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各脫主義是以鄧斯,司各脫思想為基本內容的經院哲學體系。與托馬斯主義同為經院哲學的兩個主要派別。是方濟各會內繼阿累斯的亞歷山大和波那文圖拉等學派之後占主導地位的思想。13世紀末14世紀初形成後,隨著方濟各修會的發展影響不斷擴大。15世紀末16世紀初西歐各國逐步建立起專門研究和宣傳司各脫主義的學院,1633年方濟各修會在西班牙多倫多會議上正式認可這些學院,使司各脫主義的發展進入全盛時期,成為種重要的思想運動。
1639年12卷本的鄧斯,司各脫全集編輯出版,推動了對司各脫的全面研究。鄧斯,司各脫的《倫巴德〈箴言四書〉辯釋》與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成為許多大學和高級研究中心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17世紀時,司各脫主義在義大利、法國、英格蘭、波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主要大學以及俄國的基輔大學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在方濟各修會之外,特別是在奧古斯丁主義者和耶穌會中也有許多追隨者。對基督教思想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8世紀後逐步衰落。司各脫主義在倫理思想上主張哲學與神學分離,認為神學的研究對象是上帝,是信仰問題。上帝創造萬物,拯救世人,上帝是最高的意志。提倡個人意志自由,認為人要按照自己的意志並通過自己的活動追求最高幸福即領受上帝的恩寵。永恆的幸福和最完備的倫理就在於用自己的意志來愛上帝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