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J.P.Guilford:吉爾福特(1897-1987),美國心理學家,主要從事心理測量方法、人格和智力等方面的研究。他因套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法進行人格特質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1950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54年當選為國家科學院院士,1964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吉爾福特 生平 吉爾福特出生於美國內布拉斯加州
馬奎特 (Marquette)的一個農民家庭,病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
洛杉磯 。 他的父親是一位聰明,而且積極學習新事務的農夫,家庭成員中,還有哥哥和妹妹。他在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學習的成就,就能夠追過三年級的程度,而更在 12 歲的時候就通過了高中的入學考試。不過因為家庭的因素沒有直接進入高中,而是跟同齡的同學同年進入高中。1914 年他從奧羅拉高中畢業,之後當了兩年國小教師,又進內布拉斯加大學學習一年,他曾一度想成為化學家,後應徵入伍。1919 年他回到內布拉斯加大學,在那裡,海德(Winifred F. Hyde)讓他擔任助理以籌措學費,這讓他對心理學產生興趣。1922 年和 1924 年先後獲該校學士和碩士學位。期間,他擔任臨時心理診所主任,處理了約 100 個個案,這一經歷讓他感到,單靠IQ 來了解兒童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因此他認為對於智力需要有更完整的鑑別方式。
吉爾福特 1924 年,他進入
康奈爾大學 師從 E.鐵欽納攻讀博士學位,還曾與L.瑟斯頓、C.斯皮爾曼、赫爾森(Harry Helson,1889.11.09-1977.10.13)有過交往,並曾聽過K.達倫巴哈的課程。1926 年,他和露絲(Ruth S. Burke)結婚,後育有一女成為工業心理學家。1927 年,他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在
伊利諾大學 和
堪薩斯大學 工作不久後,1928 年返回內布拉斯加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在這裡,他逐漸贏得國際聲譽並成為美國有名的心理學家之一。1940 年,他在南加州大學任職,除了 1941 年曾在聖安娜陸軍航空基地負責對機組人員進行選拔和排名外,一直工作到 1962 年退休。1964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卓越科學貢獻獎,1974 年獲教育測驗服務社教育與心理測量貢獻獎,1977年任國際智力教育會主席。1983 年獲心理學基金會金質獎。
1987年病逝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主要著作 著作與論文總計400多種。主要著作有:《統計學》(1940)、
吉爾福特 《人格》(1959)、
《智力的分析》(1971)、
《超越智商》(1977)、
《認知心理學的參照框架》(1979)
《創造性才能》(1985)等。
備註 英國心理學家
斯皮爾曼 (C. E. Spearman)1904 年提出智力二因素論,認為心智活動包括普通與特殊兩種因素;普通因素稱為 G 因素(General Factor),特殊因素稱為 S 因素(Specific Factor)。G 因素代表一般能力,是一切心智活動的主體,S 因素代表個人的特別能力,只與少數活動有關。一般智力測驗所測量者,即為 G 因素,故而一般稱智力為普通能力。
主要貢獻 智力三維結構模型 他在多年因素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於 1959 年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Structure of Intellect,SOI)理論,他否認有普遍因素 G 的存在 [1]。認為智力結構應從操作、內容、產物三個維度去考慮。智力活動就是人在頭腦里加工(操作過程)客觀對象(內容),產生知識(產物)的過程。智力的操作過程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評價 5 個因素;智力加工的內容包括圖形(具體事物的形象)、符號(由字母、數字和其他記號組成的事物)、語義(詞、句的意義及概念)、
行 為(社會能力),共 4 個因素;智力加工的產物包括 6 個因素,即單元、類別、關係、系統、轉換、蘊含。這樣,智力便由 4×6×5=120 種基本能力構成。吉爾福特已識別智力結構中的 70 多個智力因素。
吉爾福特 他不斷充實自己的
三維空間 結構,1971年,他修正其理論,將內容中原屬圖形的材料,再分成視覺與聽覺兩種,於是將智力視為 5×5×6=150 個不同因素的組合體。1983 年,他又將操作維度中記憶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使其由 5 項變為 6 項,智力結構的組成因素便增加到 5×6×6=180 種。吉爾福特認為每種因素都是獨特的能力。例如學生對英語單詞的掌握,就是語義、記憶、單元的能力。又如,說出魚、馬、菊花、太陽、猴等事物哪些屬於一類,回答這類問題進行的操作是認知,內容是語義,產物是類別。
吉爾福特將其上述智力結構的模式推薦為認知心理學的參考系統。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論中引人矚目的內容之一是對創造性的分析。他把以前曾被從智力概念中忽略的創造性與
發散性思維 聯繫起來;還將發散性思維與聚合性思維相對應。他認為發散性思維具有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三個維度,是創造性的核心。吉爾福特還提出人格是由態度、氣質、能力傾向、形態、生理、需要和興趣七種特質組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它是一個七角形的互動體,從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七種不同的人格特質。
吉爾福特的智力結構理論雖然否定了 G 因素的存在,但他的理論卻提出創造能力的研究和創造性測驗,這為研究智力提供了新的線索。他因套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進行人格特質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1949-1950 年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77-1979 年任國際智力教育會主席。1964 年獲美國心理學會卓越科學貢獻獎,1974 年獲教育測驗服務社教育與心理測量貢獻獎,1983 年獲心理學基金會金質獎等。著作與論文總計 400 多種。
發散性思維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J.P.Guilford)在對創造力進行詳盡的因素分析基礎上,提出了“智力三維結構”模型。吉爾福特認為,人類智力應由三個維度的多種因素組成:第一維是指智力的內容,包括圖形、符號、語義和行為等四種;第二維是指智力的操作,包括認知、記憶、發散思維、聚合思維和評價等五種;第三維是指智力的產物,包括單元、類別、關係、系統、轉化和蘊涵等六種。這樣,由四種內容、五種操作和六種產物共可組合出4x5x6=120種獨立的智力因素(後來在1971年和1988年吉爾福特又對該模型作了兩次修改、補充,最後成為具有180個因素的三維結構)。
吉爾福特 吉爾福特認為,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就是上述三維結構中處於第二維度的“發散思維”。於是他和他的助手們(托倫斯等人)著重對發散思維作了較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關於發散思維的四個主要特徵:
流暢性(fluency):在短時間內能連續地表達出的觀念和構想的數量;
靈活性(flexibility):能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靈活地思考問題;
獨創性(originality):具有與眾不同的想法和獨出心裁的解決問題思路;
精緻性(elaboration):能想像與描述事物或事件的具體細節。
吉爾福特認為,這也就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特徵,並研究出一整套測量這些特徵的具體方法。然後,他們又把這種理論套用於教育實踐棗圍繞上述指標來培養發散思維(按吉爾福特的理論,這也就是培養創造性思維),使發散思維的培養變成了可操作的教學程式。儘管把創造性思維等同於發散思維是一種簡單化的理解,但是對於創造性思維的研究與套用來說,畢竟是起了不小的推動作用。吉爾福特和托倫斯等人的貢獻是不應抹殺的。
人格結構 將人格分為需要、生理特點、興趣、態度、氣質、才能、形態。
創造力量表 測試目的:考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獨特性和精緻性。
測試題型:開放題型。
吉爾福特
吉爾福特是美國心理學會主席,他認為,
發散思維 在某種程度上能代表個人的創造能力,故發散思維的測量,實質上就是創造能力的測量。他與同事創編了一套
測驗題 ,共有14個部分。其中前10個要求言語反應,後4個為圖形內容的非言語測驗。這套量表年齡適用範圍主要是國中以上水平的青少年及成人。其主要內容如下:
(1)詞語流暢性測驗(DSU):要求被試迅速寫出包含有某一特定字母的單詞,例如"a",答案可能有abac,about,act,…
(2)觀念流暢性測驗(DMU):要求被試迅速寫出屬於某種特殊類別的事物,如"半圓結構的物體"。答案可能有:拱形橋、降落傘、泳帽……
(3)聯想流暢性測驗(DMR):要求被試列舉某一詞的近義詞,例如"承擔"。答案可能為:擔負、承受、承當……
(4)表達流暢性測驗(DMS):要求被試寫出具有4個詞的一句話,這4個詞的詞頭都指定某一個字母。如"k-u-y-i",答案可能有:keep up your interest; kill useless yellow insects……
(5)非常用途測驗(DMC):要求被試列舉出某種物體通常用途之外的非常用途,例如"磚頭"。答案可能有:當作板凳、打狗、磨鐮刀、寫字……
(6)比喻解釋測驗(DMS):要求被試填充意義相似的幾個句子,如"這個婦女的美貌已是秋天,她……"答案可能有:"……已經度過了最動人的時光,""……在還沒有來得及充分享受生活就步入了徐娘半老的歲月。"再比如解釋"滄海一粟"、"一箭雙鵰"等。
(7)效用測驗(DMU):要求被試儘可能列舉出某一件東西的用途,如"空罐頭瓶"。答案可能有:作花瓶、切圓餅、養蚯蚓等。
(8)故事命題測驗(DMU,DMT):要求被試寫出一個短故事情節的所有合適的標題。例如:"冬天到了,一個百貨商店的新售貨員忙著銷售手套,但他忘記了手套應該配對出售,結果商店最剩下100隻左手手套。"答案可能有:"新售貨員"、"100隻左手手套"、"左撇子的福音"等。
(9)後果推斷測驗(DMO,DMT):要求被試列舉某種假設事件的所有不同的結果。例如:"如果每周再多一天休息,那么會發生什麼結果?"答案可能有:旅遊的人更多、胖子更多……
(10)職業象徵測驗(DMI):要求被試根據某一個稱呼列舉出它代表或象徵的所有可能的工作。如"燈泡",答案可能有:電氣工程師、燈泡製造工、電工……
(11)繪圖測驗(DFU):要求被試把某一個簡單圖形複雜化,組成儘可能多的可辨認的物體。
(12)裝飾測驗(DFI):要求被試在普通物體的輪廓上儘可能多地設計出不同的裝飾方案來。
(13)組成對象測驗(DFS):要求被試利用一套簡單的圖案,如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畫出指定的事物。在畫物體時,可以重複使用任何一個圖形,也可以改變其大小,但不能添加其他圖形或線條。
(14) 火柴問題(DFI):移動特定數目的火柴,保留特定數目的正方形或三角形。
說明:每回答出一個答案得1分,分數越高,說明發散思維能力越強。
其他貢獻 吉爾福特還提出人格是由
態度 、氣質、
能力傾向 、形態、生理需要和興趣六種特質組成的一個統一的整體。它是一個六角形的交工體,從不同角度可以觀察到七種不同的人格特質。吉爾福特因套用心理測量方法和因素分析進行人格特質的研究,特別是對智力的分類而馳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