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節

吃肉節

農曆二月初一又叫“吃肉節”。古代滿族人沒有曆法,自古與中原王朝一致,因此許多節日與中原一樣,但由於地域差異和文化差異又形成自己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吃肉節
  • 時間農曆二月初一
  • 出自:《那桐日記》
  • 補充:歷史記錄
  • 民族:滿族
吃肉節介紹,歷史記錄,

吃肉節介紹

《那桐日記》中記載: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初一日,某刻進內,坤寧宮吃肉,辰初禮成,西苑門論班,外務部值日。”金易、沈義羚所著《宮女談往錄》中也有對吃肉節的記載。這一天主角是皇后,她要率各王府的福晉去祭堂子,負責在坤寧宮中主持向灶王祭禮獻牲的儀式。與漢族不同的是,滿族人來自東北白山黑水地區,那裡的春季物候到農曆二月才出現,所以把二月初一的中和節作為春天的開端,俗稱“吃肉節”。另外漢族人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而滿族人不但女人可以參加家裡臘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動,在吃肉節的祭禮擔當中饋,所謂“家有萬事,主持一人”,所以無論是在皇宮中的皇后還是家庭主婦,均認為這是她們的天職。
皇宮獻牲活動在坤寧宮舉行,莊嚴的皇宮這天要在這裡設屠宰場。宮內把一個長方形的大木案子擺在正殿的西側,上面包著鐵皮。案子後有兩個深坑,坑裡置半人高灶台兩個,上面安放兩個大鐵鍋,裡面可裝整隻肥豬。案子兩旁有兩個大木案子專供給豬刮毛、割肉時用。生豬宰殺後除豬頭上留著一小撮豬毛被紅繩系好之外,其餘全部退光,下鍋煮好,然後由司俎官引著,由雜役抬到神桿前的灶台上。這個儀式在進關前的瀋陽皇宮中更加重視,一般八旗兵丁也非常重視。

歷史記錄

傳說皇宮中煮豬的湯最早是盛京(瀋陽)帶過來的,表示關內關外一脈相承。祭祀後的無鹽白肉分賜給大家,切成薄片後再蘸佐料吃,這是保持狩獵民族的古規,叫作有福同享。八旗兵丁平日一般是以佐領(牛錄)為單位開展活動,在吃肉節滿族一般人家這一天也要舉行家族團聚活動,到族長(穆昆達)家團聚。先祭天,再祭祖先,然後論輩份領取賞賜的白肉,飲酒祝賀,慶賀新春的到來。這一天又稱太陽生日,各家把過節已破舊的掛箋、對聯等拿下來,面向太陽燒掉,以邊燒一邊說:“燒什麼得什麼。”雖然叫“太陽錢糧”,不是的滿族人認為老爺兒(太陽)會把自己送給太陽的“錢糧”加倍還給自己的。吃不完的肉,可以各自拿回家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