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流概況
吉利河,原名紀里河,《山東省志·自然地理志》稱白馬-吉利河,因主要由吉利河、白馬河兩大支流匯合而成。《諸城市志》《膠南縣誌》(中下游黃島區原為膠南縣)均以吉利河為幹流,全河稱吉利河;《青島市志》則將兩河分別作為獨立河流;也有資料以白馬河為幹流,則全河稱白馬河。
白馬河源出黃島區(原膠南縣)豐臺村西,吉利河源出諸城魯山西麓,東南流於黃島區(原膠南縣)河崖相會,其河長分別為39和33.7公里,河道平均比降分別為2.6/1000和3/1000。兩河會合後繼而南流,匯合後幹流5.5公里左右,在黃島區(原膠南縣)馬家灘南注入南黃海黃家塘灣。
吉利河入海口的黃家塘灣,位於黃島區西南部。灣口在董家口嘴與
日照市殷家台嘴之間。口向東南,寬14.4公里,面積63平方公里。水深3.2~6.8米。泥底沙岸,有潮河、白馬河匯入。灣口東側有沐官島與董家口嘴對峙。灣內有老母豬欄、大孤石、二孤石、棋子灣、王家灘灣。
主要支流
吉利河,原名紀里河。發源於諸城魯山西南麓,有東西二源。東源水出林家村鎮崔家溝村東北之望馬敦山西麓,西源水出林家村鎮千秋嶺,兩源在插旗崖村交匯,流經理務關、大場兩鄉鎮,到河崖村南與白馬河匯流,在大場馬家灘村(馬家疃村)東入黃海黃家塘灣。諸城境內長10公里,流域面積201.7平方公里,為東西流向。全河長39.85公里,流域面積285.1平方公里。20年一遇洪峰流量為2074.39立方米/秒。上游建有吉利河水庫。主要支流有皂戶前河、潘家莊河、高家莊河、理務關河、大禿馬河、柳溝河、勝水前河。
白馬河大場鎮西寺村一段
白馬河,發源於諸城市魯山東麓(《山東省志·地理志》記為黃島區(原膠南縣)豐臺村西),流經黃島區市美、大村、大場、塔山、小場5處鄉鎮,於河崖村南與吉利河匯流,至馬家疃村東入海。全長44.2公里,其中縣境河段長24.39公里。匯水面積265.3平方公里,其中縣境243.99平方公里。二十年一遇洪峰流量1911.06立方米/秒。2.5公里以上的支流18條,總長79.5公里。在市美鄉有硯瓦河、小泊河、廟口河、耿家溝河、院前河;大村鎮有龍古河、雙廟河、藏馬河、木灣河、大村後河、韓家莊河、東白馬河、大石嶺西河、辛莊河;塔山鄉有王家屯河、東寺河、肖家窪河;小場鄉有旺山河。
水文特徵
白馬-吉利河總流域面積為497平方公里,河網密度為0.42公里/平方公里。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860毫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為339.4毫米,折合年徑流量為1.69億立方米。建國以後白馬-吉利河最大洪水發生在1953年,根據勝水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230平方公里)洪痕推算,為2760立方米/秒。
1953年5月中旬,大雨。8月初又降大雨。白馬河、吉利河、橫河洪水暴漲,下游村莊進水。藏馬縣銀行勝水營業所被淹,淹沒土地25718畝,毀壞房屋150間,死亡7人。
治理開發
吉利河地處暴雨中心。上游匯魯山西南千秋嶺和藏馬山西麓山水,穿理務關鄉,南瀉大場、海青平原。河槽比降大,下游水災頻繁。1957年大場、海青兩區100個村莊聯合築堤15公里。1971年又在上游建吉利河水庫,攔洪三分之一以上,水災基本免除。1985年8月13日,暴雨持續5個小時,日降水190毫米。該河行洪暢通,兩岸安然無恙。
吉利河水庫
吉利河水庫,位於吉利河上游,理務關鄉窪里村北。流域面積103平方公里。1970年11月開工,次年8月竣工。總投資300萬元,完成土石、混凝土119萬方。主壩為粘土心牆沙殼壩,長666米,高20.9米,副壩為粘土心牆,高8.4米,長420米,頂寬7米,壩頂高程51.70米;貼坡排水;有主副放水洞。經1985年審定,總庫容7400萬方,興利庫容3248萬方;最大防洪水位51.06米;溢洪道上有溢洪閘7孔,最大泄量1077立方米/秒。有養魚水面5300畝,年養魚80萬尾左右。有效灌溉面積為4.5萬畝。有水庫管理所、發電站各1處。截止1987年,吉利河水庫電站發電94萬千瓦時;
勝水渡槽,東起理務關鄉花根山,西至大場鎮勝水河西村西北。橫跨吉利河、勝水河。1977年10月開工,1983年12月完工。全長2800米,最大高度19.6米。完成土石34.6萬立方,投工116.3萬個,總投資327萬元,是山東省大型引水渡槽之一。引水流量5立方米/秒。水源為吉利河水庫,可灌溉大場、海青農田6萬畝。
吉利河水庫灌區,位於水庫東、南部,跨理務關、大村、大場、塔山4處鄉鎮。耕地面積15萬畝。水源以吉利河水庫為主,另有12座小型水庫、塘壩。灌區工程始建於1971年12月,1975年11月主體工程完工。共投資700萬元,其中國家投資400萬元。完成土石35.5萬立方米。建成總乾渠1條,長9公里;乾渠1條,長12公里;支渠6條,長22公里;支渠以上建築物3300座;總乾溝2條,長40公里;乾溝4條,長40公里;支溝20條,長200公里;揚水站9處,裝機10台500千瓦。1972年開灌。1987年,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5萬畝,其中自流灌溉面積3.5萬畝,提水灌溉面積1萬畝,園田化面積2萬畝。
東紅水庫
東紅水庫,因位於諸城市東紅村西北而名,於1969年修建,總庫容76.8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6萬立方米,屬小(二)型水庫。
流域
吉利河上游流域,位於諸城市桃園鄉、石河頭鄉。桃園鄉位於市境東南部,鄉政府駐桃園村,因村中有桃園故名,距城區26公里。鄉境清屬石門練,民國屬六區。1943年劃歸諸膠邊縣,1944年改屬藏馬縣,1947年屬膠河縣,1953年3月復屬諸城縣,並置桃園區。1958年2月改置桃園鄉,9月成立桃園公社。1984年4月撤社置鄉。境內多山,地勢東西兩邊高,南北中間低。主要山脈有障日山、望馬墩、魯山、小魯山、樹山。百尺河、吉利河流經鄉境。礦藏有鉀長石、鐵礦石、石墨。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地瓜、黃煙、花生。
石河頭鄉,位於市境東南部,鄉政府駐石河頭村,村因地處吉利河兩岸,近源頭,河兩岸似用石壘成故名。距城區36公里。鄉境清屬石門練,民國屬六區。1944年劃歸藏馬縣,1947年改屬膠河縣,1953年復屬諸城縣。1958年2月置石河頭鄉,9月撤鄉歸屬桃園公社。1984年4月重置石河頭鄉。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大部為丘陵。主要山脈有磊石山、老桃山、大桃山、小桃山、前台山、獨樂山。吉利河縱貫鄉境中部流經5.7公里。主要農產品有小麥、玉米、地瓜、黃煙、蘋果、山楂。
石河頭鄉石河頭村北嶺前側有石河頭遺址。距村約40餘米,東靠吉利河,南靠小溪。遺址處在兩河交匯的三角台地上,東西長250米,南北寬200米,總面積5萬平方米,系新石器時代早期龍山文化遺址,距今約4000餘年。
吉利河中下游及白馬河流域大都在黃島區西南部,黃島區理務關、大場兩鎮,原為膠南地區。早在新石器時代即有部落定居,歷史悠久。然而建置興廢無常,或分而他屬,或合而自立,幾經變遷。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有齊邑、越都之置;秦代設琅琊郡、縣之治;漢承秦制,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晉省琅琊,境域分屬今諸城、膠州舊置;隋復置琅琊縣;唐再裁之,境地仍歸膠州、諸城。廢置千餘年。1943年,建立抗日民主政府諸膠邊辦事處,次年析置藏馬、諸膠邊兩縣,屬濱海行署;1946年改建膠南縣,屬濱北專區;1956年裁藏馬縣入膠南,隸屬昌濰專區;1958年膠南縣劃入青島市;1961年復歸昌濰專區;1979年再度劃入青島市至今。1990年12月撤縣設市。2012年12月,撤銷黃島區、縣級膠南市,設立新的黃島區。
理務關鎮,位於區境西部邊緣,西鄰諸城市,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廟子山、范家山東西相連,形成丘陵地帶,有吉利河中型水庫;南部屬平原,吉利河自北向南流經全境,有支流9條匯入。經濟以農林為主。有耕地31762畝,林地13065畝,果園4429畝。產糧果、花生、黃煙等。
大場鎮,位於區境西南部,北靠諸城市,地勢西高東低,有少量丘陵,大部為平原。吉利河、白馬河流經東部入海。經濟以農業為主。有耕地51289畝,林地9113畝,果園4701畝,屬河谷糧菜區。1987年農業總收入3885.4萬元。鎮辦工業有針織、服裝、木器、建築、磚瓦等行業,1987年工業總產值353萬元。
大場鎮吉利河上游帝有行香寺遺址。建於明朝。寺內設關帝殿、三官殿、菩薩殿。三殿分別供奉關公、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觀世音菩薩等神佛像。寺院早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