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與史記》是現代畫家胡明軍創作的一幅中國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馬遷與史記
  • 畫作類型:中國畫
  • 作者:胡明軍
  • 創作年代:當代
創作背景,藝術鑑賞,

創作背景

司馬遷作為西漢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其巨著《史記》曠古絕倫,令作者感觸至深,因此作者選擇以司馬遷為主題,創作了中國畫《司馬遷與史記》 。這幅畫凝聚了司馬遷忍辱著書的精神和傳奇的人生經歷,選此題創作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在創作初始,作者深入學習、研究了相關歷史資料。《史記》是司馬遷在逆境中所著,在這部長達52萬字的巨著中,司馬遷沒有給自己留下隻言片語,憑藉公正客觀的史料,書寫下了這部“正史的典範” 。
作者在構思《司馬遷與史記》的過程中,是先從草圖入手的。作者畫了7張不同動態的單獨人物草圖以及5張不同視角、不同表情的司馬遷頭像,另有局部寫生。至於完整畫面的草圖一共畫過3張,均進行過結構調整和修改。第一張是線描稿。畫面中的主體人物頭向右上略仰,站在書桌後,身後右側豎著《史記》 ,左手抓著桌上半展開的竹簡,右手持含墨的毛筆,背景呈現的是《史記》中的經典內容。此後,作者又在此基礎上修改了第二張彩墨稿。因有了色彩輔助,畫面也比第一稿更具體。作者調整了畫中司馬遷頭部位置,並用隸書的“史記”字樣替換了原本豎著的書本,在原來基礎上進行了精煉。第三稿草圖是用鉛筆畫的,在此前的基礎上,人物位置從桌後移到了桌前,增強了挺拔感。同時,作者還根據人體結構和動態勾勒衣紋,這樣就完成了創作《司馬遷與史記》的前期準備。

藝術鑑賞

這幅作品採用了豎構圖。畫面里,作者把司馬遷與文字“史記”並置一起,安排在紙張的三分之二處。以主題人物司馬遷以丁字步自然挺拔地站在“風雲變幻”的歷史背景中來表現他頂天立地的精神氣質和《史記》的偉大。
在畫面布局方面,作者採用了焦點透視,同時使用中西結合、寫實兼寫意的手法進行表現。並通過外化的人物形象和藝術化的肢體語言,來著力追尋司馬遷深沉的內心活動。以此讓人們能夠產生心理上的共鳴。作者在處理人物面部時比較嚴格,因為這關係著作品能否“站得住” 。眼睛是人物畫能否傳神的關鍵,正如顧愷之所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因此畫中的司馬遷目光激憤、雙眉緊蹙、嘴角緊繃,內心壓抑著排山倒海的力量,一副不完成《史記》誓不罷休的模樣,他手心中緊握的竹簡和手背上鼓起的青筋則展示了人物的遠大抱負和堅強自信的骨氣。
在用色方面,作者給這幅作品以黃色定基調,根據畫面的節奏需要將各種黃色綜合運用,以由上到下的濃淡變化來表現《史記》 3000年來的歷史輝煌。因此作品中的歷史人物和事件均用黃色系描繪,而司馬遷血淚鑄就的《史記》則採用硃砂紅的隸書體勾勒,以此形成對比,體現法度森嚴、骨力通達、重心穩固、中正典雅的精神。 《司馬遷與史記》的創作歷時了兩個多月。
創作《司馬遷與史記》不單是描繪歷史,而是一項責任和歷史使命,在這個過程中,作者也有一些感悟。其中很重要的是創作此類題材是再學習、再認識博大精深的中國歷史文化的過程,而只有認真學習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背景,才能深刻理解歷史精神,才能以當代的思想去觀照歷史,進而為準確歌頌人物形象奠定基礎。在這個過程中,尊重歷史、堅定文化自信也就自覺地落實到思想和創作中去了。比如,很多畫家都畫過司馬遷。上世紀80年代以來,作者畫過三次司馬遷,都是在主觀意識引導下完成的。作者也感到創作此類題材立意一定要高,要跳出舊有的思維模式。要畫自己之前沒想過的、沒畫過的新畫。這就要繼承傳統卻不拘泥於傳統,還要立足於當代。
此外,創作重大題材是機遇和挑戰並存的艱巨任務,因此對畫家的創作能力和構思能力、繪畫功底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加上重大歷史題材通常適合以較強的視覺衝擊力來呈現,畫家的綜合素質便得到了考驗。這樣誕生的畫作才能讓人們在欣賞作品中對英雄心生崇敬,進而加深對社會的認識,感受時代的價值取向,也讓歷史有價值的東西得到珍惜和尊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