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許昌市許昌縣蘇橋鎮司堂村,位於許昌縣西北部,東西和本鎮陳堂村、吳村謝村相鄰,南與桂村鄉交界,北靠石樑河。全村轄三個自然村十個村民組,738戶農戶,農業人口2850人,土地計稅面積3885畝,現有共產黨員七十人,村兩委幹部8人,村民組長4人,是蘇橋鎮土地第一,人口第二大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堂村
- 地理位置:許昌縣西北部
- 農戶:738戶
- 農業人口:2850人
歷史傳統,地理環境,人文背景,經濟發展,綜述,規劃,教育,調整,
歷史傳統
司堂村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傳統。早在土地革命時期的一九二八年,在黨的領導下暴發了震撼中原的農民武裝暴動,有十多位革命前輩壯烈犧牲,在抗日戰爭時期,有黨的地下組織臨時支部,當時的地下黨員為掩護縣委領導被敵人逮捕,慘遭殺害;在解放戰爭時期,有為革命現身的地下工作者;全國解放戰爭後,司堂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又做出了積極貢獻。《人歡馬叫》就是以司堂村省勞動模範、省四屆、五屆人大代表司乾坤為背景編寫的。幾十年的歷史,塑造了司堂人的形象,他們有理想、有志向,他們為有光榮的歷史傳統而自豪。
地理環境
歷史造就了司堂村,但由於諸多的原因,歷史始終沒有改變司堂村。司堂村三個自然村,居住分散,地形複雜,雖經幾屆支部多次規劃,但村莊依舊,面貌未改。司堂村就是這么回事,事實也確實這么回事。全村有八大荒溝十大坑,外加一條村中河,連一條像模像樣的路都沒有,村不通,組不連,下地溜溝底,串街走河沿,遇到陰雨天,遍地是泥丸。複雜的地理環境和條件,給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
人文背景
歷史造就了司堂人,但歷史也改變了司堂人。近十年來,針對司堂改變面貌這一問題,村兩委本著識大體、顧大局的原則,深入調查,認真研究,下大決心,花大力氣,進行了細緻的合理規劃,力圖實現村村有路,組組相通。原則上堅持有利於農業生產,便利農民生活,改變農村面貌。幾年來,我們依靠集體力量和外援資金,修南北大路兩條,東西大陸一條,街道三條,全長4600米。但切合本村實際狀況,對於這個人多地廣,地形複雜的行政大村,是微不足道的,距離解決行路難問題相差甚遠。
經濟發展
綜述
歷史的原因和落後的條件,制約了司堂村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農民收入還僅僅靠糧食種植和一部分瓜果蔬菜,經濟結構矛盾較為突出,科技含量低,多餘時間閒散勞動力則依靠外出打工,人均純收入低於本地平均水平。民眾文化生活貧乏,教育環境還相當落後。特別是稅改以後,村級收入主要來源農業稅地方附加,這筆款項對於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的村級機構,有形無形的費用開支常常使幹部處於被動和尷尬。
為貫徹和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精神,面對本村當前狀況,村兩委經過認真討論,並深入民眾摸實情,改變農村面貌落後,農民經濟貧窮,已成為我村第一要務。村兩委決心借這次駐村工作隊為我們提供的難得機會,在工作隊的指導幫助下,為民眾辦實事,解疑難。我們總的工作思路是:著眼大局抓規劃,著眼長遠抓教育,著眼根本抓調整。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規劃
擬定在全村範圍內修路二千七百米,橋三座,既考慮農業生產,又照顧農民生活,從總體框架上,縱橫交叉,聯通三個村十個組。按照規劃預算,需要資金25萬元。
教育
為改善教學條件,最佳化教學環境,對學校校舍、器具、器材進行維修和添置,擬定新增課桌椅50套,辦公桌14張,安裝雨搭24個,並粉刷教室牆壁和搭辦公室頂棚,門窗更新,另購電化教具增補圖書,預算需資金3萬元。
調整
抓農業結構調整。擬定以村集體土地70畝為基地,引進技術資金,培育種植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高的名優品種,示範引路,以點代面,推廣發展,全面實現農業增值增效。以農戶家庭為主發展庭院經濟,扶持養殖專業戶,每年發展一批,帶動一批,逐年增加,形成規模。
村兩委有決心有信心,在“三個代表”工作隊的幫助指導下努力實踐,把理想變為現實。因為這是恩惠百家,福澤百姓的大事業。有志者事竟成。村兩委堅信,在黨的領導下,有工作隊的大力支持,司堂村2800多村民,一定會發揚光榮的傳統和作風,在農村廣闊的天地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