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茅田花燈

吉安茅田花燈,中國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傳統舞蹈,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吉安茅田花燈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保護措施,

簡介

《茅田花燈》是一種鄉村民間節慶文化娛樂項目,是一種藉助花燈道具來進行表演的民間燈彩舞蹈。茅田花燈是在吉安縣敖城鎮茅田村世代傳承的民間燈彩,製作精美,工藝獨特,表演人數可多可少,表演空間可大可小,其將舞蹈、雜技等元素融入花燈表演中,花節繁複絢麗,技巧變幻無窮,尤其是“燈月水影”獨一無二的傳統表演景象,極具藝術觀賞性。茅田花燈最初燈體較大,並不是用於表演的,而是一種兼具照明、觀賞的懸掛花燈。後來村民將懸掛的花燈取下來,用手提著,加入元宵燈彩巡遊隊伍,走村串戶,恭賀遊玩。為方便表演,燈體不斷改進,漸趨精美小巧。茅田花燈的表演遵循規範、嚴謹的傳統習俗與程式。

歷史淵源

《茅田花燈》是一種僅在吉安縣敖城鎮茅田村世代相傳的、古老而風格獨特的民間燈彩舞蹈。
《茅田花燈》歷史悠久,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為“茅田村肖姓開基祖500餘年前從原籍湖南長沙肖家門遷居吉安時攜帶傳入”;二是“肖氏祖先山西經商時學回並傳入”。後一說法已記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吉安縣資料集》中,可信度較高。
最初,《茅田花燈》並不是用於表演的花燈,而是一種高高懸掛,兼有照明、觀賞雙重功能的花燈。其時,燈體較大,是如今花燈的數倍,燈形也大為不同。後來春節、元宵燈會時,村人將懸掛的花燈取下來,用手提著,加入龍燈、蚌燈、旱船等燈彩隊伍,走村串戶恭賀、遊玩、展示;再後,又漸漸加入拋丟甩轉等表演動作,最終慢慢演變成為一種表演型花燈。為方便表演,燈體也被不斷改進,漸趨精美小巧。但長期以來由於燈體內燃點油脂,為防火苗燒毀,燈體依然較大。直到近代改用小電珠以後,才變成今天這種靈秀精巧的模樣。
數百年來,極富創新精神的一代代茅田村藝人,不斷地對《茅田花燈》進行創新、改進。花節和表演形式不斷地得到充實、完善和豐富提高。開始時只是各人自由發揮式地表演,大家各顯神通,雜亂而無章法;後發展到集體統一排列成某種隊形、按音樂節奏和一定的花節順序等共同表演,藝術觀賞性大為提高。後又突破原地站立表演方式,增加了多種步法和隊形調度、組合,以及托舉、疊羅漢、造型亮相等表演手法、技巧,終於創造出我們今天看到的這種小巧玲瓏、精美絕倫的《茅田花燈》。
《茅田花燈》外型精美、色彩艷麗,其紋飾、圖案等寓意深遂。雖然她已經演變成為一種表演性的花燈,但是其懸掛展示的觀賞功能至今還被保留。照明實用功能也一直延用到煤油燈時代、偏遠農村電燈問世之前。時至今日,茅田村人還保留著閒置不用時定要將花燈高高懸掛於廳堂正上方這一古老的習俗。它就象一段百年不變的遺傳基因,向後人講述和映證著《茅田花燈》那悠遠、古老而撲朔迷離的身世。也正是這一習俗,有幸於上世紀80年代民舞普查時,讓縣文化館人員在茅田村人高高的廳堂掛鈎上偶爾瞥見它的身影,從而才撩開了《茅田花燈》的神秘面紗。

基本內容

茅田花燈的主要表演花節有:左(右)拋燈、甩燈;前(後)拋燈、甩燈;平拋、對拋、高拋、頂花、胸花、背花、原地或移動圓弧甩燈、左右八字交叉拋甩及左右八字高拋燈等花節。表演中多運用弓步、馬步、蹲步、歇步、踮步、碎步、雲步、搓步、矮子步等多種步法,穿花、出水、圓場等各種舞台調度,以及托舉、疊羅漢、編隊造型等手法、技巧,變幻無窮,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元宵之夜,村人成群結伴來到村旁池塘邊、禾河沙洲上,盡情玩燈,頓時,天上明月、空中花燈、水中倒影,輝映成趣,組成一幅幅靈動而絢麗多彩的迷人畫面,令人心曠神怡,如至仙境。表演達到高潮時,演員與觀者和著音樂節拍、舞蹈節奏,齊聲發出“嘿嘿嘿……”的吆喝聲,群情振奮、激動人心。

基本特徵

茅田花燈的主要表演道具為一個個花燈。每個花燈直徑約1尺,為圓形,內裝燈珠照明。花燈以一根長約一丈的繩索拴吊。表演時,演員手握繩索拋甩花燈,令其作各種弧形或直線運動,形成絢麗、靈動的畫面。
茅田花燈的主要風格特點是:靈動秀美,色彩絢麗。舞蹈動作以各種拋甩花燈技巧和整體隊形變化為主。

保護措施

為推動活態傳承工作,2009年吉安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敖城鎮中心國小、吉安縣海爾希望國小等,組建起學生花燈表演隊,聘請老藝人手把手地傳授教習茅田花燈技藝,並指導編排了茅田花燈舞蹈節目,參加全縣民間藝術大賽、文化藝術節、文化遺產日展演、校園燈彩大賽乃至全省少兒藝術節等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