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爾贊喀勒墓地

吉爾贊喀勒墓地

吉爾贊喀勒墓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曲什曼村東北,是東周時期墓葬。

吉爾贊喀勒墓地臨河、環山,墓地地表鋪有大面積錯落有致的似為“明暗光線”的黑白石條。根據墓葬的分布情況,吉爾贊喀勒墓地分A、B、C、D四個區。墓葬包括短墓道豎穴墓和豎穴墓。墓葬中有數量不一的隨葬品,其中木製火壇的出土最為重要。其圓形空穴被強烈燒灼,外形則完好無任何過火痕跡,燒灼由內部15粒燒紅後放入的黑色石子所致,為世界範圍內已發現最早最原始的拜火教火壇,是拜火教中亞起源的重要佐證。

2019年10月,吉爾贊喀勒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爾贊喀勒墓地
  •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曲什曼村東北
  • 所處時代:東周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8-0197-2-03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信息,

歷史沿革

2013年5月~6月,由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新疆隊、新疆喀什地區文物局、塔縣文管所組成的聯合發掘隊對塔縣吉爾贊喀勒墓地進行了發掘。
2014年6月13日,由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工作隊主持的塔什庫爾乾縣吉爾贊喀勒墓地考古隊一行趕赴塔什庫爾乾縣,開展2014年吉爾贊喀勒墓地考古發掘工作。
吉爾贊喀勒墓地
B區黑白石條遺蹟

遺址特點

地理環境
吉爾贊喀勒墓地東鄰塔什庫爾乾河,海拔約3000米以上。墓地距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約10千米,距314國道約1千米。吉爾贊喀勒墓地臨河、環山,墓地地表鋪有大面積錯落有致的似為“明暗光線”的黑白石條。
吉爾贊喀勒墓地
吉爾贊喀勒墓地位置圖
墓葬分布
根據墓葬的分布情況,吉爾贊喀勒墓地分A、B、C、D四個區。
A區墓葬,7座,位於墓地東北部的三級基岩台地上,地勢最高,海拔約3077米。台地東側懸崖為塔什庫爾乾河岸,西、南、北三面為高低起伏的侵蝕山丘,植被稀少。墓區北側有人工鋪設的黑白石條。
B區墓葬,34座,地處西南部較平坦的二級古河床礫石台地上,海拔約3061米。地形平坦寬闊,西、北、東三面均為緩坡,南面為臨河懸崖。B區東北距A區約350米、距C區約180米、北距D區320米。墓葬較多且集中,墓葬的東北方鋪設有大面積的黑白石條。石條由黑、白兩色卵石鋪設而成,黑色卵石為片岩、千枚岩、變粒岩、安山岩,表面有高原日曬雨淋後形成的戈壁漆亮色。白色卵石為泥灰鹼長正長岩、角閃斜長片麻岩、黑雲(斑狀)二長花崗岩。上述黑、白卵石在台地自然環境中並不多見,應該是從周邊地區撿拾而來。
C區墓葬,8座,位於A、B兩區之間的一座高地上,海拔約3071米,為較平坦的二級古河床礫石台地。C區地勢低於A區而高於B區,其西、北、東三面為緩坡,南面為臨河懸崖。
D區墓葬,5~6座。位於A、B、C區的西北部,地處雅丹台地頂部,海拔約3080米。該區雅丹地貌應為當地早期地貌以及台地之殘餘,地表遺蹟不明顯。
A區墓葬
A區遺蹟編號M1-7。M1被嚴重盜掘,M2~7均為祭祀形制的遺蹟,內含物均為碎骨、殘碎小件。B區遺蹟編號M8-47,2013年發掘M10-12。目的在於初步了解墓地文化內涵,便於下一步考古工作。
M1,外圈石圍直徑為8.2~10米,呈不規則圓形,高20~36厘米。石頭直徑5~43厘米,基本為橢圓形鵝卵石堆砌成。墓內石圈東西長2.8米,南北長2.6米,成雞蛋型。深70~82厘米,東高西低,呈緩坡狀。墓內出土有獸骨、竹製篦子、料珠、木板等。
M2,墓圈外圍東西長5米,南北長5.3米。墓室內圈東西長4.1米,南北長3.15米。墓口東西長2.7米,南北長2.25米。墓底東西長2.1米,南北長2米,呈西高東低狀,深1.2米,石頭尺寸為0.05~0.55米。墓底出土梳子、眉筆、六棱形琉璃珠、料珠及料珠殘片、瑪瑙珠、料珠、銅扣、獸骨、毛氈殘片等。
M4,墓圈外圈東西長1.6米,南北長2米,深0~8厘米。內圈東西長1米,南北1.2米,深35~40厘米,石頭尺寸:5~10厘米。封土中出土樹枝、毛髮、陶片、織物。墓內出土零碎人骨、獸骨、鷹頭等。
吉爾贊喀勒墓地
M1、M2、M4
B區墓葬
M9,位於墓地B區東部的兩組黑白石條之間,北鄰M8,南鄰2013年發掘的M10。地表覆蓋一層小礫石,封堆明顯,中部略塌陷。封土為黃褐色沙土夾雜礫石,土質較鬆軟。封堆平面近圓形,東西長7.3米、南北寬7.1米、高約0.12米。東北部封土深約5厘米處有植物種子,深約10厘米處出現石圍。石圍較完整,呈圓形,直徑6.7米、寬約0.6米。石圍多由直徑5~10厘米的卵石鋪堆而成。一條由白色卵石堆壘而成的石條帶疊壓於石圍西南部。西北部石圍上散落有三處燒黑的陶片及炭粒遺物。南部石圍內側有一些殘毛氈、草蓆和木塊。北部石圍內側有毛氈和樹枝。
墓室位於石圍中部,為短墓道豎穴土坑。墓道位於墓室的東北,平面略呈長方形,淺斜坡狀,長1.5米、寬1米、深0.14~0.34米。墓道有棚木,共七根。其中一根長100厘米、直徑約12厘米的橫木南北向棚架在墓道口處。其餘六根棚木長44~65厘米不等,直徑為6~17厘米,順著墓道方向放置,東端架在橫木上。橫木北端東側有燃燒後的灰燼痕跡,含有黑色炭末與炭塊。棚木上及墓道北緣處有殘朽的毛氈碎片和草蓆殘跡。
墓室南半部填較鬆軟、成分單一的沙土,北半部墓口下12~26厘米處的填土內則夾雜著許多散碎的樹枝、殘木塊、殘草蓆、卵石及石塊。北壁處有一塊長2米的黑色毛氈。墓口呈橢圓形,南北長徑3.9米,東西短徑3.6米。墓壁內收,墓底亦呈橢圓形,長徑2.5米、短徑2.04米、深1.05米。墓底有木質屍床,較為完整,用長100~120厘米、直徑4~7厘米的圓木平鋪而成,下面墊有枕木。屍床南部的一個木盤上有一具人頭骨(男性,25~30歲),周圍有殘碎M散亂的人肢骨、下頜骨、肋骨和羊的腿骨、椎骨、肋骨、肩胛骨等。
吉爾贊喀勒墓地
M9石圍
M10,形制為圓形石圍內布豎穴沙坑墓室。M10石圍東西長810厘米,南北長820厘米,卵石直徑10~35厘米。墓口南北長460厘米,東西長470厘米,深約115厘米。墓道長150厘米,墓道寬150~180厘米,墓道最低處25厘米,最深約60厘米。祭祀坑長為35厘米。
M11,石圍呈不規則圓形,西部被M12打破。石圍直徑約6.7米,卵石直徑30~50厘米,石圍內為灰白色積岩,中間約3米範圍內是墓口,為黃褐色沙土。墓道長150厘米,寬75厘米,深80厘米。墓室直徑320厘米,深155厘米。石圍北邊內側出現一疑似祭祀坑,由4塊岩石拼成的正方形,邊長42厘米,正南北向,內出兩塊木屑。
墓室內填土為沙土,夾雜小卵石較多,並且偶見燒過的碳粒。填土內有殘陶片、殉葬的羊骨架。在墓口南邊20厘米下出現排列的圓木,東西向,南北排列,中間低,為棚木。棚木共18根,長約145~106厘米間,直徑約1~5厘米間,棚木上覆蓋一層似草蓆編織物。墓底有屍床,大致呈方形,西邊略高,邊長約150厘米。由26根木棍下兩根枕木組成,東西排列,南北向,直徑在2~5.5厘米間。兩根枕木長約150厘米,直徑14厘米。其中一根枕木有燒過的痕跡。屍床下出土有大量種子。
M11發現3具人骨架。1號骨架位於墓室北側,側身屈肢。頸部出有串珠,左手帶有銅鐲,腳前方置一木器。2號骨架在墓室中間,側身屈肢,與1號骨架面相對,骨架頸部出串珠。3號骨架在墓室南邊,仰身直肢,頭骨缺失,頸部出串珠,右手臂帶一銅鐲,雙手處分別放置一銅鈴(組)、銅鏡。隨葬品多出於1、2號頭骨上方,有陶器、鐵器、木器、化妝棒等。1、2號頭骨間放有陶罐,內有羊肩胛骨;1號頭骨上方陶罐下有眉筆、木飾、白卵石;墓室北部出土有木盤,內置鐵刀。總計出土陶器共7件(殘損嚴重)、銅器4件(殘損嚴重)、鐵刀3件(鏽蝕較嚴重)、木器3件(木盤腐朽嚴重)、串珠3件(組),另有器物均破損嚴重。
M12,大致為南北向,整體呈現為橢圓形,墓葬由石圍豎穴沙坑構成。南北長7米,東西寬6.8米,墓室南北長310厘米,東西寬290厘米,深約147厘米。M12的外石圍南北長590厘米,東西長660厘米,卵石直徑為20~40厘米;內石圍南北長370厘米,東西寬390厘米,卵石直徑為30~45厘米。石圍的間距最寬處60厘米,最窄處25厘米。
M12打破M11,為二次葬,墓主頭面部朝西,人骨殘缺。屍床呈南北向排列整齊,屍床距墓口為140厘米。出土2件木器(一件基本完好,一件破損嚴重)、2件陶器(基本完好)。
C區墓葬
M44,位於墓地C區台地北緣處,有明顯的封堆標誌,高出地表約30厘米,頂部較平坦,直徑6.2米,封土為黃色沙礫土,較鬆軟。地表覆蓋一些礫石,局部露出石塊。封堆下10厘米露出石堆,石堆不完整,以15~35厘米風化花崗岩石塊堆置而成,有的為傾斜放置,多為單層,部分為兩層,平面略呈圓形,直徑4.9米。石堆下有一直徑約5.2米的黃褐色鹼性的沙土層,其外緣環繞一周寬34~45厘米的環溝,中部形成低矮的圓台狀。環溝深15~20厘米,溝內填較純的細沙土。北部有兩個與環溝相接並向北伸出的如耳狀的不規則條形坑,坑內亦填細沙。東側的耳狀條形坑最深處約30厘米,底部有些炭粒。西側的耳狀條形坑深約20厘米,底部有幾塊石塊和一些炭粒。東西兩坑間有一塊小平地,呈不規則長方形,地面土質較雜且較硬(似人類活動地面)。在環溝的西段及西南段處有些石塊,其中西段的環溝內有一處以六塊較大卵石和石塊圍成邊長30厘米左右的方形小石圍,坑內有些許炭粒。在小石圍東側的圓台地面上有一片紅燒土。
墓室位於環溝內低矮圓台中部,平面略呈圓角長方形,為東南一西北向的豎穴土坑,填土為黃褐色沙土夾碎礫及碎木塊。墓口長2.25米、寬18米,墓底長1.25米、寬0.9米、深0.73米。墓室底部平置一層與基室同向的小木棍,數量有四十根左右,分布範圍長1.2米、寬0.65米。小木棍較直,經削刮加工而成,長12厘米、直徑約1.5厘米,均已殘斷變形。在中部偏西處的排列木棍之上,斜置著一塊長50厘米、厚4厘米的木塊,塊北側有數段人的下肢骨,從斷口觀察,似為敲砸所致。斷骨旁有一銹殘的呈環鉤狀的鐵器。墓底西端的南、北兩拐角處各置一件木缽。墓室底部南緣處有兩根羊腿骨。隨葬品有木缽、鐵器等。
吉爾贊喀勒墓地
M44環溝和墓室

文物遺存

綜述
吉爾贊喀勒墓地出土了陶器、木器、銅器、鐵器、骨飾、琉璃珠、毛織物等百餘件,並出現大量引火棍,有明顯用火跡象。陶器,夾砂紅陶,手制,素麵,極個別腹部有橢圓形戳紋,有些器表有煙炱痕跡。器形有罐、缽兩種;石器,有瑪瑙珠、眉筆等;銅器,有銅鈴、銅泡、銅鏡、銅手鐲等,表面布滿銅銹,且已變形,不完整;木器,主要有竹梳、木盤、樂器等;鐵器,有鐵刀;骨器,主要是串珠;琉璃珠,主要是串珠。
吉爾贊喀勒墓地
串珠和陶器
木製火壇
吉爾贊喀勒墓地木製火壇,木製火壇中部燒灼後留下圓形空穴,並存留厚達1厘米的碳化層。木製火壇外形完好,無任何過火痕跡,據此分析,火壇中部空穴碳化層由燒紅後放入的石子所致,燃燒的木火壇放入墓穴後,由於填土被埋而熄滅。這是亞歐大陸已發現最早最原始的明火入葬火壇。木製火壇中部空穴存有15粒石子。15為半月之數,恰為一個明暗周期。這一現象與拜火教聖典《阿維斯塔》的記載相符合。
吉爾贊喀勒墓地
木製火壇

研究價值

吉爾贊喀勒墓地出土器物近百件,其中木製火壇的出土最為重要。其圓形空穴被強烈燒灼,外形則完好無任何過火痕跡,燒灼由內部15粒燒紅後放入的黑色石子所致,為世界範圍內已發現最早最原始的拜火教火壇,是拜火教中亞起源的重要佐證。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吉爾贊喀勒墓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吉爾贊喀勒墓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曲什曼村東北。
曲什曼拜火教遺址

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吉爾贊喀勒墓地,路程約12.8千米,用時約2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