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感官與思維活動相統一,自然欲求與理性認識相統一。清代戴震關於認識論與人性論的命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血氣心知為一體
- 定義:生理感官與思維活動相統一,自然欲求與理性認識相統一
- 提出者:戴震
戴震認為,人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都是氣化的產物,都以物質性的肉體為基礎,本於陰陽五行。因此,生理活動與精神思維是統一的,自然欲求與理義也是統一的。“欲者,血氣之自然,其好是懿德也,心知之自然”(《孟子字義疏證·理》)。此所謂“自然”,可理解為本能。這是孟子的性善論。“由血氣之自然,而審察之以知其必然,是之謂理義”(同上),由血氣自然之本能而審知以知其必然性,就是理義。所謂“必然性”,亦即是不脫離自然的一種不能不如此的趨勢,或謂規律。戴震認為自然和必然是統一的,不能剖裂。他認為人之生,無非血氣和心知,二者必須合為一體。戴震指出,老、莊、釋氏把人的心知之自然叫性,把人的血氣之自然叫欲。把血氣、心知看成二本,而非統一,是不對的。荀子以血氣心知之自然謂性,把禮義必然謂之教,雖把血氣心知合為一本,但仍不能說明禮義之本原。程朱把血氣心知之自然謂之氣質,謂理之必然叫性,雖亦合血氣心知為一本,但又增加了理之一本。這樣,程朱實質上就把人和性分裂開了,“人之為人,性之為性,判若如此,自程子、朱子始” (《孟子字義疏證·理》)。戴震認為惟有堅持血氣心知為本的思想,才能正確看待人性問題:“天下惟一本,無所外。有血氣,則有心知;有心知,則學以進於神明,一本然也;有血氣心知,則發乎血氣心知之自然者,明之盡,使無幾微之失,斯無往非仁義,一本然也。苟歧而二之,未有不外其一者。”(同上)戴震的這一命題,其實質是批判宋儒把人性分為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從而認天地之性為善,氣質之性為惡的人性論。
見心知資於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