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華羅

史華羅

史華羅(Paolo Santangelo),出生於1943年,1966年獲羅馬大學博士學位。義大利漢學家,義大利羅馬大學東方學院東亞史教授,《明清研究》雜誌創辦人及主編,“明清時期中國社會群體想像及情感表達國際科研項目”負責人,義大利漢學學會、歐洲漢學學會理事。長期致力於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明清史的研究,其研究領域從早年的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逐步轉入明清文學史領域,著眼從“情感”變化研究入手,探究更為深層的核心“文化”意識,並力求論證明清時期中國社會意識的變化及其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意義。共出版學術專著近60部,發表各類學術文章120餘篇。主要代表作有《生態主義與道德主義:明清文學中的自然觀》《明清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詞語研究》《孔子與儒家學派》《中國思想通史》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華羅
  • 國籍:義大利
  • 出生地:義大利
  • 出生日期:1943年
  • 職業:文學 漢學家、語言家
  • 畢業院校:羅馬大學
  • 主要成就:長期致力於中國歷史研究
    明清社會經濟史領域
    明清文學史研究
  • 代表作品:《對拿破崙中國史觀的新闡釋》,《柳壽垣論立國基礎》
  • 重要事件:發表論文《道義上的責任》
簡介,基本信息,研究領域,生平,求學經歷,研究方向,出席會議,人物年表,學術研究,研究領域,出版書籍,出訪經歷,相關介紹,學術成果,參考資料,

簡介

基本信息

史華羅(Paolo Santangelo,1943-),?>義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中國歷史學教授,義大利漢學學會、歐洲漢學學會理事,1992年以來兼任《明清研究》雜誌主編。

研究領域

史華羅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明清史的研究,他從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進入明清文學史領域,但並不僅僅從經濟基礎研究中國,而是從“情感”變化研究入手,進入上層建築的核心“文化”意識,力求論證明清時期中國社會意識的變化及其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意義。

生平

求學經歷

史華羅生於1943年,曾就讀於義大利北部的古典式高等中學,後進入羅馬大學法律系學習。在此期間,他一直在義大利中遠東研究院學習漢語及中國文化。

研究方向

東方大學是全義大利在東方學研究方面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研究機構。他由研究中國和朝鮮社會史開始,寫了數篇討論中國近代社會史的文章,隨後興趣進而擴展到明清時代中國的文化史,以及同一時期的道德表現、民俗和心理狀態。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道德觀的研究,他發現對情緒和感情的評價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他認為當代中國人應該為擁有如此豐富的情感生活表達方式感到自豪,他們的再發如今改進其歷史遺產觀的同時,也會對他們今天的生活有所裨益。這是他研究的主要課題。
史華羅史華羅

出席會議

史華羅多次參加在歐洲亞洲的國際會議(1973年,巴黎東方學專家大會;歷次全歐中國研究協會大會——1979年在奧蒂塞伊,1984年在蒂賓根,1988年在魏瑪,1990年在萊頓,1992年在巴黎,1996年在巴塞隆納;1979年在漢城舉行的第一屆朝鮮研究國際會議;1981年在施洛斯的萊森伯格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狀況:觀念與現實”研討會;1985年在筑波舉行的理學研討會;1986年4月在那不勒斯舉行的“中國歷史與文化百科全書:進展中的工作”國際討論會;1993年12月11—18日在香港大嶼銀礦灣舉行的中國環境史討論會上發表論文《生態主義與道德主義:明清小說中的自然觀》,這次會議是由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太平洋與亞洲研究所和台北漢學界藉蔣經國基金會的贊助聯合主辦的;1994年11月在威尼斯舉行的威尼塔學術界關於理學中“惡”這一概念的討論會);還參加過許多學院的專題討論會(如1990年10月在佛羅倫斯由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主辦的關於蘇州的講座;1991年4月香港大學的孫逸仙專題討論會;1993年3月18日由威尼斯大學主辦的“中國思想史”討論會;1993年4月7日在比薩大學現代史系主辦的“司法檔案:原始資料和疑難個案”研討會上發表論文《道義上的責任》;1995年2月羅馬圖書館協會的儒學研討會;1996年10月在布拉格舉行的布魯克教授紀念慶祝會;以及1996年11月在香港,1997年、1998年、1999年2月在巴黎伊那柯的幾次討論會)。

人物年表

1943年史華羅生於義大利。
1974年,他開始在那不勒斯東方大學擔任研究員助教,隨後成為研究員
1979年,史華羅參與奧蒂塞伊全歐中國研究協會大會。
1984年,史華羅參與蒂賓根全歐中國研究協會大會。
那不勒斯那不勒斯
1988年,史華羅參與魏瑪全歐中國研究協會大會。
1990年,史華羅參與萊頓全歐中國研究協會大會。
1992年,史華羅參與巴黎全歐中國研究協會大會。
1996年,史華羅參與巴塞隆納全歐中國研究協會大會。
1979年,史華羅參與漢城舉行的第一屆朝鮮研究國際會議。
1981年,史華羅參與施洛斯的萊森伯格舉行的第二屆“中國狀況:觀念與現實”研討會。
1985年,史華羅參與筑波舉行的理學研討會。
1986年4月,史華羅參與那不勒斯舉行的“中國歷史與文化百科全書:進展中的工作”國際討論會。
1993年12月11—18日,史華羅參與香港大嶼銀礦灣舉行的中國環境史討論會上發表論文《生態主義與道德主義:明清小說中的自然觀》。
1994年11月,史華羅參與威尼斯舉行的威尼塔學術界關於理學中“惡”這一概念的討論會)。
還參加過許多學院的專題討論會(如1990年10月在佛羅倫斯由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主辦的關於蘇州的講座。
1991年4月,史華羅參與香港大學的孫逸仙專題討論會。
1993年3月18日,史華羅參與由威尼斯大學主辦的“中國思想史”討論會。
1993年4月7日,史華羅參與比薩大學現代史系主辦的“司法檔案:原始資料和疑難個案”研討會上發表論文《道義上的責任》。
1995年2月史華羅參與羅馬圖書館協會的儒學研討會。
1996年10月,史華羅參與布拉格舉行的布魯克教授紀念慶祝會。
1996年11月,參與香港舉行的討論會。
1999年2月,參與巴黎伊那柯的討論會。

學術研究

研究領域

史華羅教授長期致力於中國歷史,史華羅教授曾主持過幾項對中國社會的研究,一是研究明清時期道德觀與思想觀念的演變,另一個是對中國文化中的文學資料和非文學性資料(歷史的和哲學的)作文本分析。
史華羅教授開始做對中國文化中的文學資料和非文學性資料進行文本分析的工作,他的研究範圍劃定在中國歷史的最後兩個朝代,特別是15世紀至18世紀。

出版書籍

為此他還曾寫過一本書《明清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詞語研究》,對明清文學中的“情感”辭彙如此密集、深入地研究。史華羅教授還是西方學者中的第一人。在本書中,作者運用了兩類研究方法,一是中西比較研究,二是多學科交叉研究。他以比較研究的方法,對比中西方不同時期對“情感”觀念的看法和態度的差異與類同;他對西方“情感”的內涵的界定和激情在情感中地位等的介紹,尤令讀者耳目一新。由於“情感”研究已經無法局限在純文學領域,因而作者從詞義學、心理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多角度探討了“情感”的分類、生理基礎、社會意識及其在文化建構中的地位。嚴格地說來,這部著作的學科歸屬已遠遠超出文學史和辭典學領域,而是藉助於文學資料調查、詞義學分析,探討文化核心之一“情感”在明清時期的發展變化及其社會意義。
羅馬大學羅馬大學

出訪經歷

他曾受亞洲研究所的委派,出訪北京漢城台北東京新加坡香港,並多次參加在歐洲和亞洲的國際會議(1973年,巴黎東方學專家大會;歷次全歐中國研究協會大會。

相關介紹

學術成果

《對拿破崙中國史觀的新闡釋》(Some recent interpretations of Napoleon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見《中國》,1979年,第15期。
柳壽垣(1694—1755)論立國基礎》(The Fundamentals of the State according to Yu Suwon(1694—1755),1980年該文在第一屆朝鮮研究國際大會上提交。
顧炎武對史學的貢獻:歷史學家的方法和任務》(Gu Yanwu’s Contribution to Hiztory:the Historian’s Method and Tasks),見《東方和西方》(East and West),總第32卷,1982年。
《中國文化影響下的朝鮮政府與朝鮮國民性》(The Korean State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Ambi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見《東亞文明》(East Asian Civilization),1982年,第1期,維也納
《蘇州織造廠:明清兩朝間政府干預形成的局限與特色》(The Imperial of Suzhou:Limi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見《中國政權的勢力範圍》,香港,1985年,。
《顧炎武思想中的“華”與“夷”》(The Chinese and Barbarians in Gu Yanwu’s Thought),《第二十九屆中國研究大會論文集》,1988年,蒂賓根
《善與惡的觀念,試論中華帝國晚期的積極力量和消極力量》(The Concept of Good an Evil,Positive and Negative Forces in Late Imperial China.A Preliminary Approach),見《東方和西方》,1987年。
《雜議理學的人性善惡起源論》(The Origin of Good and Evil in Human Nature According to Neo-Confucian ism. Some Aspects of the Question),見《東方和西方》,總第40卷,1990年。
《朝鮮16世紀的理學大辯論及其對倫理和社會的影響》(A Neo-Confucian Debate in 16th Century Korea.Its ethical and social im-plications),見《通報》總第76期,1990年。
《中華帝國晚期的宿命論和報應觀》(Destiny and Retribu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見《東方和西方》,總第42卷,1992年。
《中華帝國晚期蘇州的城市社會》(Urban Society in Late lmperial Suzhou),見琳達·庫克·詹森所編《中華帝國晚期的江南城市》(Cities of Jiangn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紐約,1993年。
書評《獻給赫伯特·芬格勒特的隨筆,開放的王朝》(M.Bockover,ed,Rules,Rituals and Responsibility),評M·博克奧沃所編的《法則、禮制和責任》,見《東方和西方》,總第43卷,1993年。
《明清中國的人類良知和責任》(Human Conscience and Responsibility in Ming-Qing China),見《東亞歷史》,1993年。
《是騎手在騎馬,還是御者在駕馭雙駿?》(Is the Horseman Riding the Horse,or the Charioteer Driving the Two Steeds),見《明清研究》,1993年,1994年。
《明清文學中的自然》(Nature i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見《當代》,1994年12月號,總第104期。
《中華帝國晚期的情感表達——明清時期激情觀念衍變的連續性》(Emo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Evolution and Continuity in Ming-Qing Perception of Passions),見V·艾勒頓與A·沃爾科夫所編《中國某些概念與觀念的衍變》(Notions et perceptions du changement en China),全歐中國研究協會第九屆大會提交的論文集,巴黎:法蘭西學院,1994年。
《〈盲目的激情和虛幻的夢想〉,評發表的一篇關於明清時期文化的隨筆》(“Blind Passions and Unreal Dreams”,Notes on a Recent Essay on the Cultur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見《東方和西方》,總第44卷,1994年。
《生態主義與道德主義:明清小說中的自然觀》,見《積漸所至:中國環境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95年。
《對中華帝國晚期的情感與思想傾向的考察,一個初步的結果》(A Research on Emotions and States of Mind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reliminary Results),見《明清研究》1995年。
《如何同古代中國進行對話?對一篇發表的討論中國古代思想的文章的評論和注釋》(How to Establish Dialogue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Notes and Observations Based on a Recent Essay on Classical Chinese Thought),見《東方和西方》,總第46卷,1996年。
《部分明清文學作品中表示“勾引”的辭彙》(The Languages of Seduction in Some Ming-Qing Literary Works),見《明清研究》,1996年。
《生態主義與道德主義:明清小說中的自然觀》(Ecologism versus moralism:Conceptions of Nature in Ming-Qing fiction),見馬克·艾爾文和劉翠溶編《時代的沉澱——中國歷史上的環境與社會》,紐約:劍橋大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的心理學研究》(The study of Psychology in China),《漢學書目提要》,1977年。
《論中華帝國與高麗王朝之間傳統關係的性質》(Sulla naturedei rapporti fra Cina e Corea.Impero cinese e regno coreano:analisi di un rapporto nell’ambito del cosiddetto sistema sino-centrico,[On the nature of tradi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Chinese Empire and the kingdom of Korea]),拿坡里,東方大學。
《朝鮮思想家柳壽垣的生平與思想》(La vita e l’opera di Yu suwon, pensatore coreano del XVIII secolo Napoli[Life and thought of the korean thinker Yu suwon]),東方大學,1981年。
《明清的蘇州織造廠》(Le manifatture tessili imperiali durante le dinastie Ming e Qing Con particolare attenzione quelle di Suzhou,[IM- perial Textile Factories of Suzhou]),拿坡里,東方大學,1984年。
孔子和儒家學派》(Confucio e le scuole confuciane[Confucius and Confucian schools]),羅馬,牛頓·肯普頓,1986年。
《中國通史》(Storia della Cina. Dalle origini alla fondazione della Repubblica[History of China]),巴里,拉泰爾扎,1986、1994年(與馬里奧·薩巴蒂尼合著)。
《明清社會的幾個要素》(Alcuni elementi della societ cinese nel periodo Ming e Qing[Some elements of Ming-Qing society]),拿坡里,東方大學,1987年。
《傳統中國里“罪”的概念》(LL“peccato”in Cina.Bene e male nel neoconfucianesimo dalla met del XIV alla met del XIX secolo[the concept of “sin” in traditional China]),巴里,拉泰爾扎,1991年。
《理學倫理與哲學中的“情”和“欲”》(Emozioni e desideri in Cina, La riflessione neoconfuciana dalla met del XIV alla met del XIX secolo[Emotions and desires in the Neo-Confucian ethics and philosophy],巴里,拉泰爾扎,1992年。
《猴子的夢》(Dong Yue,I l sogno delloscimmiotto [the dream of the Ape]),史華羅編,威尼斯,馬西里奧,1992年。
《素女妙論》(Il meraviglioso discorso della fanciulla pura[The wonderful prescriptions of the Pure Girl]),史華羅編,米蘭,SE,1993年。
《中國通史》(Storia della Cina dalle origini ai nostri giorni[History of China]),羅馬,牛頓·肯普頓,1994年。
《論語》(Confucio,Le massime[Lunyu]),史華羅編注,羅馬,牛頓·肯普頓,1995年。
《中國思想通史》(Storia del pensiero cinese[History of Chinese thought]),羅馬,牛頓·肯普頓,1995年。
《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妒”》(Gelosia nella Cina inperiale[jealousy in Imperial China]),巴勒莫,新森圖,1996年。
《明朝至20世紀末的中國小說》(I l pennello di lacca. La narrativa cinese dalla dinastia Ming ai giorni nostri.[Chinese fiction from Ming dynasty to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史華羅與M·薩巴蒂尼合編,羅馬—巴里,拉泰爾扎,1997年。
《傳統中國的激情》(le passioni nella Cina Imperiale[passions in imperial China]),威尼斯,馬西里奧,1997年。
《明清中國的夢》(I l sogno in Cina, L'immaginario collettivo attraverso la narrativa Ming e Qins[Dream in Ming and Qing China]),米蘭,拉法埃洛·柯蒂那編,1998年。
《明清研究》,史華羅主編,拿坡里—羅馬,東方大學—亞非研究院,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
《明清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詞語研究》,史華羅著,莊國土、丁雋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

參考資料

[1]《明清文學作品中的情感、心境詞語研究》(意)史華羅著,莊國土、丁雋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 3
[2]《國際漢學》第五輯,任繼愈主編,大象出版社,2000
[3] 中國國家圖書館漢學家資料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