大,占全市天然草地總面積的48.66%,Ⅲ等草地居第二位,占33.62%,Ⅰ等草地位居第三,占13.96%,劣等草地面積較小。平均畝產鮮草207.27公斤,其中夏秋草地平均畝產草210.40公斤,冬春草地平均畝產草204.27公斤。
礦產資源
同仁市的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分布廣、品位高,是青海省10個資源開發重點縣之一。金、銀、銅、鉛、鉬、錫、石灰石礦、石英礦等均有較高的開採價值,已開發利用的有鉛鋅礦、石英礦、金銅礦。
人口
截至2018年,同仁市總戶數2.2萬戶、總人口9.4萬人,其中藏族6.3萬人,占總人口數72.52%,是一個以藏族為主,漢、土、回、撒拉、保全等多民族聚居區。
經濟
綜述
截至“十二五”末(2015年底),同仁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27億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3.28億元,增長1.1倍,年均增長11.69%;完成工業增加值1.05億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99倍,年均增長24.4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達到9341萬元,較“十一五”末增加7002萬元,增長3.95倍,年均增長31.88%;公共預算支出達到18.03億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1.46億元,增長1.74倍,年均增長22.33%;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2.38億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6.68億元,增長2.93倍,年均增長31.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64億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47億元,年均增長12.42%;城鎮居民、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020元、7205元,較“十一五”末增加10417元、3710元,年均增長11.37%、15.56%。
2017年,同仁市地區生產總值達29.07億元,同比増長3.9%。其中:第一產業増加值4.4億元,増長5%;第二產業増加值5.69億元,増長7%;第三產業増加值18.98億元,増長2.7%。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0.89億元,同口徑増長19.41%;完成一般公共預算總支出19.19億元,同比増長1.07%;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2.12億元,同比増長27.1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9億元,同比増長10.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達29682.00元,同比増長8.8%;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8572.00元,同比増長9%。
2019年一季度,同仁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總價)43190.67萬元,同比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03萬元,同比增長4.3%。第二產業增加值1133萬元,同比增長26.3%。第三產業增加值40954.67萬元,同比增長13.7%。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46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6%。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9元,同比增長10.4%。
截至2020年5月,同仁市涉及教育、住建、水利等領域總投資30.72億元的61項重大項目及時開復工。扎毛灌區、浪加水庫、隆務河防洪綜合治理、北區市政道路、北區九年一貫制學校等157項新續建項目全面開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8億元,增速30%。
第一產業
2018年,同仁市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11.0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04萬畝,油料作物2.1萬畝,其他作物2.9萬畝。在全縣養殖專業合作社深入推廣高效養殖技術,開展氂牛“一年一胎”和藏羊“兩年三胎”,試驗母畜受胎率達85%以上,產羔率在89%以上。全縣各類牲畜存欄49.86萬頭(只),出欄各類牲畜4.87萬頭(只),奶類產量4238噸,肉類產量1239噸。加快推進“菜籃子”工程建設,流轉土地1630畝,建成高標準日光節能溫室736棟(其中光伏溫棚300棟)。今年上半年,實現全縣農林牧業總產值18435.54萬元,同比增長4.75%;實現農林牧業增加值10260.31萬元,同比增長4.82%。
截至2019年6月,同仁市各類牲畜存欄38.95萬頭(只),出欄各類牲畜3.68萬頭(只),奶類產量1850噸,肉類產量974噸。一季度,同仁市實現農林牧業總產值1576萬元,同比增長12.56%;實現農林牧業增加值1057.78萬元,同比增長12.54%。
第二產業
2019年一季度,同仁市各類建設項目163項,總投資50.66億元。其中續建項目66項,總投資35.2億元。新建項目97項,總投資15.45億元。截至目前,集中開復工續建項目66項,新建項目10項。一季度實現工業企業現價產值735.41萬元,同比增長70.35%。
2019年上半年,同仁市工業實現產值和增加值分別為1641萬元和859.64萬元,同比增長19.48%和28.8%。
截至2020年5月,同仁市涉及教育、住建、水利等領域總投資30.72億元的61項重大項目及時開復工,扎毛灌區、浪加水庫、隆務河防洪綜合治理、北區市政道路、北區九年一貫制學校等157項新續建項目全面開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8億元,增速30%。
第三產業
截至2019年1月,同仁市擁有文化企業188家(其中熱貢文化企業103家),可參觀的景區景點70餘處,各類文化旅遊從業人員達24980餘人,2018年全縣文化產業收入 7.5億元,旅遊收入12億元。
截至2020年5月,同仁市文化產業經營收入為2.36億元,同比增長13%;旅遊人數106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為5.58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至2018年,同仁市共投入1.8759億元實施校安工程、改薄工程、標準化建設、國中校舍改造等各類教育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入薄弱化學校儀器裝備項目資金1378.2萬元和學校信息化建設項目資金1372萬元,配備了全市中國小教學儀器設備、圖書、電腦、觸摸電視、電子白板及錄播教室設備等,實現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班班通”、計算機教室、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
截至2018年,同仁市5所學校的征地拆遷工作已全面完成,有效解決了運動場地面積不足的問題。50所學校粉刷、校園硬化開工建設,10所學校圖書室項目已全部完成。輪崗交流校長、教師45人,三年累計培訓教師3400餘人次。
2019年一季度,同仁市紮實推進堅持教育均衡發展,持續加強中國小教育布局調整工作,鞏固提升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成果。加快學前教育發展,在全市推行“村辦公助”的學前教育模式。全力推進“控輟保學”清零行動,義務教育階段入學率99%。
文化事業
2018年,同仁市鼓勵民間投資興建有規模以上畫院18家,培養文創產品開發企業30家。聯合省內外大中專院校,開設熱貢藝術專業,以產學研的培養模式,培訓各類熱貢藝術人才2686人,扶持文化旅遊龍頭企業4家,建成各類非遺傳習中心26個。2017年以來在國內外舉辦參加各類宣傳推介活動49場次,在全國各地開設了200多家熱貢藝術視窗。
醫療衛生
2019年9月30日,同仁市人民醫院掛牌,總建築面積2485平方米(共6層),設有門診部、住院部、內科、兒科、中醫科、計免科、婦幼保健科、公衛科、功能科等10個科室,有醫師14人,護士7人,藥劑師2人,影像技師1人,擁有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細胞分析儀、特定蛋白儀等設備,核定床位25張,開放床位36張,承擔著全縣近4萬民眾的醫療、保健、免疫預防、社會防疫、衛生監督等工作,年門診接診能力可達9000人次。
截至2019年12月,同仁市有多哇鎮衛生院(東維村衛生室)、加吾鄉衛生院(俄毛村、吉倉村、滿倉村衛生室)、曲庫乎鄉衛生院(木合沙村、多哇村衛生室)、隆務鎮衛生院(措玉村衛生室、隆務莊村衛生室)等醫療及研究機構。
社會保障
2020年1至5月,同仁市城鎮新增就業180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54人;舉辦線上高校畢業生能力提升培訓班1期,培訓102人;組織引導農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431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226.64萬元。
交通運輸
同仁市境內交通十分便利,阿賽公路貫通全境,同仁市至循化縣、甘肅省夏河縣為三級公路。
歷史文化
同仁市是以藏民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區,自明清以來,逐步形成以隆務寺為中心的政教合一體制,各民族文化在這裡相互融合,交相輝映,豐富多彩,民族文化的多元性是其特點之一。同仁地區交通相對閉塞,經濟文化落後,古老原始文化保存較好。
同仁市是“
熱貢藝術”的發祥地,是藏族畫家之鄉,是青海唯一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
隆務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1處。藏鄉民間“六月會”和以唐卡、堆繡、雕塑為主的“熱貢藝術”光彩奪目。保全社火、佛教音樂等6項被列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熱貢馬術”和“苯教法舞”列入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名錄。
榮譽稱號
2018年7月11日,同仁入選第一批“非遺+扶貧”重點支持地區名單。
2020年10月,獲評2019年度脫貧攻堅先進集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