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即效散,中醫方劑名。出自《秘傳外科方》。具有之消腫散結功效。主治乳癰。症見乳房紅腫疼痛,乳汁排出不暢,結膿成癰。臨床用於產後哺乳的產婦,尤其是初產婦更為多見,發病多在產後2〜4周,未分娩時、非哺乳期或妊娠後期見本病者。
基本介紹
- 名稱:吃藥即效散
- 出處:《秘傳外科方》
- 組成:白芷、貝母
- 功用:消腫散結
- 主治:乳癰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文獻摘要,
組成
白芷、貝母(去心)各等分。
用法用量
上為細末。每次3—5g,南酒調服。若無乳行者,加漏蘆煎酒調服即行。
功用
消腫散結。
主治
乳癰。
方義
白芷祛風除濕,消腫排膿;貝母散結消腫。《本草正義》:白芷,氣味辛溫,芳香特甚,最能燥濕。《本經》所謂長肌膚而潤澤顏色者,以溫養為義,初非謂通治外瘍,可以生肌長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癰、發背、瘰癧、痔瘺、瘡痍、疥癬,謂為破宿血,生新血,排膿止痛云云。《本草會編》:俗以半夏有毒,用貝母代之,夫貝母乃大陰肺經之藥,半夏乃太陰脾經、陽明胃經之藥,何可以代?若虛勞咳嗽,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婦人乳癰、癰疽及諸郁之證,半夏乃禁忌,皆貝母為嚮導,猶可代也。二藥合用,共治乳癰。
運用
乳房紅腫疼痛,乳汁排出不暢,所致結膿成癰的急性化膿性病症。多發於產後哺乳的產婦,尤其是初產婦更為多見,發病多在產後2〜4周,未分娩時、非哺乳期或妊娠後期也可偶見本病。
文獻摘要
《秘傳外科方》:“吃藥即消散,治初髮乳,及內外吹乳,乳癰、乳疽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