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皮烏斯,Z.N.

吉皮烏斯,Z.N.,俄國女作家。筆名安東·克萊伊尼。生於圖拉省一德國血統的法院院長家庭,卒於巴黎。童年在家鄉度過。父親死後,1881年全家遷居莫斯科。1889年與D.S.梅列日科夫斯基結婚,後定居聖彼得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皮烏斯,Z.N.
  • 國籍俄羅斯
  • 性別:女
  • 職業:作家
人物生平,主要作品,

人物生平

少女時代開始寫詩,也寫小說,受到法國頹廢派和俄國S.Ya.納德松等詩人的影響。1901~1903年與丈夫一起創辦宗教–哲學俱樂部,出版《新路》雜誌,宣傳象徵主義和新宗教思想。1906~1908年擔任《天秤》雜誌的主要撰稿人,寫了不少評論文章。1910~1914年任《俄羅斯思想》的專欄批評家。她的文藝和批評觀點與她的宗教–哲學觀點一致,主要宣傳她的新宗教思想,正如她在1904年出版的第一本詩集的序言中所說:“作為人的本性的自然的和最必需的東西,就是祈禱……從特殊意義上說,寫詩,文字的音樂——這僅僅是祈禱在我們的心靈里採取的形式之一。”

主要作品

吉皮烏斯文學興趣廣泛,既寫詩,也寫小說、劇本、評論。她先後出版了6本詩集:《1889~1903年詩集》(1904)、《1903~1909年詩集》(1910)、《近年詩抄:1914~1918》(1918)、《長征之歌》(1920)、《詩:1919~1921年日記》(1922)、《光華》(1939),5部小說集:《新人》(1896)、《鏡子》(1898)、《紅劍》(1906)、《白紙黑字》(1908)、《月球上的螞蟻》(1912),兩個劇本:《罌粟花》(1908)、《綠戒指》(1916),兩部長篇小說:《鬼玩藝》(1911)、《愛情–王子》(1913),一部回憶錄《鮮活的面孔》(1925)和一本評論集《文學日誌》(1908)。她的散文作品多為“思想小說”,主要為宣傳其“新宗教”、“新道德”思想而寫,流於無真實感受的抽象,文筆粗糙,反響不大。成就主要在詩歌方面。作為象徵派代表詩人,她的詩歌主題多為悲與愁、愛情與死亡、幻想與空虛。她有“愛情與死亡之歌者”的雅號。發表於1903年的《歌》是她的代表作,表達和宣洩了詩人追求美的欲望而又無法實現的矛盾心理,以及內心淤積著的悲觀失落感和世紀末的心緒。她看到的現實世界是醜惡的,對現實感到厭煩,感到絕望;她希望能出現“奇蹟”,但那“奇蹟”又十分渺茫;她有“嚮往”,但那嚮往又十分虛幻,因此留在心中的只有悲傷和惆悵。象徵派詩人追求的往往是一種意念,一種精神,一種幻境。在他們看來,追求本身就是最高價值,因此,追求不一定要有實際的目標。這常常就是他們創作的基本命題,也可能使作品產生一定的魅力。愛情與死亡是詩人擺脫苦悶的一種出路,所謂“靜謐安詳的拯救者”,“我像愛上帝一樣愛自己,愛情將拯救我的靈魂”(《獻辭》)。吉皮烏斯和她的丈夫一樣,是“新基督教”的狂熱鼓吹者,宣揚“只有通向祈禱,通向理解上帝並與之融為一體的藝術,才是生氣勃勃的,並能稱之為真實的藝術”。她的詩歌許多都是宗教題材,具有濃重的宗教色彩。   
在詩歌技巧上,她特別注重語言的婉約、清麗,講求意象的朦朧和意蘊的含蓄,執著於個人內心的感受。她認為詩就是文字的音樂,特彆強調詩歌必須有詠嘆調一樣的旋律。   
吉皮烏斯對十月革命抱恐懼和仇視的態度,這特別明顯地反映在她的詩集《近年詩抄:1914~1918》中。1919年末她與丈夫一起流亡國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