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曉美,1960年生於新疆喀什(建設兵團)陝西韓城人,1972年隨父還至湖北襄樊市,1979年入伍在部隊從事電影放映工作,1987年入中央美術學院“徐悲鴻畫室”油畫班學習,1990年畢業於湖北經濟管理大學美術系,現為職業畫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曉美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新疆喀什(建設兵團)陝西韓城
- 出生日期:1960年
- 職業: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中央美術學院
- 代表作品:《潤月》,《選擇與包容》
藝術之源,作品參展經歷,特色,作品賞析,
藝術之源
吉曉美記憶中景象的秩序,無論多么雜亂無章、情緒多么野性、暴戾,總是隱秀在一個仿佛隨意而為,實則是有效掌控的“形”之內。這“形”空靈、平衡、不溫不火、中庸得仿佛功夫茶道,蔓延出含珠不露的混沌意境,水墨的“息”和“味”,四處飄蕩。可是,他否認受過紙上的訓練。我想,這種訓練並不需要科班,詩的國度里熏出的凝鍊,詩一般散發蒸蔚,目染出只畫心中風景的習慣,是每個修藝者根性的必然體現。
作品參展經歷
1990年北京職業畫家聯展(北京)
2002年吉曉美油畫展(湖北,襄樊)
2003年第三屆中國油畫展(湖北,武漢)
2004年當代藝術百人展(千景畫廊,北京)
2007年《選擇與包容》——前哨藝術家新作展(宋莊前哨畫廊,北京)
2007年《潤月》——2007秋季藝術家提名作品邀請展(元典畫廊,上海)
特色
中國畫中的山水,都浮雲霧之端,雲淺霧散,因為風清。這清風,便是畫之外的素養了。而年齡,作為一股甘泉,扮演著熄火的角色。我從他畫中的“形”,睇到了老練、沉著、篤定。又從他“實體”的“形”,總結出他的“江湖氣”。圓明園是很特別的環境,那時期的藝術家只為了畫畫,想不到賣畫,喜歡扎堆、互助、非常博愛、關心人、彼此透明純粹……仔細分析,這都是中國文人的精華。曾是此中短期一員的他,直接的向我解析著被外人傳說的這三個字的主要特徵——得意、卻未敢忘形!這一點自然映射到他的畫面……緣於此,他在畫破碎後的古建築時,讓人聯想到毀掉的圓明園,毀掉的文化。畫面中,著長衫人的優柔、閒適。在他的記憶里,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文好風光吧!
吉曉美記憶中的景象,從材質到技法是沿襲了西方抽象藝術。而色彩方面,也不是中國人喜歡的“暖調子”。碧藍、深綠、黑、白、灰……即使紅與粉,也是冷的紅、冷的粉。而且,交叉混淆著,不執著於純色。整體視覺效果高級的講究和深度的唯美,令沉重與華麗、冷寂與熱鬧、晦氣與艷麗等等對比強烈的矛盾搶眼地衝擊著畫面,神秘、詭異包圍著欣賞者的情緒,洋氣如花般綻放——他在畫面里栽種了一些類似彼岸花的植物,這種植物是黃泉路上唯一的風景,花開無葉,葉生無花。花的色,深重、艷紅,讓人聯想到血、妖異、災難、死亡與分離,搶眼的冒出不祥之美……將相念相惜卻不得相見,獨自彼岸路的悲涼,深情的展示著……
有過設計背景,熱衷於把點、線、R孤度、導角等細節處理的他,從二維到三維的透視,景色被放得越來越遠了。構圖時會把本非東方人審美範疇的機械化的東西,利用自己對於顏料的敏感優勢,凹凸錯落、恰到好處的藏到你容易忽略的區域。作為裝飾效果顯著的藝術樣式,冷的調子如一把刻刀,把厚度削解了。這似乎有些向傳統的審美叫板,在市場走勢中也必將接受一段時期的磨擦與考驗。讓他作品的定位跟大眾藝術拉出了距離,好“色”且近於迷醉於玩“色”的他,享受“色”的同時,客觀上也為此付出一定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