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前回瀾橋

司前回瀾橋

位於司前鎮三插溪、竹圩溪、里光溪和左溪等四水交匯處。道光 二十三年(1843),邑紳陶化龍慨然醵金,促使池村百念渡(舊名君子潭)築橋濟渡,不久逝世。鹹豐元年(1851),其子陶琳繼其遺志,在上游三里許建雙阮橋,歷時六月,費銀九百兩,稱襲慶橋(陶琳《襲慶橋記》)。竣工後數月,橋記於水。同治一十年(1872)春,陶琳子鶴年“冒雪親赴縉雲、金華相度成式,歸即循溪掃沙礫於舊橋下,深十餘丈,得純石底,可因為址遂移建焉。”光緒二年(1876)落成,費錢14500貫。該橋為三墩四孔石拱橋,全長85米,寬6米,高水 面高13米,每初淨跨12.5米,砌石雕刻精緻,兩側石欄桿,柱頭均飾刻獅子。荷花、蟠桃等。由於該橋系陶化龍祖孫三代獨資興築,其熱心公益,奮力和自然鬥爭之精神感人至深,時為當地近世盛事,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1966年修 建泰景公路時被利用為公路橋樑。 1988年列為泰順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司前回瀾橋
  • 建立時間:1843
  • 說明:泰順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 文獻:《襲慶橋記》
位於司前鎮三插溪、竹圩溪、里光溪和左溪等四水交匯處。道光 二十三年(1843),邑紳陶化龍慨然醵金,促使池村百念渡(舊名君子潭)築橋濟渡,不久逝世。鹹豐元年(1851),其子陶琳繼其遺志,在上游三里許建雙阮橋,歷時六月,費銀九百兩,稱襲慶橋(陶琳《襲慶橋記》)。竣工後數月,橋記於水。同治一十年(1872)春,陶琳子鶴年“冒雪親赴縉雲、金華相度成式,歸即循溪掃沙礫於舊橋下,深十餘丈,得純石底,可因為址遂移建焉。”光緒二年(1876)落成,費錢14500貫。該橋為三墩四孔石拱橋,全長85米,寬6米,高水 面高13米,每初淨跨12.5米,砌石雕刻精緻,兩側石欄桿,柱頭均飾刻獅子。荷花、蟠桃等。由於該橋系陶化龍祖孫三代獨資興築,其熱心公益,奮力和自然鬥爭之精神感人至深,時為當地近世盛事,具有一定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1966年修 建泰景公路時被利用為公路橋樑。 1988年列為泰順縣第三批文 物保護單位。
司前回瀾橋
司前回瀾橋
司前回瀾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