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翼龍

吉大翼龍

翼龍(Pterosauria),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 生存於晚三迭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2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於身體側面到四節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衍生出來的。較早的物種有長而布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生物,例如風神翼龍哈特茲哥翼龍。吉大翼龍(學名:Jidapterus)是由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在中國遼寧省西部朝陽盆地的早白堊世九佛堂組地層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翼龍化石,距今約1.3億年,是翼龍目翼手龍亞目神龍翼龍超科的一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吉大翼龍
  • 拉丁學名:Jidapter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翼龍目
  • 亞目:翼手龍亞目
發現命名,物種化石,物種分類,參考資料,
化石圖片化石圖片

發現命名

2002年,吉林大學古生物學與地層學研究中心在中國遼寧省西部朝陽盆地的早白堊世九佛堂組地層發現一具保存完好的翼龍化石,距今約1.3億年。該化石是一具接近完整骨架的無齒的翼龍,帶有不完全的頭骨。該化石的研究由中國古生物學家、恐龍研究者董枝明及其率領的吉大古脊椎動物課題組完成。董枝明等人將它作為一新屬、新種,命名為“無齒吉大翼龍”(Jidapterus edentus),屬名則定為“吉大翼龍”(Jidapterus)。這是中國古生物界第二次以大學的名字來命名古生物屬名。
董枝明教授介紹,翼龍類爬行動物最早出現於距今約2億年的三疊紀晚期,是最奇特的一類能飛行的爬行動物,也是脊椎動物向天空擴展的先驅之一。此次發現的“吉大翼龍”化石產自遼寧西部朝陽地區上河首的早白堊世九佛堂組地層,距今約1.3億年。本次展出的“吉大翼龍”是一具接近完整骨架的翼龍,帶有一個近於完全的頭骨,其翼展約1.6米。這一新發現對研究翼龍類的系統分類、演化及其地理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

物種化石

吉大翼龍的模式種是無齒吉大翼龍,其正模標本編號為CAD-01,藏於吉林大學。該化石是一具近乎完整的骨架和部分的頭骨。骨架大小中等,翼展約1.6米。頭骨長約235毫米,喙嘴尖而平直,無牙齒。眼前孔與鼻孔接合,形成一個直徑超過頭骨總長30%的鼻-眼前孔(nasoantorbitalo pening)。眼眶小,位於鼻-眼前孔的上邊緣之下。頜部沒有鳥掌翼龍超科的冠脊,但頭部後方有短的突起物。頸椎長度適中,背椎有癒合的聯合背椎,胸骨有劍突。

物種分類

2003年,董枝明等學者在命名吉大翼龍時將其歸於翼龍目的翼手龍亞目,但並未確定其所屬的。來自中國和巴西的一群科學家2005年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論文認為吉大翼龍是無齒翼龍的近親,可能與朝陽翼龍同,甚至同。而中國地質科學院的呂君昌和季強2006年在韓國古生物學會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則認為吉大翼龍與朝陽翼龍可能屬於神龍翼龍超科,並且這兩者比始無齒翼龍始神龍翼龍進化程度更高。英國萊斯特大學的大衛·昂溫(David Unwin)在2006年出版的《The Pterosaurs: From Deep Time》一書中,將吉大翼龍歸類到古神翼龍科,但沒有註明理由。2008年,呂君昌與大衛·昂溫等人認定吉大翼龍屬於神龍翼龍超科,與朝陽翼龍為近親,並將吉大翼龍和朝陽翼龍均歸類到新設立的朝陽翼龍科。

參考資料

董枝明,孫躍武,伍少遠, 遼西朝陽盆地早白堊世一新的無齒翼龍化石, 世界地質. 2003年3月, 22 (1): 第1-7頁.
石明山(2004年12月24日).我國發現能飛行的爬行動物新類群.中國科學院(原載《科學時報》).於2008年12月16日查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