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麼呢:舌尖上的思考》是2014年灕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一節生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吃什麼呢:舌尖上的思考
- 外文名:To Eat or not to Eat: A Spoon of Thoughts
- 作者:一節生薑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頁數:238頁
- 開本:32
- 品牌:灕江出版社
- 類型:文學
- 出版日期:201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40771669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一位美籍華裔藥理學家;兩個蘿莉女兒的父親;為報慈母三春暉,寫下這本“醒腦記”!
這本書要告訴你的,不是說有那么一個方子,可以把吃出來的病,再吃回去。作者旅美20年,一直從事關於癌症攻克的前沿研究,研究得越多,在知道疾病的難纏之餘,也就越感嘆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偉大。他總結出一句話,就是千萬不要相信有什麼神醫,可以用一副包治百病的藥,救芸芸眾生於疾病。生病,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出了毛病。很多時候,你可能以為遇上了神醫給的妙方,其實只是你體內的系統因為某種原因又恢復正常了。所以,你與其夢求神醫,不如想想吃的東西有沒有傷害你體內的這個神奇的系統。這無關中醫與西醫之爭,卻關乎科學與迷信的勢不兩立!這本書講故事,說方法,關涉科學生活習慣和免疫系統平衡。都是千字左右短文,力求達到與讀者最為近便的交流和溝通。
作者簡介
一節生薑,本名張洪濤。旅美20年。任職於常春藤賓夕法尼亞大學,病理及實驗醫學系研究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癌症和細胞免疫炎症的分子機理及藥物研發。發表科技論文60餘篇,職務專利10餘項。 雖然研究的是未來應對疾病的可能藥物和治療手段,但卻生活在各種疾病肆虐的今天。雖然生活在有FDA把關的美國,卻有無數親朋好友生活在高速發展、處於轉型之中的中國。因為割不斷的血脈與文化,所以心智常穿越於不同的時空,進行換位思考。每次穿越之旅,帶回這些沉澱出來的文字,希望與你分享。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用最前沿的生命科學看最古老的飲食文化。深入淺出,對每一個關心健康的人而言,這是一本必讀書。
——宏明 美國西雅圖臨床醫學及藥理學博士,神經科學專家
一本值得推薦的科學小品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通過100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從科學家的獨特視角,令人盡享微觀世界中與“吃”有關的知識盛宴。
——李斌 博士,研究員,《生存手冊》譯者
重要的是,這是一本做減法的書,不給你的胃增加負擔。從中既可了解科學家的觀點,又可分享海外的看法。
——麻彤輝,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
“高大上”的科學家們通常無暇或者不屑於創作“小兒科”的科普讀物,即使寫了,還往往因追求嚴謹而流於刻板。本書作者恰好是一朵奇葩,他既有專業素養,又足夠有趣。這是一本難得的、充滿知識的書,讀起來很輕鬆,還時不時讓人樂出聲來。
——魏文勝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宏明 美國西雅圖臨床醫學及藥理學博士,神經科學專家
一本值得推薦的科學小品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通過100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從科學家的獨特視角,令人盡享微觀世界中與“吃”有關的知識盛宴。
——李斌 博士,研究員,《生存手冊》譯者
重要的是,這是一本做減法的書,不給你的胃增加負擔。從中既可了解科學家的觀點,又可分享海外的看法。
——麻彤輝,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
“高大上”的科學家們通常無暇或者不屑於創作“小兒科”的科普讀物,即使寫了,還往往因追求嚴謹而流於刻板。本書作者恰好是一朵奇葩,他既有專業素養,又足夠有趣。這是一本難得的、充滿知識的書,讀起來很輕鬆,還時不時讓人樂出聲來。
——魏文勝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名人推薦
用最前沿的生命科學看最古老的飲食文化。深入淺出,對每一個關心健康的人而言,這是一本必讀書。
——宏明 美國西雅圖臨床醫學及藥理學博士,神經科學專家
一本值得推薦的科學小品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通過100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從科學家的獨特視角,令人盡享微觀世界中與“吃”有關的知識盛宴。
——李斌 博士,研究員,《生存手冊》譯者
重要的是,這是一本做減法的書,不給你的胃增加負擔。從中既可了解科學家的觀點,又可分享海外的看法。
——麻彤輝,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
“高大上”的科學家們通常無暇或者不屑於創作“小兒科”的科普讀物,即使寫了,還往往因追求嚴謹而流於刻板。本書作者恰好是一朵奇葩,他既有專業素養,又足夠有趣。這是一本難得的、充滿知識的書,讀起來很輕鬆,還時不時讓人樂出聲來。
——魏文勝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宏明 美國西雅圖臨床醫學及藥理學博士,神經科學專家
一本值得推薦的科學小品文。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通過100個通俗易懂的故事,從科學家的獨特視角,令人盡享微觀世界中與“吃”有關的知識盛宴。
——李斌 博士,研究員,《生存手冊》譯者
重要的是,這是一本做減法的書,不給你的胃增加負擔。從中既可了解科學家的觀點,又可分享海外的看法。
——麻彤輝,大連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
“高大上”的科學家們通常無暇或者不屑於創作“小兒科”的科普讀物,即使寫了,還往往因追求嚴謹而流於刻板。本書作者恰好是一朵奇葩,他既有專業素養,又足夠有趣。這是一本難得的、充滿知識的書,讀起來很輕鬆,還時不時讓人樂出聲來。
——魏文勝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
圖書目錄
(開胃菜)
01
003/一節生薑
02
005/陰陽失調
03
007/對待癌症和感冒,也需要夏天般火熱
(食材)
04
011/防寒薑湯
05
013/薏米與抗癌
06
015/芹菜
07
017/大蒜文化
08
019/西非“荔枝”
09
021/吃到爽
10
023/可以吃的衣服
11
026/拜登為什麼不吃炒肝?
12
029/黑芝麻
13
031/不是用來吃的茄子
14
033/韭菜
15
035/八角茴香
16
037/胡蘿蔔素
17
039/花生皮的誤會
(水果/堅果)
18
043/西瓜
19
045/飲水機傷人事件
20
047/杏本佳仁
21
049/山楂樹之戀:一個關於吃的故事
22
051/櫻桃好吃
23
053/香蕉
24
055/不開心的開心果
25
058/鴨梨很大:一個穿越的和尚的故事
26
060/華山白松子
(飲品)
27
065/綠茶文化
28
067/咖啡文化
29
069/給力的咖啡
30
071/不飲之茶
31
073/你吃橘子我吃皮
32
075/母乳
33
077/午夜的哭泣——不是因為沒奶
34
079/酒壯色膽
35
081/駱駝與咖啡
36
082/白乾十年
37
084/爭風“吃醋”
38
086/武松打虎
39
088/愛情與咖啡
40
090/清心寡欲的茶
41
092/紅茶黑茶
42
094/提神的咖啡
43
096/咖啡的喝法
(膳食補充)
44
101/維誰的生素
45
104/太陽
46
106/難得糊塗
47
108/看不見的痛苦
48
110/舌尖上的星座
49
112/愛如救藥
50
114/致青春
(非主食)
51
119/中美聯手的發現
52
122/遍插茱萸少一人
53
124/要了命的錯誤
54
128/望穿秋水
55
130/變成負擔的營養
56
132/金花
57
134/白天不懂夜的黑
58
137/以毒攻毒
59
138/那些跟膽有關的事
60
140/真真假假
61
142/分離的痛與苦
62
144/人氣
63
146/南京芝麻糊烏龍事件
64
149/鱉與土鱉的區別
65
151/遇馬而卒
66
153/遺忘
67
155/受傷的心肝
68
157/多多不益善
69
159/吃癩蛤蟆的天鵝
70
161/非溝里摸得
(污染)
71
165/吃官司
72
168/搞不清的重量
73
170/月餅圓圓
74
172/秀色可餐
75
174/人間胸器
76
177/臭魚爛蝦
77
179/我們到底在喝什麼
78
183/滴血燕窩
79
185/不需要的發明
01
003/一節生薑
02
005/陰陽失調
03
007/對待癌症和感冒,也需要夏天般火熱
(食材)
04
011/防寒薑湯
05
013/薏米與抗癌
06
015/芹菜
07
017/大蒜文化
08
019/西非“荔枝”
09
021/吃到爽
10
023/可以吃的衣服
11
026/拜登為什麼不吃炒肝?
12
029/黑芝麻
13
031/不是用來吃的茄子
14
033/韭菜
15
035/八角茴香
16
037/胡蘿蔔素
17
039/花生皮的誤會
(水果/堅果)
18
043/西瓜
19
045/飲水機傷人事件
20
047/杏本佳仁
21
049/山楂樹之戀:一個關於吃的故事
22
051/櫻桃好吃
23
053/香蕉
24
055/不開心的開心果
25
058/鴨梨很大:一個穿越的和尚的故事
26
060/華山白松子
(飲品)
27
065/綠茶文化
28
067/咖啡文化
29
069/給力的咖啡
30
071/不飲之茶
31
073/你吃橘子我吃皮
32
075/母乳
33
077/午夜的哭泣——不是因為沒奶
34
079/酒壯色膽
35
081/駱駝與咖啡
36
082/白乾十年
37
084/爭風“吃醋”
38
086/武松打虎
39
088/愛情與咖啡
40
090/清心寡欲的茶
41
092/紅茶黑茶
42
094/提神的咖啡
43
096/咖啡的喝法
(膳食補充)
44
101/維誰的生素
45
104/太陽
46
106/難得糊塗
47
108/看不見的痛苦
48
110/舌尖上的星座
49
112/愛如救藥
50
114/致青春
(非主食)
51
119/中美聯手的發現
52
122/遍插茱萸少一人
53
124/要了命的錯誤
54
128/望穿秋水
55
130/變成負擔的營養
56
132/金花
57
134/白天不懂夜的黑
58
137/以毒攻毒
59
138/那些跟膽有關的事
60
140/真真假假
61
142/分離的痛與苦
62
144/人氣
63
146/南京芝麻糊烏龍事件
64
149/鱉與土鱉的區別
65
151/遇馬而卒
66
153/遺忘
67
155/受傷的心肝
68
157/多多不益善
69
159/吃癩蛤蟆的天鵝
70
161/非溝里摸得
(污染)
71
165/吃官司
72
168/搞不清的重量
73
170/月餅圓圓
74
172/秀色可餐
75
174/人間胸器
76
177/臭魚爛蝦
77
179/我們到底在喝什麼
78
183/滴血燕窩
79
185/不需要的發明
序言
自從1994年來到美國,彈指一揮間,已經過去了20年。從博士、博士後、到助理研究教授一路走來,一直在不停地對癌症、免疫反應以及其他疾病的機理進行研究。研究得越多,在知道疾病的難纏之餘,也越感嘆人體自身免疫系統的偉大。
有人說過這么一個定律:不管做什麼事,只要你專心致志地花了一萬小時,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專家。這20年的研究時間,已經有好幾個一萬小時。
只是這做研究不是在跑步機上的原地踏步,隨著研究領域的突破,研究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只是這對疾病認知、研發藥物的速度,絕對趕不上生病的速度。驀然之間,父母已老,下一代也降生,這是兩個最容易生病的人群;即便是同齡的親朋好友,在各種壓力之下,也正在步入中年危機——人體的免疫系統開始走下坡路。
所以一直想寫一本書,希望能夠分享對一些問題的感悟。這些問題,都是跟吃有關的,不是關於美食佳肴,而是吃對健康的影響。思考的角度,既是作為消費者,也是基於這20年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理解。要在這舌尖上思考吃,抹不開的兩個問題就是“如何多吃有益的東西”、“如何少吃有害的東西”。
可是各種媒體上關於各種“有益”的食物、保健品、神藥的資訊已經泛濫了,這雖然從側面反映出現代人對健康的關心,但這些資訊里有很多錯誤的東西。有的不實廣告,重複乾遍之後,似乎都成了科普知識。我無意於更多地增加這種泛濫,只是覺得有一些有趣的知識,不趕快分享,就會被那些垃圾信息淹沒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每年的研究經費是300億美元。各國政府也投入很多在研究上。沒有任何一個系統,能夠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在有用的研究上,但是,如果這其中的成果被埋沒,那才真是浪費,因為這些經費都取之於民。如果你對這個社會有貢獻,哪怕只是花錢消費了社會的商品,從某種意義上說,你也出錢資助了那些研究。我希望這本書,可以給讀者呈現一些有趣的,與生活比較相關的研究結果。
雖然食物里有很多有用的天然化合物分子,但我必須明白指出,這些分子絕對不能作為真正藥物的替代品,比如《櫻桃好吃》一文中提到的櫻桃里的花青素。“食療”能不能作為一種療法都有很大的問題,更不能作為拒絕正規治療的藉口。如果有人給你兜售“食療”治“未”病,他可能關心你的錢袋子更甚於你的健康。希望這本書能給你帶來一些思考,增加一些判斷力,可以在準備自己的菜籃子和餐桌的時候,不是增加消費,而是能相對增加一些對自己更有用的東西,那也是極好的。
少吃有害的東西,其實才是王道。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我們有太多選擇。其中很多重要的選項,是歷史傳承下來的東西,比如很多進補的中藥。但是這很多東西的益處,其實不清不楚,相反,其中有的成分卻有確鑿科學證據,證明有害。比如導致腎病的馬兜鈴酸,存在於很多中藥里(見《遇馬而卒》一文)。如果我們還繼續吃這些東西,是否說明我們該放腦細胞的地方其實都存了水?這無關中醫與西醫之爭,卻關乎科學與迷信的勢不兩立!
在我的眼裡,其實沒有中藥和西藥,只有藥和毒藥:能治病的就是藥,弊大於利的就是毒藥。能不能治病,神醫說了不算,在美國要有FDA的批准。而是否能利大於弊,正是FDA考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20年的時間,不但讓我可以從專業的角度換位思考,也讓我可以站在廬山之外,對中國的一些跟吃有關的傳統或習慣反思。20年的時間很久,久得已經讓我丟掉了中國籍,但是卻不能割斷中國的文化,也不能隔斷與生活在高速發展之中的中國的無數親朋好友的聯繫。中美兩國,這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我分別在這兩處生活的時間基本相當。在這兩種文化之間不需要簽證的遊刃,最大的好處是能看到這兩種文化和制度的優缺點。
美國確實沒有中醫,但是也有傳統醫學,而且西醫其實走過黑暗時期。遠的不說幾百年前的放血療法,就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時候,美國一個製藥公司把磺胺藥物換了個溶劑,卻沒有測試新劑型的毒性,直接用到人身上,結果一下子死了一百多人,美國國會才不得不批准建立FDA來監管藥物、食品、化妝品。所以有沒有傳統醫學的包袱、有沒有錯誤和事故,其實那都不是事,關鍵是能不能坦誠地承認錯誤,能不能避免再三犯錯。
所以,如果要定一個調,我希望這是一本“減法”的書。我同意現在的很多健康問題是吃出來的,包括過剩的營養、有毒性的藥材、重金屬的污染、抗生素的濫用等等。但是,我不同意這些吃出來的問題可以“吃”回去。恰恰相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認識到這些問題,減少消費。
我雖本著研究的精神寫這本書,但是絕對不想把它寫成科學論文。本書採用短文的形式,每篇千字左右。在這時間零碎化的時代、微博流行的快節奏里,乾字,已經很奢侈了,但是不見得能把一些問題真正講透。幸好,本書的目的只是想讓你舌尖上的味覺細胞活動的時候,腦細胞也別閒著,所以這些短文,正好可以做思考的開胃菜。
我希望用輕鬆的語言,能夠讓你也換位思考一下生活中面對的問題。既然出自生活,自然會有生活的色彩。因為生活在美國,可能有一些生活方式,正如一些本書不得不用的科學辭彙一樣,讓讀者一時難以理解。但是,如果你有好奇之心,一定可以包容這些不同。
在美國待久了,雖然沒有認同自己是美國人,卻落下一毛病,就是調侃無底線。需要說明的是,本書里對任何問題的調侃,即便那些問題只發生在中國,自己心裡也沒有絲毫的幸災樂禍或是慶幸,因為自己雖不常住國內,但是還有親朋好友在國內,況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問題都是沒有國界的。這些問題,很多都還沒嚴重到引起巨大的災難,但如果現在不開始注意,其影響力將無人能倖免。
但是,如果你覺得讀了這本書讓你血壓有升高的趨勢,那絕對不是這本書的本意,只能說這本書不是你的菜。我希望這書能使你冷靜地思考,積極對待吃的東西。
吃,是一輩子的思考。
有人說過這么一個定律:不管做什麼事,只要你專心致志地花了一萬小時,你就可以成為一個專家。這20年的研究時間,已經有好幾個一萬小時。
只是這做研究不是在跑步機上的原地踏步,隨著研究領域的突破,研究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只是這對疾病認知、研發藥物的速度,絕對趕不上生病的速度。驀然之間,父母已老,下一代也降生,這是兩個最容易生病的人群;即便是同齡的親朋好友,在各種壓力之下,也正在步入中年危機——人體的免疫系統開始走下坡路。
所以一直想寫一本書,希望能夠分享對一些問題的感悟。這些問題,都是跟吃有關的,不是關於美食佳肴,而是吃對健康的影響。思考的角度,既是作為消費者,也是基於這20年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和理解。要在這舌尖上思考吃,抹不開的兩個問題就是“如何多吃有益的東西”、“如何少吃有害的東西”。
可是各種媒體上關於各種“有益”的食物、保健品、神藥的資訊已經泛濫了,這雖然從側面反映出現代人對健康的關心,但這些資訊里有很多錯誤的東西。有的不實廣告,重複乾遍之後,似乎都成了科普知識。我無意於更多地增加這種泛濫,只是覺得有一些有趣的知識,不趕快分享,就會被那些垃圾信息淹沒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每年的研究經費是300億美元。各國政府也投入很多在研究上。沒有任何一個系統,能夠保證每一分錢都用在有用的研究上,但是,如果這其中的成果被埋沒,那才真是浪費,因為這些經費都取之於民。如果你對這個社會有貢獻,哪怕只是花錢消費了社會的商品,從某種意義上說,你也出錢資助了那些研究。我希望這本書,可以給讀者呈現一些有趣的,與生活比較相關的研究結果。
雖然食物里有很多有用的天然化合物分子,但我必須明白指出,這些分子絕對不能作為真正藥物的替代品,比如《櫻桃好吃》一文中提到的櫻桃里的花青素。“食療”能不能作為一種療法都有很大的問題,更不能作為拒絕正規治療的藉口。如果有人給你兜售“食療”治“未”病,他可能關心你的錢袋子更甚於你的健康。希望這本書能給你帶來一些思考,增加一些判斷力,可以在準備自己的菜籃子和餐桌的時候,不是增加消費,而是能相對增加一些對自己更有用的東西,那也是極好的。
少吃有害的東西,其實才是王道。在物質豐富的今天,我們有太多選擇。其中很多重要的選項,是歷史傳承下來的東西,比如很多進補的中藥。但是這很多東西的益處,其實不清不楚,相反,其中有的成分卻有確鑿科學證據,證明有害。比如導致腎病的馬兜鈴酸,存在於很多中藥里(見《遇馬而卒》一文)。如果我們還繼續吃這些東西,是否說明我們該放腦細胞的地方其實都存了水?這無關中醫與西醫之爭,卻關乎科學與迷信的勢不兩立!
在我的眼裡,其實沒有中藥和西藥,只有藥和毒藥:能治病的就是藥,弊大於利的就是毒藥。能不能治病,神醫說了不算,在美國要有FDA的批准。而是否能利大於弊,正是FDA考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這20年的時間,不但讓我可以從專業的角度換位思考,也讓我可以站在廬山之外,對中國的一些跟吃有關的傳統或習慣反思。20年的時間很久,久得已經讓我丟掉了中國籍,但是卻不能割斷中國的文化,也不能隔斷與生活在高速發展之中的中國的無數親朋好友的聯繫。中美兩國,這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我分別在這兩處生活的時間基本相當。在這兩種文化之間不需要簽證的遊刃,最大的好處是能看到這兩種文化和制度的優缺點。
美國確實沒有中醫,但是也有傳統醫學,而且西醫其實走過黑暗時期。遠的不說幾百年前的放血療法,就在上個世紀30年代的時候,美國一個製藥公司把磺胺藥物換了個溶劑,卻沒有測試新劑型的毒性,直接用到人身上,結果一下子死了一百多人,美國國會才不得不批准建立FDA來監管藥物、食品、化妝品。所以有沒有傳統醫學的包袱、有沒有錯誤和事故,其實那都不是事,關鍵是能不能坦誠地承認錯誤,能不能避免再三犯錯。
所以,如果要定一個調,我希望這是一本“減法”的書。我同意現在的很多健康問題是吃出來的,包括過剩的營養、有毒性的藥材、重金屬的污染、抗生素的濫用等等。但是,我不同意這些吃出來的問題可以“吃”回去。恰恰相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認識到這些問題,減少消費。
我雖本著研究的精神寫這本書,但是絕對不想把它寫成科學論文。本書採用短文的形式,每篇千字左右。在這時間零碎化的時代、微博流行的快節奏里,乾字,已經很奢侈了,但是不見得能把一些問題真正講透。幸好,本書的目的只是想讓你舌尖上的味覺細胞活動的時候,腦細胞也別閒著,所以這些短文,正好可以做思考的開胃菜。
我希望用輕鬆的語言,能夠讓你也換位思考一下生活中面對的問題。既然出自生活,自然會有生活的色彩。因為生活在美國,可能有一些生活方式,正如一些本書不得不用的科學辭彙一樣,讓讀者一時難以理解。但是,如果你有好奇之心,一定可以包容這些不同。
在美國待久了,雖然沒有認同自己是美國人,卻落下一毛病,就是調侃無底線。需要說明的是,本書里對任何問題的調侃,即便那些問題只發生在中國,自己心裡也沒有絲毫的幸災樂禍或是慶幸,因為自己雖不常住國內,但是還有親朋好友在國內,況且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問題都是沒有國界的。這些問題,很多都還沒嚴重到引起巨大的災難,但如果現在不開始注意,其影響力將無人能倖免。
但是,如果你覺得讀了這本書讓你血壓有升高的趨勢,那絕對不是這本書的本意,只能說這本書不是你的菜。我希望這書能使你冷靜地思考,積極對待吃的東西。
吃,是一輩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