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集解序

史記集解序

《史記集解》是裴駰寫的一本關於注釋《史記》的書。此外,裴駰還寫了一篇《史記集解序》。

基本介紹

  • 書名:史記集解
  • 作者:裴駰
  •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1986
  • 版本:影印本
簡介,作者簡介,

簡介

原文
【索隱】駰字龍駒,河東聞喜人。宋中郎外兵曹參軍。父松之字世期,太中太夫,注《三國志》。《宋書》父子同傳。
【正義】裴駰采九經諸史並《漢書音義》及眾書之目,而解《史記》,故題《史記集解序》。序,緒也。孫炎去:謂端緒也,孔子作《易序卦》,子夏作《詩序》,序之義其來尚矣。
【考證】諸本裴駰上有宋中郎外兵曹參軍七字。游王本止署裴駰二字,今從之。錢大昕曰:索隱序稱外兵參軍,後序稱外兵郎,互有不同。考《隋書·經籍志》:《史記》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參軍駰撰,又《宋書》、《南史》本傳俱雲“南中郎參軍”。蓋龍駒為南中郎府之外兵參軍。宋齊之世,四中郎將,皆以皇子為之,得開府置官屬,外兵其一曹也。南中郎者,所仕府之名。外兵者,所署曹之名。參軍則其職也。中郎之上,當有南字。索隱後序,稱外兵郎,則誤甚矣。
班固有言曰。
【索隱】固撰《漢書》,作司馬遷傳,評其作《史記》所采之書,兼論其得失,故裴駰此序,先引之為說也。案固字孟堅,扶風人。後漢明帝時,仕至中護軍,祖穉廣川太守,父彪徐令,續太史公書也。司馬遷
【正義】字子長,左馮翊人。漢武帝時,為太史令,撰《史記》百三十篇。父談亦為太史令。據左氏、國語,
【索隱】仲尼作春秋經,魯史左丘明作傳,合三十篇,故曰《左氏傳》。《國語》亦丘明所撰,上起周穆五,下訖敬王,其諸侯之事,起魯莊公,迄春秋末,凡二十一篇。采世本、戰國策,
【索隱】劉向云:《世本》,古史官明於古事者之所記也,錄黃帝已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系謚名號,凡十五篇也。《戰國策》,高誘云:六國時縱橫之說也,一曰短長書,亦曰《國事》。劉向撰為三十三篇,名曰《戰國策》。案此是班固取其後名而書之,非遷時已名《戰國策》也。述楚漢春秋,
【索隱】漢太中大夫楚人陸賈所撰,記項氏與漢高祖初起,及說惠文間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
【索隱】武帝年號,言太史公所記,訖至武帝天漢之年也。其言秦、漢詳矣。至於采經摭傳,
【索隱】案字書,摭,拾也,音之赤反。分散數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捂。
【索隱】抵,音丁禮反。捂,音吾故反。抵者觸也,捂亦斜相牴觸之名。案今屋樑上斜柱曰柱捂,是也。直觸橫觸皆曰抵,余觸謂之捂,下觸謂之抵。抵捂,言其參差也。以言彼此二文同出一家,而自相乖舛也。亦其所涉獵者廣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上下數千載間,斯已勤矣。
【正義】言作史記,采經傳百家之事,上下二千餘年,此其甚勤於撰錄也。又其是非頗謬於聖人。
【索隱】聖人,謂周公孔子也,言周也之教,皆宗儒尚德,今太史公乃先黃老崇勢利,是謬於聖人也。
【正義】太史公《史記》,各顯六家之宗。黃老、道家之宗,六經,儒家之首。序遊俠則退處士,遠貨殖則崇勢利。處士賤貧,原憲非病,夫作史之體,務涉多時,有國之規,備陳臧否,天人地理,鹹使該通,而遷天縱之才,述作無滯,故異周孔之道。班固詆之,裴駰引序,亦通人之蔽也。而固作《漢書》,與《史記》同者五十餘卷,謹寫史記,少加異者,不弱即劣,何更非剝《史記》?乃是後士妄非前賢,又《史記》五十二萬六千五百言,敘二千四百一十年事,《漢書》八十一萬言,敘二百二十五年事。司馬遷引父致意,班固父修而蔽之,優劣可知矣。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
【正義】大道者,皆稟乎自然,不可稱道也,道在天地之前,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黃帝老子,遵崇斯道,故太史公論大道,須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則退處士而進奸雄,
【索隱】遊俠,謂輕死重義如荊軻豫讓之輩也。游,從也行也。俠,挾也持也。言能相從遊行挾持之事。又曰:同是非曰俠也。
【正義】奸雄,奸猾雄豪之人。述貨殖,
【正義】殖,生也。言貨物滋生也。則崇執利
【正義】趨利之人。而羞貧賤。此其所蔽也。
【正義】此三者是司馬遷不達理也。
【考證】馮班曰:“遊俠貨殖之傳,詞旨激揚,有為而言之,其志有可傷者。孟堅之言,未免深文,至於先黃老後六經,自是史談所論,談當文景之後,尚黃、老者隨時也,至遷則不然矣。老子與韓非同傳,仲尼為世家,自序言禮以節人云雲,止言六經,不及黃、老,父子自不同。班孟堅、楊子云,言無分別,蓋未審耳。”然自劉向、楊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才,服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索隱】俚,音里。劉德曰:俚即鄙也。崔浩雲“世有鄙俚之語,則俚亦野也俗也。不俚,謂詞不鄙朴也。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
【考證】以上《漢書·司馬遷傳》賛。駰以為固之所言,世稱其當。
【正義】駰,音因。當,音西浪反。裴駰以班固所論司馬遷《史記》是非,世人稱班固之言。雖時有紕繆,
【索隱】紕,音匹之反。紕猶錯也,亦作悂。字書云:織者兩絲同齒曰悂。繆亦與謬同。實勒成一家。
【正義】雖有小紕繆,實編勒成一家之書矣。總其大較,
【索隱】較,音角,較猶略也,則大較猶言大略也。
【正義】較,猶明也。信命世之宏才也。
【索隱】案《孟子》云:五百年之間,必有名世者。趙岐曰:名世,次聖之才,物來能名,正一世者,生於聖人之間也。此言命者名也,言賢人有名於世也,宏才、大才,謂史遷也。考較此書,文句不同,有多有少,莫辯其實。而世之惑者,定彼從此,是非相貿,真偽舛雜。
【正義】貿,音茂。舛,音昌轉反。言之迷惑淺識之人,或定彼從此本,更相貿易,真偽雜亂,不能辯其是非。故中散大夫東莞徐廣,研核眾本,為作音義。
【正義】作音義十三卷,裴駰為注,散入百三十篇。具列異同,兼述訓解,
【正義】徐作音義,具列異同之本,兼述訓解釋也。麤有所發明。而殊恨省略。
【索隱】殊,絕也。《左傳》曰:斬其木不殊。言絕恨其所撰大省略也。
【正義】省,音山景反。
【考證】王鳴盛曰:考《宋書》五十五卷徐廣本傳雲,字野民,東莞姑幕人,云云。此傳敘述頗詳,並不言廣注《史記》。《晉書》八十二卷本傳、《南史》三十三卷本傳並同,蓋偶然漏略。聊以愚管
【索隱】案東方朔雲,以管窺天,以蠡測海,皆喻小也,然此語本出莊子文,今雲愚管者是駰謙言已愚陋管見,所誠不能遠大也。增演徐氏。
【正義】演,音羊善反。增,益也。言裴駰更增益演徐氏之說。采經傳百家,並先儒之說,
【正義】采,取也。或取傳說,采諸子百家,兼取先儒之義,先儒謂孔安國、鄭玄、服虔、賈逵等是也,言百家,廣其非一。豫是有益,悉皆抄內,
【正義】竝采經傳之說,有裨益《史記》,盡抄內其中。抄,音楚交反。刪其游辭,取其要實。
【正義】刪,音師顏反。刪,除也。去經傳諸家浮游之辭,取其精要之實。或義在可疑,則數家兼列。
【正義】數家之說不同,各有道理,致生疑惑,不敢偏棄,故皆兼列。漢書音義,稱臣瓚者,莫知氏姓。
【索隱】案即傅瓚,而劉孝標以為於瓚,非也。據何法盛《晉書》,於瓚以穆帝時為大將軍誅死,不言有注《漢書》之事,又其注《漢書》,有引祿秩令及茂陵書,然彼二書亡於西晉,非於所見也。必知是傅瓚者,案《穆天子傳》目錄云:傅瓚為校書郎,與荀勗同校定《穆天子傳》,即當西晉之朝,在於之前,尚見茂陵等書。又稱臣者,以其職典秘書故也。瓚,音殘岸反。
【考證】洪頤煊曰:臣瓚劉昭續《漢志》補註,劉孝標《類苑》,《杜氏通典》,俱作於瓚。《史記索隱》李善文選注,俱作傅瓚。酈道元《水經注》又作薛瓚,顏氏《漢書敘例》,不載薛瓚之說。今直雲瓚曰。又都無姓名者,但云漢書音義。
【正義】《漢書音義》中有全無姓名者,裴氏注《史記》直雲《漢書音義》,案大顏以為無名義,今有六卷,題雲孟康,或雲服虔,蓋後所加,皆非其實,未詳指歸也。時見微意,有所裨補。
【正義】見,音賢見反。裨,音卑,又音頻移反。裨,益也。裴氏雲,時見己之微意,亦有所補益也。譬嘒星之繼朝陽,
【索隱】嘒,微小貌也。《詩》云: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言眾無名微小之星,各隨三心五噣,出在東方,亦能繼朝陽之光。嘒,音火慧反。朝陽,晶也。嘒星繼朝陽,喻己淺薄而注《史記》也。飛塵之集華岳。
【正義】西嶽華山,極高大。裴氏自喻才藻輕小,如飛塵之集華岳,亦能成其高大。《管子》云: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華,亦胡化反,又如字。
【考證】二句謙辭,《正義》亦能成其高大六字可削。以徐為本。
【正義】徐廣《音義》,辨諸家異同,故以徐為本也。號曰集解。未詳則闕弗敢臆說。
【正義】有未詳審之處,則闕而不論,不敢以胷臆之中而妄解說也。人心不同,
【正義】言人心既不同,所見亦殊別也。聞見異辭。
【正義】耳聞目見,心意既乖,其辭所以各異也。班氏所謂疏略抵捂者,依違悉辯也。
【正義】耳聞止見,心意既乖,其辭所以各異也。班氏所謂疏略抵捂者,依違悉辯也。
【索隱】裴氏言今或依違不敢復更辯明之也。案周公世家敘傳曰:依之違之,周公綏之也。愧非胥臣之多聞,
【索隱】晉大夫曰季,名曰胥臣,案《國語》稱晉文公使趙衰為卿,辭曰:欒枝貞慎,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又胥臣對文公,黃帝二十五子,及屯豫皆八等事,是多聞也。子產之博物。
【索隱】鄭卿公孫僑字子產,案《左氏傳》,子產聘晉,言晉侯之疾,非實沈台駘之祟,乃說飲食哀樂,及內官司不及同姓則能生疾。晉侯聞子產之言曰,博物君子也。妄言末學,蕪穢舊史。豈足以關諸畜德。庶賢無所用心而已。
【索隱】關,預也。畜德,謂積德多學之人也。裴氏謙言已,今此《集解》,豈足關預於積學多識之士乎?正是冀望聖暴風驟雨,勝於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愈於論語不有博弈者乎之人耳。
【考證】庶,幾也,言區區編摩,亦勝群居終晶無所用以之人耳,索隱聵聵。
注意:【索隱】,【正義】,【考證】後面的文字是後人的注釋,不是序的原文。

作者簡介

裴駰,裴松之的兒子,字龍駒,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繼承家學,博覽宏識,亦以注史著稱於世。司馬遷的《史記》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裴駰為《史記》作注而垂名於中國史壇。他反覆研究《史記》,“服其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秋,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他博採經傳百家及先儒學說,凡對作注有所裨益,便廣而錄之;凡所注引,務必去其浮言游辭,取其精旨要義;如各家說注不同,則兼收並蓄,不肯偏棄;如有未詳之處,寧缺不議,不憑臆想,妄加解說。終於寫成《史記集解》八十卷不朽之作,成為現存最早的《史記》注本。與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合稱“史記三家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