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第費里歐》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Verdi Giuseppe,1813—1901年)的著名作品,時代背景是19世紀,在史坦卡伯爵公館。因宗教使命而離開家鄉的史帝費里歐回到公館,史帝費里歐是新宗教的牧師,他的真名是羅道夫.摩拉。因宗教對立受迫害的摩拉,得到同教派的老大佐史坦卡的保護,之後,他以公館為基地來傳教,他的妻子正是大佐的女兒琳娜。歌劇從此展開敘述了德國牧師和不貞節妻子間故事。音樂很不錯。
創作背景,作曲家,歌劇信息,劇中人物,劇情介紹,
創作背景
《史第費里歐》是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朱塞佩·威爾第(Verdi Giuseppe,1813—1901年)的著名作品。《露易莎·米勒》於1849年12月8日在拿波里聖卡羅首演博得輝煌成功後,威爾第決定根據皮亞威(F.M.Piave)所寫《史第費里歐》的劇本作曲,並於1850年動手譜寫此劇,同年11月16日在托利耶斯特的格蘭德劇院首演。
不過這個內容在敘述德國牧師和不貞節妻子間故事的歌劇,天主教徒非常不容易接受,結果演出一敗塗地。知道失敗原因在於劇本不夠周全後,威爾第又等待畢亞威的修改,七年後的改訂版《阿羅德》,1857年8月16日在里米尼的新市立劇院首演。改訂版《阿羅德》共四幕五場,時代把原作《史第費里歐》的宗教改革時代改成13世紀,場所也從德國移到蘇格蘭的羅莽湖畔。阿羅德的妻子敏娜,被葛德維諾所誘惑,演變成阿羅德和葛德維諾的決鬥。後因隱士布里亞諾的勸解,阿羅德明白了敏娜的真情,寬恕了她的過錯,言歸於好。
這部歌劇初次顯現威爾第後來重要作品特有的性格衝突人物,但在當時卻很快被遺忘,直到1968年才依據那布勒斯發現的兩份原稿重建全劇的內容,並在帕爾馬(Parma)恢復演出。後面介紹的劇情,是原作的《史第費里歐》內容,此劇由於內容太深邃,無法博得一般人的喜愛,可是音樂卻很不錯。此劇的原作,是蘇威斯特爾(E.Souvestre)和布喬瓦(E.Bourgeois)合著的《牧師》(Le Pasteur)。
內容簡介
時代是19世紀,在史坦卡伯爵公館。因宗教使命而離開家鄉的史帝費里歐回到公館,史帝費里歐是新宗教的牧師,他的真名是羅道夫.摩拉。因宗教對立受迫害的摩拉,得到同教派的老大佐史坦卡的保護,之後,他以公館為基地來傳教,他的妻子正是大佐的女兒琳娜。
史帝費里歐受到妻子和客人們的歡迎。史帝費里歐告訴大家說,一名船長給了他一封信,說八天前的清晨,船長目睹窗里一名女子和一名年輕男子在一起,之後男子跳河離開時,無意掉落這封信…
作曲家
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偉大的義大利作曲家。出生於帕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院,未被錄取,後隨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創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一躍而成義大利第一流作曲家。當時義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1848)、《厄爾南尼》(18744)、《阿爾濟拉》(1846)、《列尼亞諾戰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鬥爭,因之獲得"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歌劇信息
演奏時間:序曲9分;第一幕52分;第二幕23分;第三幕32分。
時代、地點:19世紀初葉。可以望到薩茲巴哈河的德國斯丹卡城。
劇中人物
史第費里歐 (牧師) 男高音
麗娜 (牧師娘,史旦卡的女兒) 女高音
史旦卡 (年老的上尉) 男低音
拉法耶烈 (羅伊托德的貴族) 男高音
卓爾格 (老牧師) 男低音
費德利克·狄·弗倫傑爾 男高音
德洛狄亞 (麗娜的表妹) 次女高音
劇情介紹
第一幕:
第一場:史旦卡城堡的一室。
老牧師卓爾格在讀聖經,史第費里歐回來了,跟妻子和拉法耶烈等打招呼。緊接著,德洛狄亞就報告說,牧師不在家時,有一名船夫來訪很多次。史第費里歐答說已經和這個男人見面交談過了,然後唱出詠嘆調《黎明時此地有小船要出航》(Di qua varcando sul primo albore),把交談內容說給大家聽。
這就是八天前的黎明,從城堡上的視窗有一個男人跳入河裡,有個女人在目送著他,發覺有船夫看到,她就慌張地把窗子關緊。麗娜和拉法耶烈聽了知道那就是他們的幽會,害怕事機泄露,但史第費里歐卻把那個男人逃走時遺落的、可以當證據的紙丟入壁爐中燒掉,並表示不想追究這個人,兩人聽了鬆一口氣。
大家都退去,只和麗娜在一起時,史第費里歐發覺妻子變得冷若冰霜。麗娜先叫出丈夫的舊姓魯道佛,然後立刻改稱史第費里歐,還解釋說,剛認識時的原名魯道佛·米勒比較好叫(史第費里歐是從天主教改信新教的,因此姓就跟著改了)。
史第費里歐對妻子說在這次旅行中,發現人世間金權主義更加濃厚,而且很多妻子都紅杏出牆,道德更為敗壞了。他也發現妻子聽了這些話後臉色變得沒有血色,經過仔細端詳,她手指上的戒指也不見了,於是加以追問。就在這時候,史旦卡進來說朋友已經聚集,正叫他快去見面,於是兩人的對話便中斷。
獨自留下的麗娜被自責所吞噬,想利用信箋向丈夫說出一切,於是提筆寫起來了。這時父親史旦卡出現,拿起女兒手中的信,以為是要寄給情人的就把它撕碎。當他知道這信是要寫給丈夫,他就命令說不可使丈夫痛苦,並且追問情人是誰,威脅要把這個姦夫殺掉,但女兒決不吐露,兩人就退場。這時拉法耶爾出現,並悄悄地把一封信夾在書內,而他的鬼祟舉動剛好被老牧師卓爾格看到。
第二場:城堡內的大客廳。
合唱稱讚史第費里歐是一位偉大的說教者,歌聲一完,卓爾格把裝鎖的麗娜的書交給史第費里歐,而且表示這是他妻子婚外情的通信工具。當大家尋問今天說教的主題是什麼時,史第費里歐毫不猶豫地表示是《妻子的紅杏出牆》,並且命令麗娜把此書的鑰匙交出來。看到妻子害怕地不肯拿出來,他就打壞鎖,翻開書本,取出其中的信。未料史旦卡過來把他手中的信搶過去,喊叫說,誰也無權讀別人的信,同時把它撕成碎片。
第二幕:教堂旁的墓地。
麗娜跪在母親的墓前,唱出詠嘆調《啊,從神聖的椅子》(Ah dagli scanni ecerei)。這時拉法耶爾出現,麗娜請求把她的信和戒指送還,而且遠走高飛,可是他卻回答說:“為了保護你,我要留下來。”突然史旦卡也來到,逼他決鬥。聽到鬥劍聲,史第費里歐趕來勸解,拉住拉法耶烈的手,史旦卡終於脫口而出責備他:“怎么可以握不義者之手!”
史第費里歐聽了立刻明白話中含義,而麗娜則跑過來哀求丈夫的慈悲。史第費里歐明白了一切,便從岳父手中把劍奪過來,要和拉法耶烈決鬥,可是他根本不接受這個挑戰。這時從教堂內傳來合唱聲,卓爾格前來催促說,大家都在等待說教。史第費里歐為應該復仇,還是原諒而苦惱。
第三幕:
第一場:通往各房間的城堡內休息室。
史旦卡為女兒的偷情感到羞恥與憤怒,唱出詠嘆調《我一直以為麗娜是天使》(Lina pensai che un angelo)。他想拔槍飲彈自殺,以雪奇恥。這時卓爾格出現,告訴他拉法耶烈要到這裡,應該先復仇再說,唱完這跑馬歌(cavaletta)後退場。
這時史第費里歐先登場,緊接著拉法耶烈也來了,於是盤問後者:“如果麗娜離婚,成為自由之身後,你有何打算?”看到這風流鬼動搖起來,史第費里歐就要他先到別的房間,把妻子叫出來,然後告訴妻子:“我們間的羈絆已切斷!”並把離婚檔案交給她。
麗娜沒法子,只能在上面簽字,但哭泣著請求丈夫的寬恕,表示“真正愛著的是你,由於受拉法耶烈的騙才發生肉體關係”。史第費里歐聽了就大叫說:“那么我就和他決鬥,討回公道!”這時史旦卡出現,宣布已經把拉法耶烈殺死。卓爾格又回來,催促史第費里歐趕快回到教堂的講壇。
第二場:教堂中。
傳來風琴音樂和聖詩合唱,史旦卡向神祈求寬恕殺人罪,麗娜則祈求寬恕通姦罪。史第費里歐登場,朗讀約翰福音第八章“無罪的人可以向這女人投擲石頭”,讓跪在祭壇下泣不成聲的麗娜站起來,當眾寬恕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