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分署街

司空分署街位於通州區西北部。東起北大街,西至西塔胡同。因街中部分側明代設定司空分署衙門,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空分署街
  • 說明:通州向京門,乃水陸要會
  • 年代:明萬曆三十八年
  • 補充:分側明代設定司空分署衙門
簡介,明朝時期,民國時期,

簡介

通州向京門,乃水陸要會,上拱衛京師下可水控江南,陸扼遼東,故通州城戰略地位甚高,堅固城池尤為重要。又潞河(今北運河)於州城之東收納白、榆、閘諸河之水,每至夏秋之交雨量集降之時,洪水泛濫,常常衝決堤岸,即使兩岸田莊淹澇,又礙朝廷漕運,必須堵口復堤。兼之通惠河上五閘二壩需要隨時修繕。因此修葺城池、堤岸、閘壩等國家大型工程頗多,故而於明代在通州舊城西偏北部、州衙之前建置工部分署,即工部派出機構,以郎中任之,掌管通州重大工程因西周管理工程部門司空,此遂名司空分署。久之,署前居民漸眾而形成東西向一條街道,以署名街稱司空分署街。

明朝時期

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工部郎中陸基恕主持在此街東口跨街建築一座奎星樓,計三層,底層為拱券通道,頂層設奉文昌像,即天權玄明文曲星君,亦有稱文昌帝君者,是掌人間祿籍之神,因文人墨客去文廟祭孔必經北大街,或穿此樓通道而西再北行入廟,故而建奎星樓,鼓勵士子力學上進。因此此街又俗稱奎星樓胡同。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是樓起火,上二層盡毀而未復建,只存甕洞,此後俗稱漸泯滅,乃獨稱司空分署稱街。

民國時期

清朝滅亡後,司空分署不再設立,改建縣立國小校,即今司空分署街國小。現該署只只有“司空分署”石額一方,乃明代奸機嚴嵩所書;另有“民國二十一年(1932)二月”所鑄“通縣縣立完全國小校”校鐘一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