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蓋草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淡黃褐色;莖直立,叢生,被灰白色捲曲柔毛。葉互生或於基部對生;無柄或具短柄;葉片厚紙質,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總狀花序頂生;花單性同序;雄花位於花序上部,具長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的葉狀苞片2枚,苞片內有花l-3朵。蒴果三角狀扁圓球形,被柔毛和疣狀突起,先端開裂;每室有種子1顆,三角狀倒卵形,綠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吉蓋草
  • 別稱:珍珠透骨草、竹格叉、吉蓋草、枸皮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大戟科
  • :地構葉
  • 分布區域: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南
  • 漢語拼音:tou gu cao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採收和儲藏,藥材基原,生藥材鑑定,中藥化學成分,中藥化學鑑定,炮製方法,藥物配伍,不良反應,各家論述,藥物套用鑑別,

形態特徵

地構葉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根莖橫走,淡黃褐色;莖直立,叢生,被灰白色捲曲柔毛。葉互生或於基部對生;無柄或具短柄;葉片厚紙質,披針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1.5-7cm,寬0.5-2cm,先端鈍尖或漸尖,基部寬楔形或近圓形,上部全緣,下部具齒牙,兩面被白色柔毛,以沿脈處為密。總狀花序頂生;花單性同序;雄花位於花序上部,具長卵狀橢圓形或披針形的葉狀苞片2枚,苞片內有花l-3朵;萼片5,稀4,花瓣5,稀4,呈鱗片狀,黃色腺體盆狀,與花瓣互生,雄蕊10-15,花盤錦體5,黃色;花序下部的花略大,中間1朵為雌花,兩側為雄花;苞片2;雌花具較長的花梗,萼片5-6,花瓣6,子房上位,花柱3枚,均2裂。蒴果三角狀扁圓球形,被柔毛和疣狀突起,先端開裂;每室有種子1顆,三角狀倒卵形,綠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坡及草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東北、華北及陝西、寧夏、甘肅、山東、江蘇、安徽、河南、湖南、四川等地。

採收和儲藏

5-6月間開花結實時採收,除去雜質,鮮用或曬乾備用。

藥材基原

為大戟科植物地構葉的全草。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莖多分枝,呈圓柱形或微有棱,通常長10-30cm,直徑1-4mm,莖基部有時連有部分根莖;莖表面淺綠色或灰綠色,近基部淡紫色,被灰白色柔毛,具互生葉或葉痕,質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根莖長短不一,表面土棕色或黃棕色,略粗糙;質稍堅硬,斷面黃白色。葉多捲曲而皺縮或破碎,呈灰綠色,兩面均被白色細柔毛,下表面近葉脈處較顯著。枝稍有時可見總狀花序和果序;花型小;蒴果三角狀扁圓形。氣微,味淡而後微苦。以色綠、枝嫩,帶“珍珠”果者為佳。
顯微鑑別 莖橫切面:表皮細胞類方形或切向略延長,外被角質層,有非腺毛及少數氣孔。綠皮層為5-6層細胞,部分細胞內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4-24μm;外側2-3層為厚角組織。中柱鞘為2-4層纖維排列成斷續的環帶,纖維多角形而扁,壁
厚,弱木化,層紋明顯。韌皮部較窄。本質部寬闊,導管單獨散在或2-5個成群;木纖維多數,常徑向整齊排列;木射線細胞1列。髓約占莖直徑的2/5,少數細胞內含草酸鈣簇晶。
葉表面觀:上表皮細胞垂周壁近平直,氣孔稀少,主為平軸式,次為不定式和不等式,副衛細胞2-4個,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稍彎曲,氣孔多數,余同上表皮。非腺毛上下表皮均有,通常為單細胞,偶有雙細胞者,長230-460μm,直徑約18μm,壁厚,表面有顯著的疣狀凸起。葉肉組織的少數細胞含草酸鈣簇晶,直徑16-25μm。

中藥化學成分

鳳仙的發芽嫩枝含吲哚-3-乙腈(Indole-3-ace-tonitrile)。莖含山柰酚-3-葡萄糖甙 (Kaempferol-3-glucoside)、槲皮素-3-葡萄糖甙(Quercetin-3-glucoside)、締紋天竺素-3-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glucoside)、矢車菊素-3-葡萄糖甙(Cyanidin-3-glucoside)。葉含1,2,4-三 羥基萘-4-葡萄糖甙(1,2,4-TrihydroxynaphCha-lene-4-glucdoside)與山柰酚及山親酚-3-阿拉伯糖甙(KaemPferol-3-arabinoside)。鳳仙全草含對羥基苯甲酸、龍膽酸(gentisic acid)、阿魏酸(ferukic acid )、對香豆酸(p-coumaric acid)、芥子酸(sinap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另含東莨菪素(scopoletin)。葉含肉桂酸酯類、山柰素-3-阿拉伯糖甙(kaempferol-3-arabinoside)及山柰素。莖含山柰素-3-葡萄糖甙、槲皮素、天竺葵素(pelargonidin)、矢車菊素(cyanidin)、翠雀花素(delphinidin)。
此外,地上部分含指甲花醌(lawsone)及指甲花醌甲醚。

中藥化學鑑定

理化鑑別 透骨草粉末0.5g,加甲醇5ml,浸演2h,並時時振搖,濾過,取濾液2ml於試管中,加2%鐵氰化鉀-2%三氯化鐵試劑(臨用時,將兩種溶液等量混合)2-3滴,均顯藍色。(檢查酚類)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炮製方法

揀淨雜質,切段。

藥物配伍

1.配附子,除沉疴,治頑痹尤效。 2.配蒼朮,治風濕痹症,一燥濕偏長,一止痛有功,兩藥相須為用,祛濕止痛,功效大增。 3.配伸筋草,治肝腎不足,筋骨失養,屈伸不利,肢體麻木,筋骨攣縮,有伸筋透骨之效。 4.配雞血藤,補肝益腎,活血止痛,久痹屬虛者最為相宜。 5.配白鮮皮,治療濕疹熱瘡。 6.配桑枝,祛風止痛,治風痹最效。 7.配威靈仙,用治風、寒、濕痹,皆奏奇功。
藥性
辛;性溫
歸經
肺;肝經
功效
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散瘀消腫;解毒目痛
功效分類
祛風藥;祛濕藥;活血藥
主治
風濕痹痛;筋骨攣縮;寒濕腳氣;腰部扭傷;癱瘓;閉經;陰囊濕疹;瘡癤腫毒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煎水熏洗;或搗敷。

不良反應

選方
①治風氣疼痛,不拘遠年近日:透骨草二兩,穿山甲二兩,防風二兩,當歸三兩,白蒺藜四兩,白芍三兩,豨薟四兩(去莖用葉,九蒸九曬),海風藤二兩,生地四兩,廣皮一兩,甘草一兩。以上為末,用豬板油一斤,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早晚各服五錢,酒下。(《周益生家寶方》)②治風濕性關節炎,筋骨拘攣:透骨草三錢,制川烏、制草烏各一錢,伸筋草二錢。水煎服。(《陝甘寧青中草藥選》)③治腫毒初起:透骨草、漏蘆、防風、地榆等分。煎湯綿蘸,乘熱不住盪之。(《楊誠經驗方》)④治陰囊濕疹,瘡瘍腫毒:透骨草、蛇床子、白蘚皮、艾葉。煎水外洗。(《陝甘寧青中草藥選》)
臨床運用

各家論述

1.《綱目》:治筋骨一切風濕疼痛攣縮,寒濕腳氣。
2.《靈秘丹藥箋》:療熱毒。
3.《山東中草藥手冊》:祛風濕,活血,止痛。
考證
出自《靈秘丹藥箋》。透骨草始見於《救荒本草》,據所述圖形,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heterophyllus Sweet,並非本品。《綱目》有名未用中載有透骨草,但形態不詳。《本草原始》的透骨草系指大戟科的地構葉Speranskia tuberculata(Bge.)Baill.。《綱目拾遺》引《靈秘丹藥箋》云:鳳仙花一名透骨草。即鳳仙花科的鳳仙 Impatiens balsamina L.;所引《醫學指南》的鐵線透骨草,則為毛茛科鐵線蓮屬的透骨草,可見古代藥用的透骨草已非一種。

藥物套用鑑別

1.透骨草與桑枝:兩藥均有祛風除濕之功效。但透骨草辛溫,能通達四肢陽氣,偏用於風寒痹痛。桑枝苦平,能利四肢關節,祛風,偏用於風邪化熱的四肢關節痹痛及中風半身不遂。 2.透骨草與松節:兩藥均有祛風濕,活經絡之功效。但透骨草偏用於筋骨拘攣的風濕痹痛。松節偏用於關節屈伸不利或關節腫脹的寒濕痹痛。
藥典收錄
藥材拉丁名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Speranskia tuberculata (Bunge)Baill [Croton tuberculata Bunge]
科屬分類
大戟科
出處
《中華本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