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發展館藏

圖書館館藏建設和管理的基本方式之一。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書館在自願基礎上,通過分工,各自儘可能將一定範圍的文獻收集齊全,使各類型、各學科文獻在整體上更為充實,避免不必要的重複浪費,並在此基礎上促進資源共享。合作發展館藏一方面可共同對付文獻激增和預算緊張的挑戰,另一方面也可使合作館的館藏資源最最佳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合作發展館藏已成為世界圖書館事業的總趨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合作發展館藏
  • 含義:圖書館館藏建設基本方式之一
  • 意義:也可使合作館的館藏資源最最佳化
  • 類型:館藏
歷史背景,經驗和作法,

歷史背景

德國是較早開展合作發展館藏活動的國家,早在19世紀下半葉就提出了圖書館採購的分工協譽兆奔作問題。蒂賓根大學圖書館館長、法學家默爾在1869年闡述了協調採集的思想。19世紀末20世紀初F.T.阿爾特霍夫將其付諸實施。1920年成立的德國學術支援協會在協調採集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它把協作範圍從普魯士10所大學圖書館擴大到其他地區大學圖書館。1951年協會易名為德國研究協會,下設圖書館委員會。該會制訂的全國採集協調計畫把採集外國圖書的任務按31 類111小類分配給各圖書館,目標是通過協調採集保證重要的圖書在德國每種至少有1份。1952~1953年,它參照各館館藏建設的傳統和現狀,重新確定了某些學科的分工。原民主德國實行的“採集重點”協調計畫也是為了協調外國文獻的採集工作。參加館為71所研究圖書館,涉及14大類 140小類,文獻類型包括圖書、期刊、科技報告、學術會議錄等。
1896年,美國芝加哥公共圖書館、約翰·克里勒圖書館和紐伯里圖書館制訂合作採集計畫,分工收集專門學科的文獻。1913~1914年間,哈佛大學圖書館等共同委託利奇斯坦前往南美洲採集文獻。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促進了圖書館事業的大協作。194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美國國立農業圖書館簽署了採集原則協定。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成立了一個“部際外國出版物採集委員會”,向戰爭機構提供重要的書刊資料。接著推出“戰時出版物合作採集計畫”。使參加計畫的美國研究圖書館得到了戰爭年代出版的約82萬冊書刊資料。在此基礎上,1948年 1月在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的主持下,又開始實施另一項外國出版物聯合採集計畫──法明頓計畫,最初範圍有限,到50年代初覆蓋了全世界(重點是第三世界)。此計畫持續了24年後於1972年9月終止。隨後美國相繼於 1960年起實施拉丁美洲合作採集計畫,1962年起實施480號公法計畫,1966年起實施全國採集和編目計畫。後兩者在支持美國圖書館界採集外國研究資料20年後,因經費問題於80年代開始步入困境。研究圖書館中心的建立是美國正式合作發展藏書的成功範例,照嘗良龍其成員遍布全國,通過接受饋贈和呈繳本以及購買等方式獲取不常用的研究資料 (包括外國學位論文、報紙、政府出版物等)。
英國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了 4類地區協調採集計畫,即學科專業文獻合作採集計畫,小說合作採集計畫,外文文獻合作採集計遷漿挨罪劃,視聽資料合作採集計畫。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和新南威爾斯5 所大學圖書館共同實施的新南威爾斯採集計畫,把世界劃分成若干區域,分工重點採集現期出版物, 包括政府出版物、 統計資料、連續出版物等。
文獻合作採集活動除在一國範圍內進行外,還出現了國際性的合作採集計畫,如著名的斯堪的亞計畫。原法屬國家、大英國協國家也利用其歷史形成的關係,一直進行國際合作文獻採集活動。

經驗和作法

國際上合作發展館藏的基本經驗和做法是:①建立合作發展館藏的共識。過去許多圖書館一直是獨立地、自給自足地發展館藏。但是文獻的激增、預算的緊縮和用戶的需求使任何一個圖書館都不可能真正地做到自給自足,迫使它們不得不從單獨發展館藏走上合作發展館藏的道路。客觀環境要求圖書館必須確立合作煮捆頸的觀點,一方面用其基本的核心館藏為用戶服務,一方面與其他有關圖書館建立合作關係,利用合作館的資源,即把所有合作雄洪漿者的館藏都看成是自己館藏的延伸和擴大。這樣各館都可向用戶提供比單獨一個館提供的更好的服務。有了這樣的共識,才能積極開展合作發展館藏活動。②合作發展館藏的組織形式基本上可分為一個地區內若干圖書館組成的圖書館群,同一類型圖書館(如國立的、大學的、研究的、專門的、公共的)組成的圖書館群,某一學科或專門領域圖書館組成的圖書館群,國際性圖書館群等。③制訂合作發展館藏的方針政策。一般合作發展館藏計畫確定的採集方針是:各館採集用戶最需要的、最能發揮效用的文獻;不常用的和使用率低的文獻則通過廣泛、高效的館際互借活動排除重複採集 (包括依靠其他國家的圖書館) 。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幾國的採集方針即提出用戶所需利用率低的文獻可通過英國不列顛圖書館文獻供應中心獲得。④提出與合作發展館藏有關的方法。如美國的研究圖書館組織在1980年提出的“霉拒大綱” 就為各館提供了一個評估館藏的工具 。利用“大綱”可對各館循翻凶館藏特色進行細緻描述。由於有了共同的語言、代號,就可以協調各館之間的採集業務。因此,“大綱”可適用於一般圖書館,歐洲國家也紛紛採用。

經驗和作法

國際上合作發展館藏的基本經驗和做法是:①建立合作發展館藏的共識。過去許多圖書館一直是獨立地、自給自足地發展館藏。但是文獻的激增、預算的緊縮和用戶的需求使任何一個圖書館都不可能真正地做到自給自足,迫使它們不得不從單獨發展館藏走上合作發展館藏的道路。客觀環境要求圖書館必須確立合作的觀點,一方面用其基本的核心館藏為用戶服務,一方面與其他有關圖書館建立合作關係,利用合作館的資源,即把所有合作者的館藏都看成是自己館藏的延伸和擴大。這樣各館都可向用戶提供比單獨一個館提供的更好的服務。有了這樣的共識,才能積極開展合作發展館藏活動。②合作發展館藏的組織形式基本上可分為一個地區內若干圖書館組成的圖書館群,同一類型圖書館(如國立的、大學的、研究的、專門的、公共的)組成的圖書館群,某一學科或專門領域圖書館組成的圖書館群,國際性圖書館群等。③制訂合作發展館藏的方針政策。一般合作發展館藏計畫確定的採集方針是:各館採集用戶最需要的、最能發揮效用的文獻;不常用的和使用率低的文獻則通過廣泛、高效的館際互借活動排除重複採集 (包括依靠其他國家的圖書館) 。如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幾國的採集方針即提出用戶所需利用率低的文獻可通過英國不列顛圖書館文獻供應中心獲得。④提出與合作發展館藏有關的方法。如美國的研究圖書館組織在1980年提出的“大綱” 就為各館提供了一個評估館藏的工具 。利用“大綱”可對各館館藏特色進行細緻描述。由於有了共同的語言、代號,就可以協調各館之間的採集業務。因此,“大綱”可適用於一般圖書館,歐洲國家也紛紛採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