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溪洞遺址是浙江首次發現並發掘的有人類文化遺物的洞穴遺址,洞內埋藏豐富的第四紀哺乳動物化石、石製品和骨製品,根據哺乳動物化石及堆積狀況,合溪洞遺址的堆積暫定為晚更新世,屬舊石器時代晚期,具體年代等待有關測試結果。4號地點人牙的發現,為研究現代人起源研究提供非常珍貴的資料。合溪洞遺址的發掘成果反映了晚更新世浙江地區的古人類生活活動狀況和文化內涵,對研究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演進和文化內涵有著極為重要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溪洞遺址
- 類別:遺址
- 時間:2007年10月—2010年1月
- 歷時:28個月
發掘過程,遺址遺存,出土器物,發掘物種,
發掘過程
為配合長興縣合溪水庫工程建設,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與長興縣博物館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對位於長興縣小浦鎮光耀村石頭山的合溪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進行了配合性考古發掘,。
2007年6月7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長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的考古隊在配合合溪水庫建設發掘銀錠崗舊石器時代遺址時,經調查發現了這處舊石器時代的洞穴遺址。該遺址所在為石灰岩的山體,東距縣城約18公里,其北與煤山盆地邊緣山脈相連,西南側是向東蜿蜒注入太湖的合溪,與銀錠崗舊石器時代遺址相距不足1公里。20世紀八十年代起當地村民興辦石礦,開山採石,大部分山體已無存,洞穴堆積也相應遭受破壞。
遺址遺存
經考古人員對石頭山殘留山體的調查,合溪洞遺址共發現5處地點出土第四紀遺物,其中2號地點的堆積已在開採石灰岩時遭全部破壞,現場留有大量被遺棄的洞穴堆積。經篩選,發現大量的第四紀動物化石、少量的石製品和骨製品。5號地點為裂隙堆積,只發現數件動物化石。
考古人員重點發掘了該遺址的1、3、4號地點。這3處地點均為洞穴堆積,但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堆積均位於洞穴的最里側。其中3號地點的殘留面積不足10平方米,堆積厚度140左右,為夾沙礫的黃褐色粘土層,出土有第四紀動物化石和一些石製品、骨製品。
4號地點緊靠1號地點的北側,可能是1號地點的支洞。殘存堆積的範圍僅有10平方米,可分上下兩個文化層,上文化層堆積為黃褐色粘土層,含少量石灰岩角礫、石英砂岩和砂岩的礫石,出土標本有動物化石、少量石製品,並出有人牙化石。下文化層堆積為深黃褐色粘土層,石灰岩角礫、石英砂岩和砂岩的礫石比上層略多,出土標本有動物化石、部分石製品及少量骨製品。
1號地點是合溪洞遺址主要部分,殘留的洞寬約10米,洞深約11米,面積100多平方米,堆積厚達8米多。可分為6個文化層,第②層為紅褐色粘土層,出土的標本絕大部分為動物化石、骨製品。第③層為紅色粘土堆積,夾少量石灰岩角礫,第④層紅褐色粘土夾石灰岩角礫層,第⑤層褐色粘土夾石灰岩角礫層,第⑥層為褐色粘土礫石層。第③層至第⑤層出土有大量的第四紀動物化石及碎骨、石製品和骨製品。第⑥層出土大量的石製品,沒有動物化石及骨製品。1號地點出土的動物化石主要有頭骨、頜骨、肩胛骨、牙齒、四肢骨等,數量有近10萬件,大量碎骨的發現,說明這是人類活動遺留的遺物,即這是人類獲取食物的證據。
出土器物
合溪洞遺址總共出土1000餘件石製品,石製品岩性有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等多種,包括石核450餘件、石片190餘件、斷塊30餘件、刮削器300餘件、砍砸器80餘件、尖狀器30件、數件石錘等。剝片及石器修理只要採用錘擊法,但有數件石片具有碰砧法的特徵,這種剝片技術在浙江地區還是首次發現,值得關注。
發掘物種
經對部分動物牙齒的初步鑑定,包括有兔形目(Legomorpha)的兔科(Leporidae),齧齒目(Rodentia)的竹鼠(Rhyzomys sp.)、倉鼠(Cricetulus sp.)、田鼠(Microtus sp.),食肉目(Carnivora)的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豬獾(Arctonyx collaris)、普通水獺(Lutra lutra)、棕熊(Ursus arctos)、最後斑鬣狗(Crocuta ultima),奇蹄目(Perissodactyla)的中國犀(Rhinoceros sinensis)、華南巨貘(Megatapirus augustus),偶蹄目(Artiodactyla)的野豬(Sus scrofa)、水鹿(Cervus unicolor)、獐(Hydropotes intermis)、鹿(Cervus sp.)、水牛(Bubalus sp.)等,全部為晚更新世的動物種屬。
4號地點出土的人牙齒保存完整,石化程度較輕,是一枚成年人類下頜左側中門齒或側門齒。這是浙江發現的首顆出自明確地層的晚期智人牙齒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