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美術館

合肥美術館

合肥美術館(又名合肥國際創新展示館),位於方興大道與廣西路交口東北角,坐落在塘西河畔,占地約262畝,建築面積16307平方米,總投資1.88億元,包括主體建築、藝術廣場、綠化景觀等,由深圳市建築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孟建民先生設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肥美術館
  • 建設地點:合肥
  • 設計時間:2007年
  • 竣工時間:2011年
概述,樓頂滲水,

概述

合肥美術館鳥瞰效果圖合肥美術館鳥瞰效果圖
合肥美術館,建設地點:合肥。設計時間:2007年。竣工時間:2011年。建築面積:13983㎡。
合肥美術館的設計其功能主要為城市提供一個藝術交流的信息平台。方案的設計靈感源自民間兒童遊戲棒。長短不一的桿件通過搭接、組合,產生富有張力的抽象形式。隨著數量的增多以及搭接位置的不同,形式生成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多。
桿件編織通過對形式的不斷演繹,研究其自身的語言模式。從而確定了編織等級及其生長法則。參與編織的桿件必須有著明確的分級——遵循單元到組群的分類原則——才能使建築具有一種生長的可能性。
桿件在地面按結構邏輯共分四個等級。一級桿件為主受力桿件。二級桿件為次受力桿件。兩者共同編織成形式主體的結構體系。三級桿件與一、二級桿件共同組成複雜連續的玻璃摺疊表皮。部分主體桿件沿伸至地下,與地下結構桿件共同組成穩定體系。
桿件的編織即是建築的表皮,同時也是建築的結構。其結構模式打破了常規的靜力傳遞模式,利用分散化的方法代替均等的支撐模式,梁可以分叉、柱子可以成梁,各個元素可以成為連續的結構體系。傳統的應力傳遞模式被模糊,各傳力構件之間的界限也被模糊。
編織按照結構等級的次序產生一個複雜的形態。這是在不斷的疊加合成後出現的。這是一個非線性的過程。如何控制其最終的形態,如何描述這個看似複雜的系統。通過研究發現,整體造型由若干長短不一的桿件組成。而每一個桿件其物理空間信息由桿件上的兩個控制點及其間桿件的長度決定。而控制點的位置決定了形的飽滿度與複雜度。通過研究、調整控制點的空間分布。利用模型與計算機的互動操作,研究形式自身的語言邏輯。從而產生出複雜、動感、有機的形式和空間。可以說,設計的過程就是生長的過程,而生成的形態則是視覺的直覺與理性的控制共同的結果。
設計是過程而非再現的。設計中充滿了感性與理性、混沌與秩序、隨意與控制的動態轉化過程。從設計起點的直覺形式到設計結果的開放可能性,整個過程充滿了戲劇性。
正因如此,許多空間效果往往超出了我們理性控制範圍,從而產生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空間感受與效果,這正與美術館的功能意義相吻合的。

樓頂滲水

合肥美術館自開工建設以來,就一直備受市民關注,而與之相伴的各種議論也一刻都沒有停止過。
合肥美術館合肥美術館
2011年,有媒體報導稱,占地262畝、建築面積16307平方米的合肥美術館將於當年10月竣工並投入使用。兩年多過去了,交付使用日期始終遙遙無期。
昨日,有網友爆料稱,不久前,他前往合肥美術館參觀時,發現完工兩年多的合肥美術館大門緊鎖,施工人員正對頂部滲水進行修復。“外立面鋼柱子上面銹跡斑斑,館內牆壁因滲水脫落嚴重。”該網友質疑稱,該館就被媒體曝光出來的滲水問題,為何至今還在修?“美術館工程是不是存在質量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