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學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吉首大學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的前身為吉首大學物理科物理專業,創辦於1960年,至今已走過艱難的48年辦學歷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首大學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
  • 校訓:未知
  • 創辦時間:1960年
  • 現任校長:未知
  • 知名校友:未知
  • 前身:吉首大學物理科物理專業
發展歷史,發展,基本情況,

發展歷史

至今已走過艱難的48年辦學歷程。48年來,隨著吉首大學的發展,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經過幾代物理信息學院人的努力和奮鬥,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其發展歷史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建時期(1960.5~1963.4)
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創建於1960年5月。創建之初主要招收物理教育專業專科生,首屆招生一個班共37人,招生範圍為湖南全省;1961年招收物理教育專業學生40名,當時有專業教師4人。
第二階段:停辦和恢復時期(1963.4 ~1977)
1962年秋物理專業停止招生,1963年4月25日湖南省教育廳對吉首師範專科學校專業作出調整,停辦物理專業。1971年招收中教物理進修班學員(第一、二期)共97名,1972年招收中教物理進修班學員(第三、四期)共88名。
1972年春增設物理專業,恢復招生。1973年招收首屆“工、農、兵”學員43名。1975年招收物理教育專業學員46名,理化班學員49名,1976年招收物理教育學員50名。
1972年至1977年間物理專業主要專任教師有鄭建中、楊復興、何忠祿、徐學仕、劉子貴、陳日降、王啟天、黃國基、曾成芳、鄧德朗,唐世洪等,其中鄭建中同志為物理專業負責人;為湘西地區培養了一批急需的物理教師。當時的教學內容主要是“三機一泵”等,學校有一個工廠,學校的鍋爐及米良農場的電等都是由物理專業師生安裝的,之後又開展了金工實習等。
第三階段:發展時期(1977 ~1993)
隨著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復,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走上了發展的正常軌道,當年招收了物理學專業學生43名,至1984年這一時期,物理專業教師非常缺,辦學條件很艱苦,設備簡陋,實驗項目少(恢復高考後只有無線電、照相二間實驗室及一台手扶拖拉機),老師自製了許多實驗設備;學習教學過程中,圖書資料緊缺,其中全部的實驗講義和部分理論課教材都是由物理專業教師用鋼板和蠟紙刻出再油印。但是物理科全體教師本著"教育育人、重視教師、艱苦奮鬥、為吉大爭光"的信念與宗旨,團結拼搏,為我院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8年至1984年期間,擔任物理專業負責人有楊復興、溫明生、何忠祿老師。1984年4月,成立物理系,主要招收物理教育專業本科生,首屆招生人數為48名,實現了本科辦學零的突破,辦學層次得到了質的提升;同年7月由顏占先、何忠祿任物理系副主任,徐學仕任系黨總支副書記。1987年7月徐學仕同志任黨總支書記,1989年1月顏占先同志任系主任,蔣光和同志任系副主任。到1984年9月,物理系已經建立了普通物理實驗室(力、熱、電磁、光)、電子線路實驗室、電工實驗室,近代物理實驗室、外系普物實驗室、中學物理實驗室等,物理系的實驗室建設得到了飛速發展。這一期間,物理系設理論物理、普通物理、技術物理、實驗物理、外系普物5個教研室,成立了系資料室。建系後,教師隊伍建設得到了加強,先後選送青年教師外出就讀委培研究生5人,就讀助教進修班7人,到1989年底,全系有教職工41人,其中副教授6人,高級實驗師1人,講師10人,實驗師4人,助教6人,助理實驗師7人;完全能滿足物理學專業本科教學的需要。截止1993年7月,物理系已為國家培養物理和機電方面的專業人才近1000名。
在科學研究方面,物理系教師先後在國內外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獲發明專利3項。溫明生副教授的《半導體力學量敏感元件及感測器研究》課題,是一項在全國電子行業中具有領先地位的新技術,於1989年被湖南省電子工業局正式批准列項;同時還研究設計了《77K—500K寬溫連續變溫測量系統》,用於測量各種半導體器件的特性隨溫度變化的規律,等。青年教師吳平鋒與四川師大等合作承擔的國家自然基金項目《摻雜ZnS晶體EPK及光學---磁性研究》,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其研究成果在英國《物理學報》、荷蘭《物理快報》等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
第四階段:辦學規模、層次提升時期(1993~現在)
九十年代初,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物理繫於1993年增設電子技術套用專科專業,開始招收套用電子技術專業專科生,首屆招收新生17名。1997年6月物理系更名為物理與電子工程系,首屆招收電子技術套用方向本科生49人;2000年增設電子信息工程本科專業,2002年增設通信工程本科專業,2004年增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為適應新的形勢,使學科、專業布局更加合理完善,2004年7月,更名為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學院現有物理學、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四個本科專業,另有套用物理學本科專業方向,其中物理學專業為省級重點專業。學院現有凝聚態物理、電路與系統、通信與信息系統和計算機套用四個學科,其中凝聚態物理學科於2005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招收首屆碩士研究生9名。40多年來,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由最初一個專科專業發展到今天四個本科專業及一個專業方向,全日制學生由最初40多人發展到今天1300人,並實現了由師範教育向師範和工科教育並舉的轉變,實現了由本科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飛躍。
1993—現在,期間擔任系行政領導和院行政領導的有系主任顏占先(1993--1998),魯幫德(1998--2000),趙鶴平(2000--2004),院長周小清(2004—現在);系副主任蔣光和(1993--1995),魯幫德(1995--1998),黃冬雲(1995--1998),趙鶴平(1998--2000),孟凡斌(1998--2001),周小清(2001--2004),彭金璋(2001--2004);副院長彭金璋(2004—現在),黃國盛(2004--2007),葉伏秋(2007—現在)。擔任系黨總支和院黨總支領導的有系黨總支書記徐學仕(1993--1995),肖廷飛(1997--1998),唐新平(1998--2002),院黨總支書記孟凡斌(2007—現在);系黨總支副書記孔凡虎(1993--1995),吳奕全(1995—1998,全面主持總支工作),院黨總支副書記孟凡斌(2001—2007,其中2002—2007全面主持總支工作,2007年5月至12月在中山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掛職任副院長),黃生祥(2004--2007),王賓吾(2007—現在)。他們為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建設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發展

自1993年以來,在歷屆系院領導的努力和帶領下,在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系和學院的各項事業得到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老系主任顏占先同志非常注重師資培養和教師科研能力訓練,特別是重視青年教師的成長,在他的指導和引導下,一大批青年教師教學和科研水平大幅提升,絕大多數人都晉升了高級職稱。溫明生、唐世洪老師等的新型簧片式“矽加速度感測器和壓力感測器”榮獲'94湖南省科技創新金獎';TIA型系統儀表級“壓阻式矽加速度計”在'97全國(HN)新技術新產品交易會中,被評為科技創新金獎;半導體加速度感測器在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十周年中國專利十年成就展獲銀獎;簧片式力學量敏感矽晶片和兩種感測器的研製獲國家科技成果證書。1998年,學校進行了第一輪人事和內部管理體制改革,新的系領導班子上任後,站在前任的基礎上,以新的視野審視社會和帶領全體師生員工進行了一系列的專業建設、實驗室建設、教學建設與改革、學科建設等,經過幾屆系院領導班子和全體師生員工的不懈努力和奮鬥,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專業建設方面
在繼續辦好原有的物理學專業的基礎上,堅持學科建設為龍頭專業建設為支撐的思想,積極拓展新的專業發展空間,分別於1999年成功申報電子信息工程專業,2001年成功申報通信工程專業,2003年成功申報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專業布局日趨合理,進一步適應社會的需要,辦學空間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展,新辦專業全部通過省教育廳專業辦學水平及學位授予權評估,2008年擬申報自動化專業;2006年物理學專業被評為湖南省重點專業,實現了我院省級重點專業零的突破,專業建設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實驗室建設方面
在原有的實驗室基礎上,分別對原有的實驗室進行了擴建和完善;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新建了一大批信息類實驗室,實驗教學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達到了省內同類院校的先進水平;具體是通信原理、自動控制原理、高頻電路實驗室(2000)、電子信息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實驗室項目,2003年,項目經費300萬元,包括計算機通信與仿真、光仟通信、程控交換、微波技術、DSP技術),EDA技術(2003)、基礎物理實驗室(中央與地方共建高校實驗室項目,2005年,項目經費300萬元,包括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近代物理、PASCO等),電子電工實踐基地(2005),大學物理實驗演示實驗室(2006),電路分析與信號與系統(2006),PLD、RAM、感測器技術實驗室(2007教育部質量工程特色實驗室項目,項目經費100萬元),1999年電子電工實驗室經省教育廳專家評審獲“湖南省普通高校基礎課合格實驗室”,2008年基礎物理實驗室經省教育廳專家評審獲“省級教學實驗示範中心”,到目前為止,實驗室儀器設備總值達1100多萬元,不論從數量上還是門類上等完全能我院本科教學及研究生教育的需要。
教學建設與改革方面
全院師生在課程建設、課程體系、教學手段與方法、實踐教學、實習基地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績;1996年《電子線路》省級重點課程經省教委專家評審獲“省級優秀課程”(課程負責人為楊復興,成員為孟凡斌、黃冬雲、黃國盛、曾慶德等),技術物理教研室被評為“省級優秀教研室”;1999年在吉首大學首批教學研究與改革立項中,孟凡斌老師的“電子電工實驗教學改革”和趙鶴平老師的“科學技術概論教學改革”獲校級重點教改項目立項資助;2003年由孟凡斌老師為主申報的“電子電工實驗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獲“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三等獎”,是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辦學以來的第一個省級教學成果獎,實現了我院無省級教學成果獎的歷史性突破;2006年由周小清老師為主申報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改革與湖南西部三化建設對接研究”課題獲省教育廳立項資助,實現了我院辦學以來無主持省級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的歷史性突破;2008年由向繼文老師為主申報的“面向湖南西部的電子信息類專業創新型和套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又獲省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資助;《大學物理》、《原子物理學》、《模擬電路》、《微機原理與接口技術》等多門課程被評為吉首大學重點課程和精品課程;唐世洪、彭金璋老師被評為吉首大學“教學能手”,另有彭金璋、黃國盛、周小清、孟凡斌、鄔雲文、王小雲、彭善瓊、卓月明、劉昕、石俊萍等老師先後獲“吉首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吉首大學優秀教師”,“湖南省多媒體課件製作大賽”、“吉首大學教學比武”、“吉首大學優秀教案”、“吉首大學教學新秀”等獎項。“普通物理學教學團隊”被評為“吉首大學優秀教學團隊”;教學改革研究方興未艾,呈現出勃勃生機。在教學手段與方法上,全部教師掌握了多媒體教學技能,都能採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教學,80%以上的課程已經進行了多媒體教學,同時開展了啟發式、討論式、課程小論文教學等。學院不斷加強實踐教學改革力度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先後建立了校內電子電工實踐基地、北京中電金蜂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新建儀器設備有限公司、長沙中芯電子有限公司、湘西州民族中學等多個校內校外實踐實習基地,解決了我院學生實習難的問題;充分利用實踐基地進行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培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張禮、張偉,周海波、曹正同學先後獲第一、二屆“中國電機工程學會杯”全國大學生電工數學建模競賽三等獎,董紅軍、鄭強高、徐斌同學獲全國大學生電子競賽三等獎,張禮同學獲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三等獎,顏亮同學獲湖南省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金獎並代表湖南省參加在北京進行的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並聘為職業規劃形象大使等,另有多名同學獲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數學建模競賽、電子設計競賽、職業規劃大賽等中取得良好成績,學生的能力素質得到了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顯著提高。
學科建設方面
始終堅持學科的龍頭地位,不斷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積極申報各級科研課題,特別是加大了碩士點的建設力度等,成就輝煌。我院現有凝聚態物理、電路與系統、通信與信息系統、計算機套用四個學科,其中凝聚態物理學科是我校重點建設學科。凝聚態物理學科經過10多年的建設,於2005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取得了我院辦學以來里程碑式成就;目前已形成複合介質的物理特性、光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物理和功能材料的物理特性及套用三個穩定的研究方向,擁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學科研隊伍,正副教授12人,中級職稱9人,具有博士學位的6人,具有碩士學位的5人。2000-2008年以來,擁有科研經費達120多萬,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主要參與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主持波譜國學重點實驗室項目1項,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主持湖南省教育廳項目12項。近五年來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在《Langmuir》《Physical Review A》《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Physics letters A》、《Physica B》、《Chinese Physics letters 》等各類學術刊物上發表科研論文140餘篇,其中38篇論文被SCI、EI收錄,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得到同行專家的高度評價。凝聚態物理學科目前在讀碩士研究生20名。

基本情況

本院現有教職工58人,設有物理學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系,師資隊伍中有正副教授及相當職稱的25人,具有研究生學歷和碩士、博士學位的30餘人;先後有2人獲國家和省級優秀教師稱號,有4人被評為湖南省省級青年骨幹教師。近年來全院教師共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自然科學基金、省科技計畫等國家、省、部級科研課題30 餘項,米賢武博士主持的“半導體納米結構的太赫茲光學性質研究”課題200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是我院教師獲得並主持的第一個國家級科研課題;2008年趙英男博士的“Gabor特徵快速抽取算法在人臉識別中的套用”課題又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資助;目前在研的基金課題有彭金璋老師主持的省自然科學基金“碳納米管的電磁波吸收機理研究”課題,孟凡斌老師主持的省自然科學基金“P2P網路特性與定位機制研究”課題,趙英男老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Gabor特徵快速抽取算法在人臉識別中的套用”課題。在《物理學報》、《科學通報》、《中國科學》、《量子電子學報》、《Chin. Phys. LETT》、《Chinese Physics》、《中國電機工程學報》、《半導體學報》、《系統仿真學報》、《自動化學報》、《控制與決策》、《電子信息學報》、《電路與系統學報》等國內權威期刊和《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Physical Review B》《Langmuir》、《Physics letters A》、《Physica B》、《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餘篇,有50多篇論文被SCI、EI收錄。近幾年,對外交流合作不斷加強,每年選送一批骨幹青年教師到國內各重點院校學習,同時邀請一批知名專家、學者來校講學,並聘請了2位兼職教授。本院現有4000多平方米的教學大樓,實驗儀器設備總價值1100多萬元,實驗室20餘間,實驗室面積3000多平方米。為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還建有電子電工實踐基地,鼓勵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進行電子設計和電子製作。
創建至今,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已為各行各業培養4000餘名專業技術人才。有的已成為各重點高校的博士、碩士導師,有的已成為知名企業家,相當一部分畢業生成為所在單位的業務和管理骨幹。高校畢業生自主擇業後,由於良好的品質和較好的綜合素質,我院畢業生深受用人單位歡迎。近年來,應屆畢業生分別在湖南省及全國各省市就業,其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北京、廣州、杭州、上海、南京等沿海發達地區就業。1992年以來,先後有200多名畢業生考取國內各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碩士、博士。
隨著吉首大學不斷發展和建設,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2011年6月,經吉首大學批准,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與數學與計算機學院兩個大院拆分成3個院系,原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改名為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保留原院的物理師範、物理套用、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三個專業;數學與計算機學院改名為數學與統計學院,保留原院的統計學,數學與套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三個專業;增加的院系名稱為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即原物理科學與信息工程學院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通信工程專業以及原數學與計算機學院的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網路工程專業和現代教育技術專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