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理論(Theory of the Combine of Labor)是管理學一個新的理論前提,它向傳統的分工理論提出了挑戰。200年以前,亞當·斯密以製造針為例論述了勞動分工的作用。而且,他的這一分工理論成了近代產業革命的起點,也成了後來的管理學家創建管理學的理論前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工理論
- 外文名:Theory of the Combine of Labor
- 科目:管理學
- 屬性:新的理論前提
簡介與實質,假設,優勢,
簡介與實質
確實勞動分工較大幅度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有利於專業化和職能化管理。但是,這種理論發展到今天,負面效應日益顯露出來。現代社會,一方面追求產品個性化,生產複雜化,企業經營多元化,如果片面強調分工精細和專業化,則使得企業的整體協調作業過程和對過程的監控越來越高,結果致使企業整體效率低下;同時,把人分成上下級關係的官僚體制,使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得不到充分發揮,相反腐蝕著人的精神,摧殘著人的身心健康,以至於走到了分工與協作原則初始動機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的普及運用,使簡化管理環節成為可能。同時,與市場變化和高科技發展相對應的是勞動力素質大大提高,員工不再滿足於從事單調、簡單的複雜性工作,對分享決策權的要求日益強烈。
因此,合理分工孕育而生,它打破了分工理論的桎梏。合理分工強調幾個優秀的員工或工序進行合併,使其組合成一個工作團隊或工作流程。
合工理論是指在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流程中。將流程中的活動適當合併到其他活動中,以降低流程成本,增加流程收益,使流程具有經濟性。
合工理論的實質是:
①創造更多的流程價值;
②節省更多的流程成本;
③產生更多的流程收益;
④節省時間、提高回響速度,從而縮短產品或服務周期;
⑤提高服務質量和客戶滿意度。
合工理論並不否定分工理論,即並不否定分工帶來的生產效率提升和規模經濟性。合工理論指在員工具有綜合技能的條件下.合工(即不必分工太細)既能提高工作效率,也能提高服務質量。
假設
與工業經濟時代相比,2l世紀是信息經濟時代,企業所處的社會、技術、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在:
(1)市場由“賣方市場”徹底轉向“買方市場”;
(2)大規模生產轉向個性化定製;
(3)產品種類繁多;
(4)產品功能複雜;
(5)產品或服務的技術複雜;
(6)自動化程度高。
與此相應,企業的員工則需具備多種知識、綜合技能。
優勢
與分工理論相比,合工理論顯示出其強大的優勢,即藉助信息技術,以重整企業業務流程為突破口,將原先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的業務流程再合理地“組裝”回去,將幾道工序合併,歸一人完成,也可將分別負責不同工序的人員組合成工作小組或團隊,以利於共享信息、簡化交接手續、縮短時間。另外,減少管理層次, 提高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從而打破官僚體制,減少了審核與監督程式,降低了管理成本,減少了內部衝突,增加了組織的凝聚力,大大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促進了員工的個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