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紅毛鴨,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吉安市是江西養鴨業較發達的地區,吉安紅毛鴨是吉安地方優良品種,不僅具有繁殖率高、成熟早、體型大小適中、肉質好、風味獨特及加工板鴨成型好、皮板白如玉、瘦肉型等優良特性,適宜加工也可鮮用,而且具有較強的抗病性和適應性。吉安市畜牧獸醫站對吉安紅毛鴨進行提純選育,在國內率先選出以加工板鴨為主要用途的地方優良鴨種,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並建立了紅毛鴨原種場,年可提供700萬羽種鴨。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吉安紅毛鴨”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吉安紅毛鴨
- 產地名稱: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
- 品質特點:肉質細嫩、瘦肉率高、肉鮮味美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364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3月25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外在感官,內在品質,產地環境,土壤地貌,氣候情況,水文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吉安紅毛鴨因其加工板鴨“造型美觀、皮板白亮如玉、皮薄肉嫩、骨脆、腊味香濃”的獨特品質,是加工“南安板鴨”和“江西板鴨”的較佳鴨源,具有肉質細嫩、瘦肉率高、肉鮮味美、口感好等特點。
外在感官
吉安紅毛鴨體型短圓、大小適中、緊湊、頸部粗短,毛色褚紅(公鴨深、母鴨淺,開產前深於產蛋末期),以肩背毛色棕紅,翅、軀幹羽為淡紅色,部分個體頸部有白圈(頸部有白圈的毛色較淡),腹部體絨為灰白色,翅端主翼多有數根灰白色羽,公鴨喙為青黃色,母鴨喙為褐棕色,蹼桔黃色。皮板色澤白亮如玉、肉質香嫩,骨脆,肌纖維細,口感爽脆細膩,加工後香味濃郁。
皮膚白色,肉鮮紅色;脛:公鴨為桔紅色,母鴨為褐紅色或棕紅色;虹彩大多為灰黑色,公母鴨腳蹼桔紅色。體型短圓,大小適中,緊湊,頸部粗短,前胸寬深,胸肌發達,頸粗短,前胸深寬基本一致,體型短圓。
雛鴨:羽色為黃色,大部份頭頂及尾端有小塊區域呈淺灰色。
成年鴨羽色:成年公鴨的頭頸部羽毛灰紅色,少數頸部有白圈或半白圈,翅和軀幹羽毛為褐色或棕色,腹下絨毛和尾羽呈灰白色稍帶紅棕色,性羽為灰色,鏡羽為灰色;成年母鴨的頭頸部、翅和軀幹羽毛棕色或淺棕色(母鴨開產前毛色較深,產蛋末期淺,休產後逐漸恢復原色),腹下體絨和尾羽呈灰白色,鏡羽為灰色。
內在品質
吉安紅毛鴨肉嫩,瘦肉率高,比當地的一般鴨品種高2%。羽毛生長與體重增長同步,毛腳乾淨,皮板色澤白亮如玉,肉質香嫩,骨脆,必需胺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肌纖維細,因此,該鴨既適合板鴨加工,又適合於鮮用。
產地環境
土壤地貌
吉安縣境內多為山地,丘陵,以山丘為主,境內四周為山體環繞,贛江自南向北貫穿其中,地勢由邊緣山地向贛江河谷徐徐傾斜,形成了美麗富饒的吉泰盆地。土壤中,除少數黃土壤外,大部分都是紅土壤,約占73%,土壤pH值在4.5—5.5之間。
氣候情況
吉安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夏長,春秋短,無霜期280天,草木生長茂盛,青草期長達11個月以上,年平均氣溫17.1—18.6℃,極端最低氣溫有—11℃,極端最高氣溫40℃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350—1680毫米,濕度65%—80%。日照時間1580—1800小時。夏季多為東南風,風力3級左右,冬季西北風,風力3.5—4.5級。
水文情況
吉安縣境內水力資源豐富,以贛江為中軸,由南向北,流經7個縣(市)形成贛江流域。區域內河流縱橫,28條大小支流匯入。水庫、池塘星羅棋布,各河上游植被茂密,工業污染少,山青水秀,天然水質好,水質軟(總硬度平均為1.5—3.0德國度),符合飲用標準的天然水占28.6%,符合工業用水標準的占71.45%,100%都能用於農田灌溉。水利設施,天然水質和優質地下水資源為吉安紅毛鴨生產及特色品質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條件。
歷史淵源
板鴨是江西省的傳統加工產品,據資料記載,已有150多年加工歷史,20世紀80年代,年加工量近400萬隻,其中出口150萬隻。
20世紀90年代初,外貿部門多次反映江西出口板鴨品質逐年下降,在東南亞及港澳地區享有盛譽的江西板鴨代表品牌“南安板鴨”市場占有率呈下降趨勢。為此江西省外貿廳組織省科學院生物資源研究所深入毛鴨生產區、板鴨加工廠、板鴨經銷單位進行廣泛調查認為:出口板鴨質量下降,加工鴨源質量是其中的核心問題,主要表現在原料鴨在膘度、體型、重量等方面不符合“南安板鴨”加工質量要求,同時由於飼養期縮短,毛腳難除乾淨,造成大量等外級板鴨。在調查過程中課題組還在民間發現了一種尚未通過評估,資料上尚未記載,適合新形勢下加工“南安板鴨”的較佳鴨種“紅毛鴨”。而且用這種鴨子加工板鴨也有近百年歷史。當地民眾為加工板鴨不斷對該種選擇,逐漸形成了紅毛鴨的原始種群。市場需求刺激了“南安板鴨”的生產及“吉安紅毛鴨”的誕生,該鴨種分布範圍相當於古代“廬陵”區域,民眾和加工商根據其毛色和產地稱之為“吉安紅毛鴨”。
20世紀90年代末,經吉安市畜牧獸醫局等幾家單位提純選育,報經江西省畜禽品種委員會審定,達到地方品種要求,並正式命名“吉安紅毛鴨”。
2001年,被正式列入江西省畜禽品種志。
2007年7月,被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
2018年,江西省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組織專家團隊在吉水縣八都板鴨集團的種鴨繁育基地,開展了利用台灣白改鴨對吉安紅毛鴨的雜交改良試驗並進行了雜一代300日齡鴨的屠宰測定,結果顯示,體重與體尺及屠宰性能之間呈極顯著正相關。相關研究成果對進一步提升江西省板鴨原材料的質量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生產情況
2002年,吉安紅毛鴨飼養量達2141.28萬羽,鴨出籠1659.58萬羽,出欄鴨58%鮮銷、42%加工成板鴨銷往廣東、港澳等市場。
2010年,吉安紅毛鴨保護面積19006.53平方千米。生產規模1500萬羽,年產量1.05萬噸。
產品榮譽
2010年03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吉安紅毛鴨”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吉安紅毛鴨產於江西省中西部,贛江中游。地跨東經113°46′—115°56′,北緯25°58′—27°58′,主產區平均海拔876.4米,總面積19006.53平方千米,地域範圍主要分布於吉安市105國道沿線新幹縣、吉水縣、峽江縣、永豐縣、吉州區、青原區、吉安縣、泰和縣、遂川縣和萬安縣。共10個縣(區)。
質量技術要求
3.1保持優良的飼養環境
3.1.1場址選擇。養殖場必須選擇在良好生態環境、陽光充足、地勢高燥平坦、土質堅實,排水良好,便於排污和向陽背風,符合防疫要求的的位置,病源嚴重污染區或地方病高發病區不能選擇。並要有良好鴨場外部條件,而且要考慮到相互間的環境影響、交通運輸、電力供應、信息系統、防疫設施等。
3.1.2場區布局和設施。生產區、管理區、病鴨管理區要嚴格按照環境衛生標準設計,按照畜禽場環境質量標準規定,必須有患病鴨隔離舍和無害化處理設備、設施。
3.1.3飲用水、空氣、土壤質量。水、空氣品質要符合無公害畜禽肉產地環境要求中的指標,飲用水符合NY5027—2001畜禽飲用水水質要求:感官性狀及一般化學指標色度不得超過30度,渾度不得超過20度,不得有異臭異味,不得有肉眼可見物,大氣符合NY/T388的規定,土壤符合GB15618的規定。
3.1.4營造生態型養殖環境。良好生態環境是無公害肉鴨飼養的基礎。應根據場地實際情況,進行綠化、美化及道路、池塘改造,使陽光、水、空氣自然清新,防止環境污染、應激和噪音干擾。
3.2選擇品種優良的吉安紅毛鴨
優良的地方鴨品種主要表現具有覓食力強、耐粗飼、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適應本地的氣候條件,既適合圈養也適合放養。健康雛鴨的標準:羽毛光亮、精神活潑、行走正常、腹部收臍良好、拿在手裡感覺掙扎有力。但是引種必須來自非疫區,並有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出具的產地檢疫合格證明,必須從持有《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種禽場引入,雛禽出殼後應在24小時—36小時內運抵育雛舍。
3.3生產管理過程
飼養管理是預防所有動物傳染病的前提條件,只有在良好的飼養管理下才能保證肉鴨處於最佳的生長狀態並具備良好的抗病能力。在養殖過程中要注意育雛期、中鴨期和種鴨的飼養管理。
3.3.1育雛期的飼養管理
3.3.1.1適宜的溫度。溫度是確保雛鴨成活的和快速生長的關鍵。溫度適宜時,雛鴨吃料、飲水活躍、不擠堆、行動靈活、反應敏捷、毛色鮮亮。適合的參考溫度為:1—3日齡32—35℃,4—6日齡30—32℃,7—10日齡25—30℃,11—15日齡20—25℃。16日齡後可根據季節、氣溫和雛鴨對熱源的依懶性來決定逐步減溫或採取自然溫度。一般要求夜間溫度比白天高1—2℃。
3.3.1.2適宜的濕度。育雛期間要把溫度和濕度結合起來考慮,嚴密掌握,才能取得好的育雛成績。育雛舍相對濕度應保持在60—70%左右,隨著雛鴨日齡的增加、體重的增長、呼吸量增大、排泄物增多、飲水濺灑等,此時應降低濕度,維持在50—55%即可。
3.3.1.3合理的密度。肉鴨的密度隨日齡增長而逐漸減小,可根據季節的變化及本身生長情況和環境衛生狀況加以調整,儘量使活動空間寬鬆,育雛期每隻鴨所需面積比身體所占面積大3—5倍較為理想。
3.3.1.4飲水和開食。飼養雛鴨應做到“早飲水,早開食;先飲水,後開食”。開食前,先飲0.1%維生素C與5%葡葡糖水或複合維生素B的3—5倍稀釋水。料可選擇雛肉鴨或雛肉雞全價顆粒飼料或半熟夾生飯粒(剛開始時用,以後逐漸由雛肉鴨全價顆粒料代替)。
3.3.1.5通風換氣和防止鴨群擠堆。雛鴨的合群性很強,休息時常常擠堆而眠,擠堆嚴重很容易造成死亡,所以養殖者必須要隨時注意觀察情況,當情況不對時,立即採取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死亡。
3.3.2中鴨期的飼養管理:4—10周齡為中鴨期,此時鴨體已發育健壯,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也大大增加,飼養管理較為容易。但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3.3.2.1脫溫。雛鴨經2—3周齡育雛後,外界溫度適宜即可轉入大鴨舍,當環境溫度變化不定時應推遲。轉移過程中儘量減少應激,轉移後為了防止應激可在飼料中加多種維生素或看抗應激電解質。
3.3.2.2在脫溫後轉群時,按鴨只體格強弱,大小分群飼養。對體質較差、體重偏輕的鴨,應單獨給予額外補充營養,保證出欄時的體重要求,出欄時最好是“全進全出”的原則。
3.3.2.3按中鴨的飼養管理,以放牧為主。中鴨飼料中的蛋白質含量應較少,以青粗料為主,夏季放牧應注意防暑,做到早出晚歸,傍晚歸牧後,必須給鴨群補充稻穀或全價料,圈養條件下以全價料餵養為主,日糧標準為蛋白質16%、代謝能2700千卡/千克,青飼料保持精料的40%,每餐餵後應放水疏散飼養,合理分群圈養,保持清潔乾燥,寒熱適宜,防獸蚊,定期消毒。
3.3.2.4養殖人員在養殖過程中對每群鴨都應有相關的資料記錄,其內容包括:鴨品種及來源、生產性能、飼料來源及消耗情況、用藥及免疫接種情況、日常消毒措施、發病情況、實驗室檢查及結果、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無害化處理情況等。所有記錄應有相關負責人員簽字並妥善保存2年以上。鴨場應謝絕參觀,最好堅持“全進全出”的原則,從事飼養管理的工作人員應身體健康並定期進行體檢。
3.3.2.5用吉安紅毛鴨加工板鴨時,毛鴨前期野外放養,80—90日齡進行圈養,強度育肥28天左右。育肥前期7—10天用板鴨專用配合料,後期20—21天用稻穀以達到體重大小適合、表皮柔韌、羽毛生長與體重同步,加工板鴨皮板色澤白亮如玉。
3.3.3後備鴨:80日齡,按後備鴨飼養管理重點控制好日糧營養標準及日採食量,飼養密度光照,防寒防暑,防疫消毒工作。同時更要注意增加活動和洗浴,以防體況過飽。120日齡時根據毛色、體重、體尺等進行一次選擇,公母比按1:12後備,並按種鴨進行飼養管理。5%開產以後,種鴨飼料日糧標準為粗蛋白質17%,代謝能2650—2750千卡/千克。定時撿蛋、餵料,種蛋保持清潔;冬季防寒,夏季防暑,充足洗浴,多運動,多飲水,清潔環境。
3.3.4疫病綜合防治
3.3.4.1堅持全進全出飼養管理制度,保證同一鴨舍或同一鴨場,飼養一批次肉鴨是,同時進場,同時出場,便於對鴨舍的徹底清掃和消毒。
3.3.4.2消毒。控制好環境衛生,嚴格定期消毒。除做好常見鴨病的防治外,還要常消毒,鴨舍、運動場、水池,夏季三天消毒一次;冬季每周消毒一次;半個月飲水消毒一次。墊料、糞便勤換勤出。水槽、料槽勤洗勤消毒。遇有疫病,天天消毒。進入養殖生產區工作人員需要更換工作服,並進行消毒,在進鴨或轉群前,將鴨舍徹底清掃乾淨並消毒。根據消毒目的而定,通常應選高效、低廉、使用方便,對人和家禽安全、無殘留毒性,並且在鴨體內不產生有害物質的消毒劑。消毒劑選擇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獸藥典》規定的百毒殺、漂白粉和鹵素類等消毒劑,不能使用酚類消毒劑。
3.3.4.3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式。根據本市疫病的發生種類、特點及市、區(縣)動物防疫機構制定的免疫程式,結合本場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式。一般情況下:0—3日齡皮下注射鴨病毒性肝炎疫苗;7—14日齡皮下注射鴨疫里氏桿菌病滅活苗;10—14日齡,皮下注射禽流感滅活疫苗(H5N1);20日齡左右免疫鴨瘟活疫苗,210日齡再接種一次鴨瘟疫苗和禽流感疫苗,種鴨21日齡接種禽流感滅活疫苗(H5N1)。
3.3.4.4疫病的控制和撲滅。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觀察鴨群的情況:比如鴨的精神狀態、飲水、食慾、糞便顏色的變化等,如果發現情況異常或是懷疑發生疫病時,應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立即向當地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報告疫情。如經確診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時,鴨場應積極配合當地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對鴨群實施嚴格的隔離、撲殺措施。當發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時,全場進行清洗消毒,病死或淘汰鴨的屍體應進行無害化處理,並且同群未發病的鴨只不得作為無公害食品銷售。
3.3.5廢棄物處理。
污水處理。採用物理沉澱和化學消毒,通過物理沉澱除去固形懸濁物,通過採用化學消毒劑殺滅病原微生物。
死鴨處理。採用深埋、焚燒、堆肥等方法處理,其中死鴨堆肥處理過程可在30天內完成。
鴨糞處理。採用堆肥處理,是將鴨糞與植物莖稈等有機物堆積成垛,由細菌的作用將有機物分解為穩定的物質,可將堆肥法分為有氧型堆肥和厭氧性堆肥法二種。
3.3.6合理使用獸藥。
3.3.6.1堅持使用從正規渠道購買的、正規生產廠家生產的合格獸藥,用藥過程中要嚴格遵守使用藥物的種類、劑量、配伍、期限及休藥期的規定。
3.3.6.2嚴禁使用假藥、不合格藥品,嚴禁使用有致畸、致癌、致突變和未經農業部批准的藥物,嚴禁使用已被淘汰的或對環境、對人類造成嚴重污染的藥物,嚴禁使用激素類藥物(己烯雌酚、醋酸甲孕酮等)、鎮靜藥、催眠藥(安眠酮、氯丙嗪、地西泮等),還有其它方面如瘦肉精、氯黴素等。
3.3.6.3提倡使用中草藥製劑、微生態製劑(益生菌、益生素、促生素、生菌素、增生素)、有機酸製劑、酶製劑等。
3.3.6.4努力提高飼養管理水平,增強家禽抵抗力,儘可能做到少生病、少用藥。
3.3.6.5建立獸藥使用詳細檔案,檔案在清群後仍需保存二年以上。
3.3.7飼料使用
飼料使用可參照“NY5037—2001無公害食品肉雞飼養飼料使用準則”。
3.3.7.1無公害飼養中使用的飼料應進行專門化生產,所有原料必須嚴格檢測,特別是添加劑不允許使用禁用物質及超量。
3.3.7.2大力使用酶製劑、益生素、酸化劑、糖萜素、中草藥等綠色環保型飼料添加劑。
3.4產品屠宰及產後處理注意事項
3.4.1有與屠宰規模相適應,水質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水源條件;有符合國家規定要求的待宰間、屠宰間、急宰間以及鴨屠宰設備和運載工具;有依法取得健康證明的屠宰技術人員;有經考核合格的專職或者兼職的肉品品質檢驗人員;有必要的檢驗設備、消毒設施和消毒藥品及污染物處理設施;有紅毛鴨及紅毛鴨產品無害化處理設施;有符合動物防疫法規定的防疫條件。
3.4.2肉品品質檢驗必須與紅毛鴨屠宰同步進行,並對肉品品質檢驗結果及其處理情況進行登記。經肉品品質檢驗合格的紅毛鴨產品,放行出廠(場);經肉品品質檢驗不合格的紅毛鴨產品,應當在肉品品質檢驗人員的監督下,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對未能及時銷售或者及時出廠(場)的紅毛鴨產品,應當採取冷凍或者冷藏等必要措施予以儲存。
3.5生產記錄要求
吉安市畜牧獸醫局、吉安紅毛鴨原種場管理人員、科技人員組織有文化有經驗的養殖戶為做好品種的選留、育雛期、育成期管理、免疫程式和疾病防治、疫病檢測、飼料來源和使用、獸藥使用等工作而認真仔細記錄並加以收集整理分析,同時為吉安紅毛鴨的生產管理和決策提供數據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