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者:史念海
- ISBN:9787010102603
- 定價:1500.00元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5-1
- 裝幀:精裝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領域覆蓋自然科學、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很多領域,對於從總體上認識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同時也有很強的套用性。中國的國家地理應該為更多的國人所了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才有希望。
史念海畢生從事歷史地理研究,成果涉及各個領域,他的著作以總結自己的研究成果為主。涉及疆域與政區、黃河與黃土高原、經濟地理、歷史人口地理、歷史民族地理、歷史軍事地理、歷史文化地理及古都等等。
本書是史念海先生的全部書稿的彙編,由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蕭正紅、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侯甬堅、歷史系主任王社教等主編;史念海先生女婿王景陽教授通校了全部書稿。
作者介紹
史念海,歷史地理學家,山西平陸人,1948年後,任西北大學、西安師範學院、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歷史系主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長、副校長,陝西省歷史學會第一屆會長,民進中央委員、陝西省委主任委員。1956年獲全國先進生產者稱號。是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著有《中國的運河》、《河山集》(一、二、三集),與顧頡剛合著《中國疆域沿革史》。
作品目錄
史念海全集(套裝7冊,中國國家歷史地理) 史念海著。人民出版社第1版(2013年4月)
卷一
編輯說明
人文情懷、社會責任和史念海先生的歷史觀(代序)
我與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不解之緣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淵源和發展
發揮中國歷史地理學有用於世的作用
中國疆域沿革史
中國的運河
中國古都和文化
卷二
中國歷史地理綱要
中國歷史人口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
卷三
河山集初集
石器時代人們的居地及其聚落分布
古代的關中
春秋時代的交通道路
春秋戰國時代農工業的發展及其地區的分布
釋《史記·貨殖列傳》所說的“陶為天下之中”兼論戰國時代的經濟都會
戰國至唐初太行山東經濟地區的發展
秦漢時代的農業地區
開皇天寶之間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農業的發展
隋唐時期長江下游農業的發展
三門峽與古代漕運
黃河流域蠶桑事業盛衰的變遷
論諸葛亮的攻守策略
後記
河山集二集
白壽彝教授序
自序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堆積(上篇)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堆積(下篇)
歷史時期黃河在中游的側蝕
歷史時期黃河在中游的下切
論涇渭清濁的變遷
周原的變遷
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
論兩周時期黃河流域的地理特徵
由歷史時期黃河的變遷探討今後治河的方略
論《禹貢》的著作年代
與辛樹幟先生論《禹貢》書
黃河中游戰國及秦時諸長城遺蹟的探索
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戰國時期秦長城遺蹟探索記
河山集三集
楊向奎教授序
自序
由地理的因素試探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文化最為發達的原因
黃土高原及其農林牧分布地區的變遷
兩千三百年來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農林牧地區的分布及其變遷
戰國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及其附近各地經濟的變遷和發展
黃河中游森林的變遷及其經驗教訓
論歷史時期黃土高原生態平衡的失調及其影響
論黃土高原的治溝和治水
陝西地區蠶桑事業盛衰的變遷
論唐代揚州和長江下游的經濟地區
論濟水和鴻溝
周原的歷史地理與周原考古
洛河右岸戰國時期秦長城遺蹟的探索
編後
卷四
河山集四集
譚其驤教授序
自序
陝西省在我國歷史上的戰略地位
陝西北部的地理特點和在歷史上的軍事價值
關中的歷史軍事地理
秦嶺巴山間在歷史上的軍事活動及其戰地
論戰國時期稱雄諸侯各國間的關係及其所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婁敬和漢朝的建都
函谷關和新函谷關
論雁門關
與代縣友人論雁門關書
秦始皇直道遺蹟的探索
直道和甘泉宮遺蹟質疑
與王北辰先生論古橋門與秦直道書
再與王北辰先生論古橋門與直道書
壺口雜考
秦漢時期國內之交通路線
再論關中東部戰國時期秦魏諸長城
後記
河山集五集
周立三教授序
自序
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溝壑的演變
森林地區的變遷及其影響
歷史時期森林變遷的研究及有關的一些問題
新秦中考
河南濬縣大伾山西部古河道考
隋唐時期重要的自然環境的變遷及其與人為作用的關係
論唐代前期隴右道的東部地區
河西與敦煌
開元天寶時期長安的文化
兩《唐書》列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布
唐代前期關東地區尚武風氣的溯源
隋唐時期域外地理的探索及世界認識的再擴大
編後
卷五
河山集六集
胡厚宣教授序
自序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淵源和發展
班固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創建性貢獻
胡渭《朏明學案》
閻若璩《潛邱學案》
王靜安對於歷史地理學的貢獻
論王靜安研治歷史地理學的方法
唐代的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
中國古都學芻議
論地名的研究和有關規律的探索
以陝西省為例探索古今縣的命名的某些規律
論兩周時期農牧業地區的分界線
隋唐時期黃河上中游的農牧業地區
唐代河北道北部農牧地區的分布
藍田人時期至兩周之際西安附近地區自然環境的演變
漢中歷史地理
編後
河山集七集
何茲全教授序
自序
發揮中國歷史地理學有用於世的作用
黃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變遷
論西安周圍諸河流量的變化
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變遷及其對王朝盛衰的影響
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
戰國時期的交通道路
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
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淵源及其途中的都會
唐代原州的木峽關和石門關
西北地區諸長城的分布及其歷史軍事地理
《秦長城與騰格里沙漠》跋
酈道元與其《水經注》中所記的高闕
論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
十六國時期各割據霸主的人口遷徙
西周與春秋時期華族與非華族的雜居及其地理分布
說唐與吐蕃相爭已久的維州城
論戰國時期的“插花地”
論唐代貞觀10道和開元15道
陝西在秦漢時期歷史中的地位
顧頡剛先生與禹貢學會
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
游城南記校注
卷六
河山集九集
我與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不解之緣
釋《禹貢》雍州“終南惇物”和“漆沮既從”
司馬遷規劃的農牧地區分界線在黃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響
黃土高原的演變及其對漢唐長安城的影響
西安地區地形的歷史演變
漢唐長安城與生態環境
唐長安城外龍首原上及其鄰近的小原
環繞長安的河流及有關的渠道
最早建置都城的構思及其對漢唐諸代的影響
先秦城市的規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
《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的撰著淵源
鄭韓故城溯源
西安附近的原始聚落和城市的興起
漢代長安城的營建規模
論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長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漢代零陵郡始安縣城址芻議
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
論歷史地理學與方誌學
再論歷史地理學與方誌學
論陝西省的歷史民族地理
《西安歷史地圖集》後記
後記(王京陽)
方誌芻議
論文考證
卷七
論文考證
序跋書評
回憶交往
科普其他
卷一
編輯說明
人文情懷、社會責任和史念海先生的歷史觀(代序)
我與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不解之緣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淵源和發展
發揮中國歷史地理學有用於世的作用
中國疆域沿革史
中國的運河
中國古都和文化
卷二
中國歷史地理綱要
中國歷史人口地理和歷史經濟地理
卷三
河山集初集
石器時代人們的居地及其聚落分布
古代的關中
春秋時代的交通道路
春秋戰國時代農工業的發展及其地區的分布
釋《史記·貨殖列傳》所說的“陶為天下之中”兼論戰國時代的經濟都會
戰國至唐初太行山東經濟地區的發展
秦漢時代的農業地區
開皇天寶之間黃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區農業的發展
隋唐時期長江下游農業的發展
三門峽與古代漕運
黃河流域蠶桑事業盛衰的變遷
論諸葛亮的攻守策略
後記
河山集二集
白壽彝教授序
自序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堆積(上篇)
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堆積(下篇)
歷史時期黃河在中游的側蝕
歷史時期黃河在中游的下切
論涇渭清濁的變遷
周原的變遷
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
論兩周時期黃河流域的地理特徵
由歷史時期黃河的變遷探討今後治河的方略
論《禹貢》的著作年代
與辛樹幟先生論《禹貢》書
黃河中游戰國及秦時諸長城遺蹟的探索
鄂爾多斯高原東部戰國時期秦長城遺蹟探索記
河山集三集
楊向奎教授序
自序
由地理的因素試探遠古時期黃河流域文化最為發達的原因
黃土高原及其農林牧分布地區的變遷
兩千三百年來鄂爾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農林牧地區的分布及其變遷
戰國秦漢時期黃河流域及其附近各地經濟的變遷和發展
黃河中游森林的變遷及其經驗教訓
論歷史時期黃土高原生態平衡的失調及其影響
論黃土高原的治溝和治水
陝西地區蠶桑事業盛衰的變遷
論唐代揚州和長江下游的經濟地區
論濟水和鴻溝
周原的歷史地理與周原考古
洛河右岸戰國時期秦長城遺蹟的探索
編後
卷四
河山集四集
譚其驤教授序
自序
陝西省在我國歷史上的戰略地位
陝西北部的地理特點和在歷史上的軍事價值
關中的歷史軍事地理
秦嶺巴山間在歷史上的軍事活動及其戰地
論戰國時期稱雄諸侯各國間的關係及其所受地理環境的影響
婁敬和漢朝的建都
函谷關和新函谷關
論雁門關
與代縣友人論雁門關書
秦始皇直道遺蹟的探索
直道和甘泉宮遺蹟質疑
與王北辰先生論古橋門與秦直道書
再與王北辰先生論古橋門與直道書
壺口雜考
秦漢時期國內之交通路線
再論關中東部戰國時期秦魏諸長城
後記
河山集五集
周立三教授序
自序
歷史時期黃土高原溝壑的演變
森林地區的變遷及其影響
歷史時期森林變遷的研究及有關的一些問題
新秦中考
河南濬縣大伾山西部古河道考
隋唐時期重要的自然環境的變遷及其與人為作用的關係
論唐代前期隴右道的東部地區
河西與敦煌
開元天寶時期長安的文化
兩《唐書》列傳人物本貫的地理分布
唐代前期關東地區尚武風氣的溯源
隋唐時期域外地理的探索及世界認識的再擴大
編後
卷五
河山集六集
胡厚宣教授序
自序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淵源和發展
班固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創建性貢獻
胡渭《朏明學案》
閻若璩《潛邱學案》
王靜安對於歷史地理學的貢獻
論王靜安研治歷史地理學的方法
唐代的地理學和歷史地理學
中國古都學芻議
論地名的研究和有關規律的探索
以陝西省為例探索古今縣的命名的某些規律
論兩周時期農牧業地區的分界線
隋唐時期黃河上中游的農牧業地區
唐代河北道北部農牧地區的分布
藍田人時期至兩周之際西安附近地區自然環境的演變
漢中歷史地理
編後
河山集七集
何茲全教授序
自序
發揮中國歷史地理學有用於世的作用
黃土高原主要河流流量的變遷
論西安周圍諸河流量的變化
隋唐時期農牧地區的變遷及其對王朝盛衰的影響
春秋以前的交通道路
戰國時期的交通道路
隋唐時期運河和長江的水上交通及其沿岸的都會
唐代通西域道路的淵源及其途中的都會
唐代原州的木峽關和石門關
西北地區諸長城的分布及其歷史軍事地理
《秦長城與騰格里沙漠》跋
酈道元與其《水經注》中所記的高闕
論秦九原郡始置的年代
十六國時期各割據霸主的人口遷徙
西周與春秋時期華族與非華族的雜居及其地理分布
說唐與吐蕃相爭已久的維州城
論戰國時期的“插花地”
論唐代貞觀10道和開元15道
陝西在秦漢時期歷史中的地位
顧頡剛先生與禹貢學會
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
游城南記校注
卷六
河山集九集
我與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不解之緣
釋《禹貢》雍州“終南惇物”和“漆沮既從”
司馬遷規劃的農牧地區分界線在黃土高原上的推移及其影響
黃土高原的演變及其對漢唐長安城的影響
西安地區地形的歷史演變
漢唐長安城與生態環境
唐長安城外龍首原上及其鄰近的小原
環繞長安的河流及有關的渠道
最早建置都城的構思及其對漢唐諸代的影響
先秦城市的規模及城市建置的增多
《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的撰著淵源
鄭韓故城溯源
西安附近的原始聚落和城市的興起
漢代長安城的營建規模
論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長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漢代零陵郡始安縣城址芻議
中國歷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地理的創始
論歷史地理學與方誌學
再論歷史地理學與方誌學
論陝西省的歷史民族地理
《西安歷史地圖集》後記
後記(王京陽)
方誌芻議
論文考證
卷七
論文考證
序跋書評
回憶交往
科普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