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東園龍

吉安東園龍

吉安東園龍,中國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傳統舞蹈,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吉安東園龍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舞蹈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

簡介

東園龍是一種僅在江西省吉安縣永陽鎮東園村傳世的龍燈,是“中國民間(燈彩)文化藝術之鄉”吉安縣最引以自豪的、最為古老的優秀民間燈彩之一。
東園龍是一種藉助道具進行表演的民間燈彩舞蹈。其道具為龍珠和九節布龍。由9個人分別持龍頭、龍身、龍尾,另一人持七彩龍珠,總計10人共同表演。通過各種不同花節的表演,模擬著龍的行進、翻滾、騰躍等動作,表現了奮發向上、一往無前的昂揚精神。東園龍表演中,龍珠實為整個表演的指揮者。七彩龍珠旋轉飛舞,引導金龍閃輾騰挪,幻化出一個個精美的花節。一般每巡場一遍,變換一個花節,節奏漸次加快,氣氛益趨緊張。表演推向高潮時,出現東園龍特有的、具有武術、雜技特徵的高難度花節,令觀者叫好聲不絕。

歷史淵源

東園龍源於我國自古以來廣為流傳的普通九節布龍,是一種藉助道具進行表演的民間燈彩舞蹈。
歷史上,東園村民風古樸,崇文尚武之風盛行,名人賢臣輩出。北宋末年,即出了一位人稱“第二包公”的刑部秋官胡安道;南宋時又出了一位力主抗金、旗幟鮮明地反對奸臣秦檜的忠烈名臣胡銓。先輩們忠勇強悍的精神影響了一代代東園村人。
尚武而又極富創新精神的歷代東園村燈彩藝人們,不滿足於普通九節布龍的一般性打法,不斷嘗試著創新、改進,甚至把一些武術、雜技等技巧揉進龍燈表演中,編創了獨具特色、技藝高超、倍受讚嘆的“架天橋”、“架地橋”、“登高台”、“迭腕站”、“仰倒牌”等獨有的特色表演花節,將龍舞藝術推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這些獨特的表演花節,至今還僅在東園村世代相傳。
關於東園龍的起源,有眾多史料和東園村老輩人代代相傳的說辭以及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為證。《廬陵縣誌》、《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吉安縣資料集》等記載:“早在宋代以前,吉安就有燈節和觀燈的習俗。不過那時所謂‘觀燈’,是‘常於正月望夜,開坊市門燃燈’……供遊人觀賞的。而舞燈則是在南宋始有……”。據東園村人代代相傳的說法:該村上元舞龍習俗始於南宋開僖年,至少有800多年的歷史。東園村人眾口一詞說:東園龍是吉安一帶最古老的龍舞;吉安縣南路片的永陽、天河、敖城、指陽等鄉鎮的其他龍舞都是從東園村慢慢流傳開去的。他們舉該村胡氏總祠至今保存完好的鎮祠之寶——北宋珍貴文物“銅鼓”,和婦孺皆知、廣為流傳的“堂鼓的傳說”為證。《堂鼓的傳說》已收入《吉安縣誌》第二十七篇、第五章、第一節“民間故事”中,大意為:北宋末年,東園村胡氏第二代開基祖——官至刑部秋官的胡安道,因有功於朝廷,徽宗皇帝將宮中的一個銅鼓賜予他,以示褒獎。胡安道告老還鄉時將銅鼓也帶回東園村,引來四鄰八鄉爭相觀看,並紛紛仿製。後又紛紛套用於有關祭祀、慶典等場合;再後,又漸漸用於春節、元宵龍舞燈彩表演等。從這個故事來看,吉安各地龍舞中加入鼓樂伴奏一事確與東園村的銅鼓有關,極有可能是從東園村開始流傳開去的。但各地龍舞是否真如村人所說也源自東園村和東園龍,則還需作更深入的調研、考證。不論如何,東園村和東園龍在吉安民間燈彩發展史上所占地位之重要、對吉安各地龍舞或其他民間燈彩曾經產生過重大影響等,是勿庸置疑的。
關於東園龍的表演特技、絕招,當地還流傳著一個“高僧報恩授藝東園村”的神奇傳說。言道:東園村人上元舞龍,起初水平本也一般,並沒有什麼特色和過人之處。某年,村中來了一位化緣的老僧。豪爽、好客的東園村人熱情相待,慷慨施予。老僧人也不客氣,盤桓多日不去。春節來臨,村人對老僧人更是熱情,家家都相邀相請,不知不覺就到了正月十三,東園村胡氏族人又開始舞龍玩燈。一整天,老僧人都緊跟在龍燈隊後面,一會兒點頭,一會兒搖頭,一會兒又口中念念有辭。夜深了,就在大家準備收拾鑼鼓家什盡興而歸時,老僧人突然跳將起來,一言不發地奪過龍頭舞了起來。後面的燈手趕忙和著他的身手步伐,也舞將起來。霎時,有如風起雲湧、翻江倒海,九節布龍在老僧人的手中上下翻飛、虎虎生風,出神入化、變幻莫測。看著這一套套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精妙花節,村民們全都驚呆了。直到老僧人停下腳步,放下龍頭,一言不發飄然而去好半天,才一個個清醒過來。大家急忙四處打量、尋找,哪裡還有高僧半點蹤影。第二天,村民們又村內、村外甚至四里八鄉到處尋訪,依然杳無音信,仿佛從來沒有過這樣一個人似的。大家只好慢慢地回憶老僧的龍舞表演過程,你一言我一語地將一些零星片斷回憶、拼合起來,並嘗試著揉進龍舞之中。儘管這些回憶起來的花節還遠不及老僧人所表演的精妙花節之萬一,但也使東園村的龍燈增色不少,令四里八鄉稱羨不已。東園村人知道,這是老僧人對東園村人慷慨施捨、熱情款待的回報。從此,他們的舞龍熱情日益高漲,一代代藝人不懈地努力鑽研舞龍技巧,不斷地創新發展,終於誕生了不同凡響的東園龍。那位神秘的老高僧,此後再也沒有光顧東園村。但村中的一些頂級舞龍高手,常在夢中遇見一位耄耋老僧,妙語切搓,點撥技藝。據說“架天橋”等獨門絕技,就是燈手們夢中經老高僧指點而編創出來的。

基本內容

東園龍的主要表演花節有巡場、穿花、滾龍、竄四門、龍顯爪、騰雲、駕霧、架天橋、架地橋、登高台、迭腕站、仰倒牌、高台天橋、高台地橋、盤龍柱等十餘個。其中一些主要並特有的表演花節及其內容描述如下:
1、“架地橋”
成縱隊而立,龍頭面向龍身,第3節、第6節龍身與龍頭同向站立,其餘面向龍頭。當龍珠一個暗示,第1、4、7節突然一個騰跳,雙腿緊緊夾住前者的腰部,身體後仰、挺直,以頭枕於後者右腿上,恰似一座橋樑。並保持姿勢作滾龍動作。
2、“架天橋”
與“架地橋”相似,只是第4、7節燈手跳起後雙腿架於前者雙肩上,身體後仰、挺直,以頭枕於後者右肩上;第1節燈手雙腿夾拄龍頭腰部,頭枕於第2節龍身燈手之右肩。
3、“迭腕站”
除龍頭不變外,其餘人要緊靠龍頭,並依次蹲坐在後者的右膝上,同時作滾龍表演。
4、“登高台”
由龍珠引路,眾燈手縱身躍上高台(高約3尺的“香案”等),或獨木橋(長約6尺、寬不足8寸的木工馬凳)等,並在高台或獨木橋上作高台天橋、高台地橋等花節表演。
5、“仰倒牌”眾燈手靠攏並成縱隊站立,龍珠趨地一探,頓時全體依次後倒仰臥,雙腿分開,上身依次相迭,如多米諾骨牌一般,同時作滾龍表演動作。這個花節分地面“仰倒牌”和獨木橋“仰倒牌”兩種。
6、其餘巡場、穿花、滾龍、竄四門、龍顯爪、騰雲、駕霧、盤龍柱等花節與一般布龍大同小異,不作贅述。【各節龍身編號說明:東園龍為九節布龍,加上龍珠,總計十人。除龍珠、龍頭和龍尾外,其餘各節從龍頭之後的一節到龍尾之前的一節,依次編號表述為:第1節、第2節、第3節、第4節、第5節、第6節和第7節】。

基本特徵

尚武而又極富創新精神的東園村人,將武術、雜技等融入龍燈表演中,自創了“架天橋”“架地橋”“仰倒牌”“迭腕站”“登高台”等難度極高的精美花節,形成了與一般九節布龍截然不同,融觀賞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獨具特色的東園龍。
東園村元宵燈會的鼎盛時期,東園龍表演時常伴有獅燈、馬燈、花燈、旱船,即所謂“龍獅馬燈同出”。近年來東園龍還常與吉安縣的“鯉魚燈”等其他燈彩同台演出,各燈彩之間相互穿插、迂迴、戲謔等,生動活潑,充滿情趣,妙趣橫生,場面尤為喜慶熱烈、蔚為壯觀。

主要價值

東園龍是一種隸屬於東園村胡氏宗族的風俗龍燈,民俗文化內涵相當豐厚。每年元宵出燈,都要在胡氏總祠等場所舉行神秘而莊嚴的出燈儀式;平時龍燈外出表演等,也要於祠堂焚香設祭,鼓樂鞭炮迎、送至永陽圩街。在東園村,至今流傳著“神秘高僧報恩授藝東園村”“堂鼓的傳說”等故事。這些古老的神話、傳說等,涉及了東園龍乃至吉安各地龍舞的一些傳承發展史,為我們考證吉安地區龍舞及其他民間燈彩舞蹈的歷史淵源、發展和流傳情況等,提供了間接的證據,具有寶貴的科研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