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貞女傳說,常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文學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貞女傳說
- 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史貞女傳說源於溧陽市南渡鎮,至今流傳千百年。
世代相傳,史貞女是今溧陽南渡鎮上吳村人,父親史科生,早亡。為奉養母親,她三十歲也不出嫁,隨娘舅朱榮昌操習紡紗織布以圖生計。娘舅家在中江岸邊(今舊縣南原中橋邊),外公朱世翕以捕魚為業。有一天,史貞女在中江河邊漿紗,一位自稱“偉丈夫”的趕路人向她乞食,她就把漿紗的半桶麵糊給他吃了。偉丈夫臨走時再三叮囑她不要講出他的行蹤。為使偉丈夫放心,也為保全男女授受不親的名節,史貞女當即抱起河邊的一塊石頭,縱身跳入中江水中。不知過了多少天,她的遺體飄浮到木杓兜,當地村民就地封土葬之。
這位偉丈夫就是伍子胥。史書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讒言,殺害太子建的師傅伍奢和伍奢長子伍尚,伍奢次子伍子胥為避殺身之禍,輾轉東奔逃亡吳國。途中染病,在瀨水遇浣紗女,告窮乞食,女施以壺漿,遂抱石自沉。此時,其地屬楚平陵邑。十六年後,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秋,伍子胥成了吳王闔閭的重臣,為實施“千里奔襲楚郢都”大計,伍子胥率領吳軍首先收復平陵城,繼而收復固城。是年冬,吳王闔閭率領吳軍攻陷楚國郢都,伍子胥鞭屍楚平王,報了仇雪了恨。次年秋九月,吳王收楚珍寶無數、人民萬戶而歸。伍子胥行至十七年前浣紗女投水處,乃長太息曰:“吾嘗飢於此,乞食於一女子,女子飼我,遂投水而亡。”將欲報以百金而不知其家,乃投金水中而去。唐代李白撰《瀨水上古貞義女碑銘並序》中稱“投金瀨沚,報德稱美。”
當地世代相傳,伍子胥途經乞食浣紗女處,將三斗三升金瓜子撒入瀨水,以報浣紗女救助之德。因此,後人名此地曰“投金瀨”,亦稱“金瀨”“金淵”。伍子胥還在浣紗女投水處建浣紗廟,到木杓兜為浣紗女墓添土,在墓後建祠。
如今,原中江橋北堍的浣紗娘娘廟遺址仍在,木杓兜史貞義女墓及祠仍在,上吳村史氏宗祠內的貞義女祠仍在。所有這些遺址遺蹟遺物傳說,都是對兩千五百多年前史貞義女故事的佐證,也是世代溧陽人對貞且義精神的傳承。2009年,溧陽市錫劇團以史貞女傳說為藝術主線,創排演出了大型古裝錫劇《金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