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市口胡同

吉市口胡同

吉市口胡同位於朝外街道辦事處轄域西北部。南北走向,北起吉市口八條,南至朝陽門外大街,中與吉市口頭條至八條、楊家胡同等11條街巷相交,東側與吉市口中巷平行。長400米,寬4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市口胡同
  • 地理位置:朝陽區西部
  • 曾用名雞市口
  • :400米
  • :4米
  • 管轄部門:朝陽門外街道
歷史沿革,胡同特色,水月庵,觀音寺,胡同文化,

歷史沿革

成路於清代。南口原為雞鴨市場,故曾名雞市口。民國初,寓意吉祥,取其諧音,易名為吉市口。民國後期改名為吉市口胡同。該胡同及其以東地區,原居民多為工匠、手藝人、小商販等城市貧民,住房矮小簡陋。自清末民國初,此胡同以東地區就已形成大片居住區。隨之產生了西起吉市口頭條、二條,北至吉市口七條、八條的吉市口東巷、吉市口中巷等派生地名。這些小巷的長度為300~400米不等,均寬2.5米,原為土路,20世紀60年代末築瀝青路面。為非機動車和人行通道。清代該地為八旗兵東城副指揮署和北營外西一守備署所在地。據《宸垣識略》載:“東城副指揮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北營外西一守備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頭條胡同。”
新中國成立後,駐有區第二教師進修學校、區城建公司、東城區建築公司七隊、區挑補繡花廠等企事業單位。居民庭院植有棗、柿、桃、杏、丁香、榆葉梅、紫薇等植物。該處曾有朝陽區文物保護單位兩處:位於吉市口二條的水月庵,又名萬祿寺,建於清代,為四合院式格局,原存關公殿3間及東西配殿各3問,後為區第二教師進修學校使用,1992年拆毀;位於吉市口七條3號的觀音寺,建於明代,曾存破舊大殿6問,西耳房2間,後為朝外大街房管所使用。另據《(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載,該地原有一座建於清代的戲園名隆和園,後因上座率不佳而倒閉。1991年吉市口列為危房改造地區,1992年和1995年分兩批拆遷,現已改建為新的統建住宅區。現朝外北街北面是吉慶里居民區,朝外北街南面是吉祥里居民區。北京市民主黨派辦公樓駐吉祥里小區。

胡同特色

位於朝外街道辦事處轄域西北部。南北走向,北起吉市口八條,南至朝陽門外大街,中與吉市口頭條至八條、楊家胡同等11條街巷相交,東側與吉市口中巷平行。長400米,寬4米。瀝青路面。為機動車、非機動車混行道。

水月庵

水月庵,又名萬祿寺,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吉市口二條,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現已無存。[5]
相關記載《北京寺廟歷史資料》1936年北平寺廟登記中記載:“水月庵,東郊一分署二條胡同33號,建於明天啟六年,私廟。面積4畝,房42間,佛像32尊、鐵爐一個,鐘鼓魚罄各一個。”北平市《1947年第二次寺廟總登記》中也有水月庵的記載,時任住持為朗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水月庵先後為吉市口二條國小、朝陽區第二教師進修學校使用。1986年公布“北京市朝陽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拆除,興建了吉祥里小區。
水月庵是智化寺京音樂流布的寺廟之一。大約在清朝道光、鹹豐年間,智化寺京音樂外傳到天仙庵,後來分別傳到成壽寺、水月庵、地藏庵、夕照寺、關帝廟、火神廟等十多座寺院。

觀音寺

觀音寺,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吉市口七條3號,是一座漢傳佛教寺院。現已無存。
《北京寺廟歷史資料》記載:觀音寺(官廟),位於“東郊吉市口七條十三號”,始建於“明嘉靖二十七年五月”,屬“公建”。不動產有“土地二十六間半”。“為冬季粥廠占用”。法物有“佛偶像二十二位,神偶像四尊,禮器五件,法器兩件,供桌一張”,另外還有“石碑三座,槐樹兩棵”。北平市《1947年第二次寺廟總登記》中記載觀音寺由大興縣公產保管委員會管理。
設在觀音寺的粥廠曾發揮很大作用。1918年、1919年兩年,朝陽門外觀音寺粥廠用米568.5石(1石相當於100升),領粥者共有38萬人次。
觀音寺始建於明朝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曾經存有破舊大殿6間,西耳房2間,後來被朝外大街房管所使用。該寺的山門面闊2.8米,進深1.5米,正殿面闊14米,進深6米,高8米,東西配殿面闊11米。1984年3月,觀音寺被公布為北京市朝陽區文物暫保單位。1995年吉市口危房改造時,觀音寺被全部拆除。

胡同文化

據《宸垣識略》載,吉市口為清代八旗東城副指揮署和北營外西一守備署所在地。“東城副指揮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北營外西一守備署在朝陽門外雞市口頭條胡同。”吉市口胡同現已拆建蓋樓。其東為元老胡同也僅剩此段部分,余皆樓房,非復舊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