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縣酬夏侯秀才見寄

《吉水縣酬夏侯秀才見寄》作者李中 ,是唐朝的一首詩詞。

這是一首酬和的詩。詩人與朋友夏侯秀才,志趣相投,吟詩唱和,共訴衷情,探討理想、抱負,引以為知音。詩歌描寫了詩人收到好友唱和之作的心境與感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吉水縣酬夏侯秀才見寄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李中
詩詞原文,賞析,作者,

詩詞原文

啟鑒悠悠兩鬢蒼,病來心緒易淒涼。
知音不到吟還懶,鎖印開簾又夕陽。

賞析

詩歌首句意味深長,詩人兩鬢斑白,年邁體弱,人生到了夕陽時期,此時收到好友的唱和之作,心裡百感交集,於是動作悠悠,心緒綿綿。“悠悠”一則見出動作之遲緩,與“兩鬢蒼”之年邁體衰相合,二則見出心情之沉重,人到暮年,不巧又生病,人生還有何前途?哪還有什麼雄心壯志?
次句言在此意在彼。詩歌表面上說因為生病,自己心緒淒涼。這原本是實情,可是詩人不只是因為生病,才心緒淒涼,還因為自己已到暮年,仕途無望,壯志難酬,事業如西山落日,原本淒涼的心,又多了幾許的無望,幾分無奈,這怎能不深深的失望呢?
收到好友的唱和之作,如若是過去,詩人會滿懷激情,奮筆疾書,酬謝友人。可是如今,雖是收到好友的唱和之作,卻並不見友人來訪,所以酬謝之詩也懶得寫了。其實,“知音不到”是不能作為“吟還懶”的理由的,真正令詩人“吟還懶”的是他覺得壯志難酬,人生無望。
尾句以景作結,情景交融,開拓了詩歌的意境。詩人年老生病,消沉失意,顧影自憐,苦苦盼望知音到來,而知音遲遲不來,偶然之間,打開窗簾,只看見簾外的夕陽正徐徐而下,其心境之蒼涼、悵惘自不待言。那“夕陽”豈不是詩人的寫照嗎?詩人融情於景,把詩人孤單、羸弱的形象賦予夕陽,便生出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無限感慨。
整首詩的核心意象是夕陽,夕陽西沉,雖也光輝燦爛,但卻已近黃昏,畢竟短暫。這與詩人的人生契合,詩人年老體弱,人生雖有雄心壯志,卻無奈化作煙消雲散。詩人面對的不只是簾外的夕陽,也是人生的夕陽,含蓄地表達了自己落魄、失意的情懷。

作者

唐 李中五代南唐詩人,生卒年不詳,大約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為淦陽宰。有《碧雲集》三卷,今編詩四卷。
南唐開元六年(942)與劉鈞等同讀書白鹿洞的廬山國學,博取功名。有詩《壬申歲承合之任淦陽,再過廬山國學感舊寄劉鈞明府》:“三十年前共苦辛,囊螢曾寄此煙岑。讀書燈暗嫌雲重,搜句石平憐蘚深”。考壬申年為972年,是年詩人赴淦陽任命,經過九江重遊故地,寫下了這首詩。又詩人好友孟賓於癸酉年(973)為時在淦陽令的李中自編的《碧雲集》作序。文中也說道:“公理淦民,飲淦水,清白著矣”,可知其972-973年知淦陽,約三十年前讀書廬山國學,當在942年左右,是否登進士,不考。後顯德中任淮西某縣令。周世宗南伐,陷於周師,受新命。六年(959),以兄弟亡故,兩親在堂,上表請歸故國,得周帝恩準,棄官歸南唐親養。宋乾德初任吉水尉,歷新喻、安福、晉陵等縣令。開寶五年(972)任新淦縣令。973年任淦陽宰時,編成自己詩集《碧雲集》,共有二百餘篇,時晉天福中進士孟賓於任水部郎中,為其詩集作序。未幾卒。《郡齋讀書志》卷四著錄《李中詩》二卷。另《唐才子傳校箋》卷十有其簡介。《全唐詩》編為四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