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編輯

同人編輯

新青年》的同人編輯前後總共有八位,按照輪值編輯順序依次是: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陶孟和沈尹默胡適高一涵李大釗

基本介紹

人物介紹
陳獨秀
陳獨秀(1879-1942),字仲甫,安徽懷寧(今安慶)人。新文化運動主將、《新青年》創刊人、“思想界的明星”、“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早年留學日本,1917年1月受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力邀北京大學“新派人物”入《新青年》編輯部。《新青年》第四卷第一號、第五卷第一號、第六卷第一號輪值編輯。五四運動後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發起成立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和早期領導人。1942年5月病逝於重慶江津。
錢玄同
錢玄同(1887-1939),字德潛,號疑古,浙江吳興(今湖州)人。章太炎的得意門生、訓詁學大家,“兩彈一星”元勛錢三強之父。早年留學日本,1915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第四卷第二號、第五卷第二號、第六卷第二號輪值編輯。積極為文學改良運動“搖旗吶喊”,主張“國語運動”,推行漢字改革,起草了第一批“簡體字表”。歷任北平師範大學中文系主任、國語統一籌備會常務委員等職。1939年1月因右腦部溢血病逝於北京。
劉半農
劉半農(1891-1934),名復,字半農,江蘇江陰人。文學家、語言學家,編譯經驗豐富,譯文老練忠實,頗得陳獨秀賞識,1917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號、第五卷第三號輪值編輯,1920年赴英國留學,1924年回國。歷任中法大學國文系主任、輔仁大學教務長、北平女子大學女子學院院長等職。1934年7月染病逝於北京。
陶孟和
陶孟和(1887-1960),原名陶履恭。祖籍浙江紹興、生於天津。社會學家、哲學家,早年留學日本、英國,1914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第四卷第四號、第五卷第六號輪值編輯,中國社會學近代研究體系奠基人之一,長期領導組織社會學、經濟學調查研究工作。1949年9月,陶孟和以“特別邀請人士”身份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並被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0月19日,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此後一直領導中科院圖書館工作。1960年4月突發心臟疾病逝世於上海。
沈尹默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秋明。祖籍浙江湖州,生於陝西漢陰。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早年留學日本,1913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第五卷第五號、第六卷第六號輪值編輯。後任教育部大學委員會北平分會委員、河北省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等職,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71年病逝於上海。
胡適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糜,字適之,安徽績溪人。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早年留學美國,1917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第四卷第六號、第五卷第四號、第六卷第四號輪值編輯。後任大學院大學委員會委員,中國公學、北京大學校長,中國駐美大使。1962年病逝於台北。
高一涵
高一涵(1885-1968),原名永浩,別名涵廬,安徽六安人。早年留學日本,1917年起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新青年》第六卷第三號輪值編輯,積極協辦《每周評論》。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兼政治系主任、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等職,第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69年病逝於北京。
李大釗
李大釗(1889-1927),字守常,河北樂亭人。革命家、思想家,早年留學日本,1918年起受聘北京大學,先後任圖書館主任、史學系、經濟系教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輪值編輯。領導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發起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中國系統接受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並主張向俄國十月革命學習的第一人,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革命的播火者,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1927年4月6日被奉系軍閥逮捕,28日於北京慷慨就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