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玉升

史玉升

史玉升,1962年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特聘教授。

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湖北省先進成型技術及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英先進材料及成型技術聯合實驗室副主任、材料化學與服役失效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機械工程學會理事、湖北省機電一體化技術套用協會理事、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種加工分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玉升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2年
  • 職業: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中國地質大學
個人經歷,主要成果,突破難題,獲獎情況,

個人經歷

教育背景
1980.9-1984.7,武漢地質學院探礦工程系學習,獲工學學士學位
1986.9-1989.7,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探礦工程系,獲工學碩士學位
1992.9-1996.7,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勘察與建築工程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1984.7-1986.9寧夏地礦局第二地質大隊 技術員
1989.7-1994.4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探礦工程系 講師
1994.4-1996.9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勘察與建築工程學院機械工程教研室 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1996.9-1998.7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機電工程學院 校博士後聯誼會會長、副教授
1998.7-2002.11 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副教授
2002.11-至今 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教授
2004.12-2014.06 華中科技大學材料成形與模具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副主任、教授
2006.3-2014.6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副院長、副主任、教授
2006.3-至今 華中科技大學中英先進材料及成形技術聯合實驗室 副院長、副主任、教授
2008.9-至今 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產業有限公司 董事長
2012.6-至今 先進成形技術與裝備湖北省發改委工程實驗室 主任、教授
2012.10-至今 中國3D 列印技術產業聯盟第一副理事長、聯席理事長
2013.6-至今 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黨總支書記、主任、教授

主要成果

近年來,在國家863和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圍繞粉末成形(包括選擇性雷射燒結快速成形、選擇性雷射熔化快速成形、雷射/等靜壓複合近淨成形)、生態農業滴灌節水產品快速開發等領域的關鍵技術和基礎理論開展了系統的研究。
長期從事快速製造和農業節水產品快速開發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近年來承擔863重大項目等28項,作為第一負責人主持16項;
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獲國家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1項、省部級二等獎3項;
領導的研究團隊獲2004年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
建立了成套的農業節水產品低成本快速開發理論與方法,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並得到套用。
建立了選擇性雷射燒結快速成形技術的成套學術體系與系統,在國內外200多家單位得到廣泛套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繼德國後,在國內率先研製成功了採用半導體泵浦光纖雷射器的商品化SLM裝備,為複雜精細金屬零件/模具的直接快速成形提供了新的製造模式和手段;
提出了將雷射粉末快速成形與等靜壓技術複合起來近淨成形製造高性能複雜結構零件的新思想;
提出了隨形冷卻水道精密注塑模數位化設計製造的新原理;
開創了節水產品低成本快速開發理論與方法,並得到廣泛套用,經濟效益明顯,社會效益尤為顯著。
部分理論成果在14種國外著名期刊和42種國核心心和重要期刊,以及一些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100多篇,三大索引收錄80多篇;其中SCI收錄25篇,EI收錄60篇,ISTP收錄7篇,特邀報告和講座10次,他引200餘篇次;
研究成果還被各種專著和教材大量採用,並被拍成科教片,在中央電視台科技頻道播放,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得到了國內外學術同行的高度評價和認同;
獲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7項,受理髮明專利18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軟體登記3項;項目鑑定4項;教材專著4部;
對相關學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在學術上達到了該研究領域的國際先進水平,部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

突破難題

日前,我校材料學院快速製造中心吸引了眾多重工企業的目光,他們感興趣的是史玉升教授團隊研發的“組合式大尺寸空間精密三維測量系統”,這一發明不久前在第40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上獲得金獎。
據了解,飛機、船舶等大型物體在設計和製造過程中需要對其外表面進行快速而精密的三維數據測量,目前國內外使用最廣泛的是面掃描三維測量設備加上攝影測量系統的三維測量方法,但其有兩個缺陷:一是需要在被測物體上貼大量的標誌點,耗費時間長;二是當測量物體尺寸大到十幾米以上時,累計測量誤差會增大,從而導致整體測量精度明顯降低。
針對這兩個缺陷,快速製造中心研發出了“組合式大尺寸空間精密三維測量系統”。發明者之一李中偉博士介紹說,這是運用他們提出的外部參數標定算法和開發的數據拼合軟體,將面掃描三維測量技術和室內GPS技術有機結合,形成的一種新的測量方法,其設備包括面掃描三維測量設備(測量終端)及室內GPS跟蹤定位系統。
在測量大型物體時,使用面掃描三維測量設備快速測量被測物體局部的細節三維信息;同時由室內GPS跟蹤定位系統的四個紅外雷射發射器,實時跟蹤定位出固定在測量終端上的多個(至少3個)感測器在整個測量空間的坐標;然後根據預先標定出的系統外部參數,把測量終端每次測量的數據自動拼合在一個統一的世界坐標系下面,從而可以精確地獲得整個物體的三維數據。此方法不僅可以省去在物體上貼標誌點的環節,而且可以支持多台設備同時測量,這大大提升了測量的速度和精度,效率提高了三到五倍以上。
據李中偉介紹,早在2007年,快速製造中心對傳統的面掃描三維測量設備進行了改良,研發了PowerScan系列面掃描三維測量技術及設備,使其1.5秒可測130萬個點雲數據,而傳統測量方法則需5秒左右。
改良後的測量設備雖然已經能夠滿足絕大部分工業的套用需求,但為了在大尺寸物體測量方面有所突破,2008年,快速製造中心開始尋找適合與測量終端結合的大尺寸跟蹤定位系統,調研時他們發現當測量空間超過30米時,室內GPS跟蹤定位系統是所有的同類系統中精度最高的,而且它可同時追蹤多個感測器,這要是能與測量終端結合,效率可成倍增加,精度也可得到保證。
此後,快速製造中心又提出了外部參數標定算法並開發了專業的數據拼合軟體,今年年初他們成功地將測量終端和室內GPS跟蹤定位系統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了“組合式大尺寸空間精密三維測量系統”。在實際運用過程中,該系統將測量2.5米長的風力發電葉片的時間由傳統方法的半個小時以上縮短至十分鐘左右,適用於飛機、船舶、風力發電葉片等大型物體的三維測量,目前已在國內外多家單位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快速製造中心研發的面結構光三維測量設備(測量終端)曾獲2011年度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其在2011年8月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科技成果鑑定,包括國內知名的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家葉聲華院士在內的鑑定委員們一致認為:該項成果創新性強,所研發的系列面結構光三維測量設備在總體性能指標上達到同類設備的國際先進水平,推動了我國面結構光三維測量技術和設備的發展。

獲獎情況

1、200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三)
2、2003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二層次(獨立獲得)
3、2004年領導的研究團隊榮獲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負責人)
4、2005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排名第一)
5、2006年度湖北省科技發明二等獎1項(排名第一)
6、2006年度高校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排名第一)
7、2006年度高校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排名第一)
8、2006年度華中科技大學第一屆 “求是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 賽特等獎和二等獎各1項(均為指導教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