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
- 地理位置:吉林市
- 占地面積:15995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早9:00至晚5:00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烈士紀念塔等
- 建陵時間:1954年5月
建設歷史,主要展覽,魏拯民雕像,魏拯民事跡,地理位置,地理位置,歷史意義,
建設歷史
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1953年開始修建革命烈士紀念塔,1956年遷入革命烈士遺骨,修建革命烈士墓,以後陸續有革命烈士、病故的老紅軍和革命軍人被安葬在陵園內。1987年市委、市政府決定修建革命烈士紀念館,1991年正式成立了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管理處,負責烈士紀念建築物的管理和維護。1995年,在省民政廳、吉林市委、市政府和社會各界民眾的支持和幫助下,革命烈士紀念館歷經8年建設終於落成,並於同年4月免費對外開放。1962年9月7日被吉林市人民委員會確定為重點保護單位。1984年被吉林省政府確定為省級保護單位,1987年4月21日被吉林省政府確定為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1年4月30日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園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烈士紀念塔建成於1956年10月,占地面積3472.5平方米,塔高28米,塔身呈等邊五棱形,花崗岩石結構,建築面積1134平方米。
主要展覽
魏拯民雕像
“革命不能光靠勇敢和熱情,還要有政治頭腦,要有遠大理想。政治是武器,它不但能使我們進步,更能有力量打擊敵人,咱們抗聯的每一個指戰員都要做政治宣傳員。”
――魏拯民
魏拯民事跡
(1909-1941),原名關有維,字泊張。1909年2月3日,魏拯民出生在山西省屯留縣王村一個農民家庭里。早年因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被開除學籍。
1925年高小畢業後,魏拯民考入太原省立一中。當時正值大革命高潮時期,許多進步書刊傳入學校,魏拯民受其影響,不久即參加了黨所領導的革命運動。1926年,魏拯民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投入到中國革命鬥爭的洪流中。先後在北平、安陽等地進行革命宣傳活動。他文武雙全,是東北抗聯的著名將領和卓越的政治工作者。魏拯民創辦了中共屯留臨時支部黨刊《鋤耕》,指導家鄉的革命鬥爭。
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革命者,山西軍閥閻錫山也向共產黨揮起了大刀。魏拯民回到家鄉,繼續從事革命活動。1928年夏,魏拯民考入北平私立宏達學院,靠親友資助讀書。雖然生活清苦,但他一邊勤奮學習,一邊忘我地為黨工作,在同學中傳播革命思想。
“九一八”事變後,被派到東北工作,任中共哈爾濱市道外區委書記、市委書記,發動和組織民眾進行抗日鬥爭。1934年冬被派到東滿,以東滿黨的建設和朝鮮革命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走遍了各根據地和游擊區,深受同志們的信任和支持。後任中共東滿特委書記,參與領導創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2軍,任政治委員,聯合東滿地區各抗日武裝開展游擊戰。任中共東滿特委書記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政委時,起草《告各反日部隊書》,號召一切力量協同作戰,。1935年夏作為東北抗日游擊的唯一黨代表,曾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回國後,1936年3月任東滿省委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政治委員。同軍長王德泰指揮所部北上牡丹江地區和遠征南滿地區,打通與吉東和南滿的聯繫,與抗聯第1、第5軍配合作戰,擴大抗日游擊區。同年7月後,任中共南滿省委書記、東北抗聯第1路軍總政治部主任、第1路軍副總司令,與第1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指揮所部在輝南、撫松、蒙江(今靖宇)、金川、樺甸等地打擊偽軍,挫敗日偽軍多次大規模的“討伐”,曾指揮大沙河、寒蔥嶺等戰鬥。
魏拯民先後擔任東北抗聯第二軍政委兼黨委書記,東北抗聯第一路軍政委,東南滿省委書記兼抗聯第一路軍黨委書記,抗聯第一路軍副總司令。他能征善戰,指揮有方,使東南滿地區的抗日工作得到空前發展,取得了多次勝利。1940年3月,楊靖宇犧牲後,他接替楊靖宇全面統帥第一路軍。1941年3月8日,由於叛徒告密,不幸犧牲,年僅32歲。
不僅是一位深謀遠慮的軍事指揮員,更是一位穩重老練的政治工作幹部。他在東、南滿地區長期擔任黨的主要領導幹部,為軍隊和地方黨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魏拯民積極發展地方黨組織,為建立革命根據地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他的組織下,撫松、長白等縣的地方黨組織迅速建立了起來,有力地打擊了日偽統治。長白山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建立,使日本侵略者惶恐不安,除了調集重兵“討伐”外,還採取了“歸大屯”政策,實行野蠻的“三光”政策,製造無人區,把民眾趕到“集團部落”里,再用“保甲連坐法”及種種法西斯手段,管制老百姓,妄圖完全破壞抗日聯軍與地方老百姓的關係。在地方黨組織被破壞以後,魏拯民仍然堅持從部隊抽調骨幹力量到地方開展工作,使抗日聯軍得到了民眾的支持。住在夾皮溝的抗日老人陳德壽冒著生命危險為部隊送糧食、必要的生活用品和敵人的情報。後來,老人被敵人抓住,敵人對他嚴刑拷打。但是,老人被放出來之後,又避開敵人的監視,從圍牆下面的水洞爬出來,冒著鵝毛大雪給部隊送來了玉米、小米、鹽和火柴。
作為一個部隊領導,他更加重視黨在部隊的領導地位。抗日聯軍是一支由各種抗日武裝組織起來的部隊,要使這支成份相對複雜的部隊能夠成為一支經得住考驗的共產黨的隊伍,需要做大量細緻的政治工作魏拯民在建設這支隊伍的政治思想工作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他所在的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中,團以上部隊設黨委,連設支部。他曾多次主持召開軍、師黨委會議,研究部隊的戰略方針,做戰士的思想政治工作。他還在一些重要時刻,以南滿省委名義給各部隊黨委及全體黨員寫信,強調執行黨的政策和加強部隊的政治思想工作,克服各種不良傾向的重要性。他對黨員的思想教育十分重視,經常利用冬季部隊在密營整訓期間,舉辦黨員訓練班,親自講解黨的基本知識、黨的優良傳統,強調黨員在抗日民族革命戰爭中應該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就是在他重病纏身,生活條件極度困苦的情況下,他仍然沒有忘記對部隊進行政治思想教育,他撰寫文章,出版刊物,還親自編寫政治課本,組織指戰員學習,以提高抗日聯軍指戰員的馬列主義水平和政治覺悟。因此,第一路軍中的黨員發揮了部隊的中堅和核心作用。也正是因為這支部隊有了一大批優秀黨員幹部,這支抗日隊伍在東北抗日聯軍中成為了戰鬥力最強、鬥爭意志最堅決的部隊之一。
在第一路軍副總司令王德泰、總司令楊靖宇相繼犧牲後,魏拯民承擔起領導全省黨的工作和直接指揮軍事作戰的雙重重擔。1940年3月,魏拯民在樺甸縣頭道溜河主持召開了省委擴大會議,會議決定:面對嚴峻的鬥爭形勢,為了保存革命實力,也為了牽制南滿日偽軍,將第一路軍分為兩部,主力向長圖路北轉移,他則率一部堅持原地進行游擊鬥爭。
自1935年秋以後,南滿省委和南滿地區的抗日聯軍完全失去了與黨中央的聯繫,正如魏拯民將軍1940年4月在給中央代表的報告中寫的那樣“……在1935年秋,就完全斷絕了與中央的聯繫,因而也就得不到中央的具體指示……我們有如在大海中失去舵手的小舟,有如雙目失明的孩提,東碰西撞,不知所從。當目前偉大的革命浪潮洶湧澎湃之際,我們卻似人銅牆鐵壁之中,四面不通聲息,長期悶在鼓中……我們終日所希望的,就是不要再度長期中斷了聯絡。”在這種完全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他不顧嚴重的心臟病、胃病等疾病的折磨,日以繼夜地工作。為了重建遭到破壞的地方黨組織,他在部隊缺少幹部的情況下,抽調骨幹到地方從事發動民眾的工作,他認為,“革命運動是民眾的運動,若沒有民眾參加的話,革命是不能得到最後勝利的。”他還特別重視黨在抗聯中的領導作用,在抗聯第一路軍中,團以上部隊設立了黨委,連設支部。他經常召開軍、師黨委會議,始終把軍隊鬥爭置於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導之下。對下級黨員民眾,魏拯民則採取編寫政治課本,開辦黨員訓練班的方式,加強政治理論教育,同時,還以其言傳身教,鼓舞抗聯將士的士氣,堅定抗戰勝利的信念。使征戰在吉林境內的抗聯第一路軍成為東北抗聯中戰鬥力最強、鬥爭意志最堅決的部隊之一。身為省委書記的魏拯民還兼著部隊的政治領導職務。他曾先後兼任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政委、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政委、第一路第總政治部主任主任等職。在第一路軍副總司令王德泰、總司令楊靖宇相繼犧牲後,魏拯民承擔起領導全省黨的工作和直接指揮軍事作戰的雙重重擔。1939年冬,東北抗日游擊戰爭的形勢更加嚴峻。1940年2月楊靖宇犧牲後,第1路軍和省委的工作重擔全部落在魏拯民肩上。由於長期的戰爭環境,魏拯民積勞成疾,行軍作戰中常常昏倒在地。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他鼓勵同志們要堅定勝利信心:“敵人不能永遠占領我們的祖國,我們總有一天要把鬼子從中國趕出去!”由於敵人的嚴密封鎖,他只能靠吃樹皮、松子和蘑菇度日,加重了病情。1940年3月,魏拯民在樺甸縣頭道溜河主持召開省委擴大會議,將第一路軍分為兩部,主力向長圖路北轉移,他則率一部堅持原地鬥爭。指揮了攻打哈爾巴嶺車站和消滅黃泥河子警察隊戰鬥。自以為楊靖宇犧牲後,“滿洲治安之癌”已經得到根治的日本關東軍不得不承認,在“魏拯民代指揮”的領導下,抗聯第一路軍仍在戰鬥!
在魏拯民犧牲60年後的今天,追憶他為驅逐日本侵略者出東北的鬥爭經歷,可謂壯麗輝煌;他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表現的無畏精神,值得我們永世相承。魏拯民烈士現安葬於吉林市北山公園內的革命烈士陵園,並且修繕一新 維護良好,墓碑上立有半身塑像。
魏拯民是楊靖宇將軍的親密戰友,也是原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日成同志的老領導和親密戰友。金日成同志曾回憶說:“他的外貌,很像個大學教授,是個文人型、思索型的人。若不是鬧革命,他很可能是為科學研究、著書立說奉獻一生的人。魏拯民,作為一個人,是位出色的優秀人物,作為革命家,也是出類拔萃的優秀革命家。他的一生,是永遠為人民所紀念的崇高而壯麗的一生。”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歷史意義
吉林市革命烈士紀念館是東北地區展出抗聯英烈最多、事跡最集中的紀念館。建成後的革命烈士紀念館,占地面積5443平方米,建築面積1634平方米,為傳統四合院琉璃瓦起脊建築。紀念館陳列面積518平方米,共3個展廳,正廳是魏拯民烈士專館。二、三展廳分別展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22位英烈的事跡。三個展廳共陳列實物170件、照片(畫像)316張、圖表11幅,館藏烈士文字資料400餘萬字。 烈士紀念館對面的山坡上是雄偉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建成於1956年10月。占地面積3472.5平方米,塔高28米,塔基由五角星和圓形圖案構成,塔身呈等邊五棱形,花崗岩石結構,建築面積1134平方米。2001年由政府出資對塔身題字進行了鉑金處理,2002年又對塔座及台階進行重新修葺。修葺後的紀念塔煥然一新,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
烈士墓區建於1954年,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正中矗立著抗日民族英雄魏拯民烈士的塑像,兩側安葬著數百位革命烈士、老紅軍、抗日將領及因公犧牲的革命幹部和軍人的遺骨和骨灰。其中有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參加工農紅軍、歷經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的老紅軍田國浩、吳鐵智烈士;有解放戰爭時期智勇雙全的中共地下黨員范嘯谷烈士;有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搶救國家財產而英勇犧牲的孫桂芝烈士;有雷鋒式的好乾部陳寶俊烈士等。墓碑採用黑色、紅色大理石雕刻而成。這裡夏季綠草如茵,花團錦簇;冬季白雪皚皚,青松蒼翠,環境清幽,莊嚴肅穆。 2002年9月,吉林市國防教育展廳和近代史展廳落成,面積160平方米,向遊人展示了吉林近代革命發展史和國防建設的歷程,是吉林市重要的國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參觀遊客幾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