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目錄,是中國正史二十四史中引用的歷史文獻書籍的整合。傳統正史二十四史,上起黃帝時期,下至明朝崇禎年間。歷朝歷代,編修史書過程中引用了藝文志、經籍志、拾補志等參考文獻,它與二十四史相輔相成,對於歷史的完整傳承和史書的有其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史家目錄
- 作品出處:中國正史二十四史
史家目錄,《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清史稿*藝文志》,補史目錄,《漢書藝文志拾補》,《後漢書》藝文志,《三國志》藝文志,《晉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補遺,
史家目錄
狹義是指二十四史中的文獻目錄。二十四史從《史記》開始,到清朝康熙年間編撰完成的《明史》為止,系統地按照皇家標準記錄了我國近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總所周知,並不是每本正史中都有文獻目錄。二十四史中只有《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明史*藝文志》。其中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清朝滅亡後,北洋政府在袁世凱令下組織了清史館負責編撰了我國最後一步紀傳體正史《清史稿》,《清史稿》也有藝文志。需要注意的是從《漢書》到《宋史》的藝文志或經籍志都是對自古以來所存書籍的記載,而明清兩代的藝文志則是對所記錄朝代當朝新產生的文獻記載。[1]
廣義來說,史家目錄就包括了一切以記錄我國古代歷史文獻的目錄。這類目錄除了包括史志目錄之外,還包括比較著名的有《崇文總目》、《國史經籍志》等。
《漢書*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乃是班固於正史體例的獨創。其目錄是通過對著名的校勘學家劉向、劉歆父子共同領撰的《七略》進行刪減而得。史志云:“今刪其要,以備篇籍。”作為史志目錄的創始者,其作用與地位自不待言。班固的這種因循也受到了唐朝著名史學家劉知幾的痛斥,稱其“因人成事,其自遂多。”但是做史豈有不因循的道理,史學家又非文學家,事必原創!《漢書*藝文志》對刪增《七略》之處,都有詳細記錄,方便了我們今天一窺《七略》的全貌。正因為《漢書*藝文志》的重要性,自宋王應麟始,陸續有多位考證家對《漢書藝文志》進行了考證:宋王應麟《漢藝文志考證》十卷、清王先謙《漢書藝文志補註》一卷、清姚振宗《漢書藝文志條理》六卷、清孫德謙《漢書藝文志舉例》一卷等。
《隋書*經籍志》
經過了東漢到南北朝長達六百年的歷史《藝文志》空白期,到唐朝初建之時,由魏徵、長孫無忌等領修南北朝歷史及隋朝歷史,而術業有專攻,《隋書*經籍志》則由魏徵撰寫,其書初由李延壽、敬播二人始修,且不稱《隋書*經籍志》,《舊唐書*李延壽傳》:“嘗受詔與著作佐郎敬播同修《五代史志》(系梁、陳、齊、周、隋)。”最後經魏徵之手刪增而成。隋志因為其四部的劃分,歸類詳實得當,受到歷代目錄學家的重視,充分體現了“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作用。有人認為《隋志》的原型是梁阮孝緒的《七錄》,也有人認為是《隋大業正御書目錄》。後代研究此書的有姚振宗的《隋書經籍志考證》五十二卷、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十三卷(只存史部)。
《舊唐書*經籍志》
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其中《舊唐書*經籍志》兩卷,一般認為是通過對唐毋煚的《古今書錄》,又名《四部都錄》改編而來,但是毋煚生此書完稿於開元年間,遂導致唐開元之後的幾百年文獻史書無一記載,而無知簡陋如劉昫輩,竟然任其付之闕如,毫無史家修史補缺之心。
《新唐書*藝文志》
歐陽修、宋祁等宋代文學大家所編,中有《藝文志》十卷,源本為《開元四庫書目》。《新唐書藝文志》加入較多唐人自著書目,較《舊志》與其他史志目錄而言,多了書名下所錄作者小傳,這也是承《漢志》書名下附識事略的遺風。
《宋史*藝文志》
元脫脫等撰《宋史》,有《藝文志》八卷。宋代四修國史,每次修史皆有藝文志存世,並附小序。這就為脫脫等人占著茅坑不拉屎提供了方便,在北宋的文獻記錄上,根據四本史書藝文志所提供的材料,可謂是精益求精,但是在南宋淳熙之後,就根據陳騤《中興館閣書目》和張攀《中興館閣續書目》等草草了事,遂導致《四庫提要》譏其書為“諸史志中之最叢脞者。”
《明史*藝文志》
張廷玉等修《明史》,得《藝文志》四卷,源本為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黃虞稷私人藏書,所見書目畢竟有限,不如焦紘《國史經籍志》“叢鈔舊目,無所考核”。但是《千頃堂書目》儘管已經缺陷重重了,張廷玉等人反而沒有對其進行擴充整理,而是繼續刪減,導致宋遼金元人書目,在黃氏筆下本為補史志之缺,反倒為張廷玉等所不取。於是《明史*藝文志》成為我國第一部史志斷代目錄。
《清史稿*藝文志》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得《藝文志》四卷。秉《明史》體例,斷代。分撰者先後有吳士鑒、章鈺、朱師轍,都為目錄學大師。但是在如此多大師的共同參與下,仍然舛訛之處,不勝枚舉,導致范希曾不免拍案失聲。
《通志*藝文略》鄭樵據各書抄錄,不甚可靠。《文獻通考*經藉考》編次各書,用途極廣。焦紘《國史經籍志》不加考核,不論存亡,為史家之大忌。
補史目錄
比如《補遼史藝文志》、《補三史藝文志》等,這一範疇成為同史志目錄具有同樣歷史地位的價值。
這裡所指的是補二十四史中的藝文志或者經籍志,而不包括職官志、地理志之類。自《漢書*藝文志》開史書文獻目錄先河之後,二十五史中,有七史都有藝文志或經籍志,還有十幾本史書付之闕如,一些目錄學家或是文獻學家、史學家就開始著手進行補史目錄的編撰。《後漢書》乃著名文學家范曄所著,但因范曄被誣而死,其囑託好友謝瞻為之書的“志”,也被瞻悉蠟以覆車毀掉了,不免令人扼腕嘆息。今天《後漢書》中的八志,實乃(宋)孫奭將晉司馬彪《續漢書》中的志挪以補入的,況且還沒有藝文志。真正補史書志的源頭是宋錢文子的《補漢兵志》。補藝文志最早要從黃虞稷說起,黃虞稷修《明史*藝文志》,秉持前史通例,兼載前代,補了《宋志》鹹淳之後的缺略,又攥遼、金、元三代書目,但被張廷玉等人刪去,改為斷代,盧文弨將其單行刊入《群書拾補》,又被誤為”上元倪燦“所撰。但黃虞稷的最初想法也是想仿效《五代史志》合為《隋志》,成為劃時代的巨篇。真正為一史作藝文志補的,首推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
《漢書藝文志拾補》
姚振中撰。《漢書*藝文志》刪《七略》得其要,以備篇籍。但是《七略》也僅僅是記錄“中秘書”書目,也就是從溫室遷徙至天祿閣的書,像蕭何的律令、張蒼的章程、韓信的兵書、叔孫通的禮儀都是有史可據的,而不見於《漢書*藝文志》,可見其遺漏尚有甚多。姚振中此書,共五卷,補33種,274家,306部。附讖緯一種,11家,11部。附見64家,90部。總數超過《漢志》一般以上。姚書參考材料有:1、《史記》、《漢書》等,2、《風俗通義》、《廣韻》、《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辯證》,3、汲冢竹書,4、藏於石室中的讖緯,5、詩賦沒有奏御的私家撰述材料。
《後漢書》藝文志
我國古代作《後漢書》有數家,而以范曄作為有名。蔡邕曾作《十意》其中當有《藝文志》(不曰志曰意,避桓帝諱),袁山松作《後漢書》本有《藝文志》,此二者非補范曄藝文志。補范曄《後漢書*藝文志》的有:錢大昭《補續漢書藝文志》一卷、侯康《補後漢書藝文志》四卷(僅至子部小說家)、姚振宗《補後漢書藝文志》四卷、曾樸《補後漢書藝文志》一卷《考》十卷、顧櫰山《補後漢書藝文志》十卷。
《三國志》藝文志
《三國志》晉陳壽著,裴松之注,可謂浩博,因為當時已有《中經》以及《中經新簿》,可與《三國志》想參照,因此史書就沒有藝文志,但可惜此二書後來失傳。侯康與姚振宗皆為之補,各成書四卷。姚書勝過侯康處有三:1、姚書完整,侯書至小說家;2、姚書先魏後蜀依陳志,侯書則先蜀後魏;3、姚書以書類人,侯書一人類書。
《晉書》藝文志
光緒時補者五家。丁國鈞成書四卷,附錄一卷,尤見詳慎。文廷式成書六卷,無序跋,材料較富。秦榮光成書四卷。吳士鑒《補晉書經籍志》四卷。黃逢元成書四卷。文、秦、黃三書都非手定,丁、吳二家本為《晉書》全書校注,用力最勤,搜輯校訂也最為詳盡。
《隋書經籍志》補遺
《隋志》收錄,可稱詳備,但詳於南而略於北。如劉芳、熊安生的經學,劉昺、楊休之的史志等都沒有著錄。張鵬一波考群書,得經說92部,史錄60部,子類55部,專集72家,雜文30篇成《隋書經籍志補》兩卷。
《南北史》《五代史》藝文志補
聶崇岐《補宋書藝文志》一卷,陳述《補南齊書藝文志》四卷,徐崇《補南北史藝文志》三卷(恐抄襲)。顧櫰三《補五代史藝文志》一卷。
《遼史》《金史》《元史》藝文志補
倪燦《宋史藝文志補》本為黃虞稷所著。王仁俊《西夏藝文志》一卷。厲鶚、楊復吉各有《補遼史經籍志》。繆荃孫、王仁俊、黃任恆各有補《遼史》藝文志一卷。龔顯曾、孫德謙各補《金史》藝文志。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四卷。倪燦、盧文弨、金門詔三人又各有統補遼、金、元三史。錢大昕之作歷時三十年,為此類書中最精當之作,秉循史志舊例,附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