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經典:中國通史

史學經典:中國通史

《史學經典:中國通史(珍藏版)》完整構架了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全面展示了華夏文明的古今傳承。精緻的版式、科學的分類、珍貴的圖片,使之成為讀者了解中國歷史的首選。卷帙浩繁的歷史典籍,汗牛充棟的各類史書,記述了中華五千年的烽煙迭變,然而正史晦澀難懂的文字、單一的體例,讓現代青少年讀者很難認識和理解中國的悠久歷史。為了讓讀者們在現代的閱讀氛圍中更真實地貼近歷史,《史學經典:中國通史(珍藏版)》內容之翔實、故事之精彩,皆全體編者傾盡心力佐證、敘寫而成,並力圖用全方位、新視覺、多層次的角度闡釋中國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學經典:中國通史
  •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 頁數:424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中國通史》編委會
  •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016901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史學經典:中國通史(珍藏版)》是由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史前史
中國人的遠祖
舊石器時代的黃河文明
中國人的祖先元謀人
平額廣眉的藍田人
文明之火
開天闢地的幻想
構木為巢
周口店北京人化石
遼寧金牛山人類化石
貴州觀音洞舊石器文化遺址
天皇、地皇和人皇
廣東曲江馬壩人
許家窯文化
晚期智人
河套文化
舊石器時代的尾聲——下川文化
最早的中國農具
朦朧的中石器文化
遠古獵牧文明的鏡子
寶島的早期文明之光
山頂洞人
新石器文化登場
陶器開始唱主角
種粟和養家畜的磁山人
華夏文化形成的象徵
西安半坡遺址
鬼魂、祖先、生殖崇拜
多彩多姿的河姆渡文化
馬家浜文化
大汶口文化
軒轅黃帝
馬家窖文化
私有制發展
遼寧出土的女神陶像
河南龍山文化
山東龍山文化
山西龍山文化
陝西龍山文化
西藏卡若遺址
堯和舜的傳說
新舊制度轉折點上的齊家文化
齊家文化鍛造技術普遍套用
齊家文化使用銅鏡
大禹治水
大會諸侯劃定九州
大禹的神話傳說
華夏族的融合
啟子承父位
啟的神話傳說
鞏固君位世襲制度的鬥爭
夏朝的動亂、中興和滅亡
成湯滅夏建商
伊尹建功於商初
殷商的民族起源
殷商的先人
殷商的五盛五衰
殷商的遷都
殷墟
豕尊
殷商玉人
王位繼承
官制
文工作“司母戊”青銅鼎
立體人獸造型
紂王的淫亂和暴虐
祖甲的政治改革
武王伐紂殷商滅亡
殷商疆域
商代陶器與原始青瓷
貝幣成為貨幣形式
甲骨文的發現
甲骨文與殷商歷史研究
西周
周文王臣服於殷商
周武王為進攻商朝作準備
安撫殷民
周公旦攝政
東征平叛安定東方
周昭王征討荊楚
周王室的進一步衰敗
周穆王征戰犬戎部族
周穆王制定《呂刑》
周厲王的暴政與監謗
周、召共和
宣王復興周室
世界上最早的日蝕記錄
平王與攜王兩王並立
“井田制”的理想與實際
西周的禮器
姓與氏的區別
春秋
周平王遷都東來
秦國的崛起
陽燧生火
諸侯國興起
魯國開始編《春秋》
春秋出現皮製甲冑
強弩之末的鄭國
衛國的政變
魯國太子允弒父
諸侯助齊國抵北戎
齊魯長勺之戰
管仲輔佐齊桓公
中國開始使用算籌
曲沃武公篡晉
齊桓公割地獻物以德服人
齊桓公伐楚
秦晉韓原之戰
齊桓公霸業終結
梁國自招滅亡
宋襄公圖霸取辱
宋楚泓水之戰
重耳入主晉國
晉文公的霸業
城濮之戰
燭之武退秦師
鄭國商人智退秦師
秦穆公稱霸西方
晉楚爭霸
趙盾與晉靈公
楚莊王一鳴驚人
楚莊王問鼎中原
歷史上黃河第一次大改道
晉楚比□之戰
巫臣的“掉包計”
周王室動亂再起
魯國實行“丘甲”制
晉齊鞍之戰
諸侯與楚國匱盟
晉景公之死
晉國的家族之爭開始
吳國興起
晉秦絕交
首次弭兵大會
晉楚鄢陵大戰
晉國魏絳和戎
鄭國和晉國講和
楚共王請求惡謚
春秋興盛賦詩
吳王僚被刺公子光登上王位
吳楚之爭
孫武治軍與《孫子兵法》
中國音樂十二律體系完成
魯國家臣執政
魯國陽虎之亂
齊景公圖霸
吳、楚柏舉之戰
吳越春秋
孔子開始周遊列國
吳師破越勾踐臥薪嘗膽
齊國陳氏驅逐高氏、國氏
吳國開鑿運河
《論語》與儒家經典
魯國季氏推行“田賦”
越王勾踐初伐吳國
齊國陳恆奪權
名醫扁鵲
老子與《老子》
戰國
戰國初期天下形勢
越國的滅吳與稱霸
木工的始祖魯班
楚國勢力復盛
魯三桓攻魯哀公
周王室的勢力一分為二
晉國趙氏的內部爭權
晉國魏氏攻取秦國西河
魏文侯以儒術稱強
秦國祭祀炎帝、黃帝
李悝的政治改革
韓、趙、魏封侯三晉伐齊
西門豹治鄴
趙國公仲連的政治改革
吳起在楚國的變法
吳起論治國之道
中國首創生鐵鑄造技術
墨子創建墨家學派
齊國姜氏政權滅亡
儒墨之爭
韓國滅亡鄭國
著名思想家墨子去世
魏國公子爭奪君位
魏開運河
兩周分裂
商鞅入秦
周王室被一分為三
秦國醞釀變法
《顓頊曆》問世
商鞅第一次變法
《禹貢》地理學產生
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
戰國銅塑
戰國制衡器
戰國金銀器皿
商鞅的第二次變法
組合數學:河圖與洛書
齊魏馬陵之戰
《孫臏兵法》與兵家思想
商鞅誘擒魏公子
長城與戰國政治
商鞅遭車裂酷刑而死
趙國修築長城
張儀相秦初見成效
《楚帛書》形成
陳軫代齊國說退楚軍
屈原任楚左徒
張儀相魏
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聯合抗秦
五國攻秦合縱初嘗敗績
孟子見梁惠王義利之辯
義渠國大敗秦軍
燕王讓王位於相國
戰國釀酒
儒法之爭
張儀誑楚
燕昭王求賢燕國復興
秦國攻克宜陽
孟子去世
“沙丘之亂”趙武靈王被殺
齊、魏、韓三國聯軍攻楚
秦國誘捕楚懷王
屈原與《離騷》
屈原作《九歌》
三國聯軍攻破函谷關
秦、齊稱帝未成
蘇秦推行合縱聯合五國攻秦
秦國合縱攻齊
燕國大破齊國
莊子去世
藺相如完璧歸趙
秦趙澠池之會
趙國將軍廉頗負荊請罪
屈原沉江身亡
秦國圍攻大梁
華陽之戰
范睢的遠交近攻之策
觸龍說趙太后
司南開始使用
秦趙長平之戰
趙敗秦於閼與
秦國大將白起自殺
趙人“毛遂自薦”
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
秦圍邯鄲
秦國李冰興修水利
大商人呂不韋的奇貨
秦國滅亡東周
秦國建鄭國渠
呂不韋與《呂氏春秋》
秦王政奪權主政呂不韋徹底垮台
李斯諫逐客令
《黃帝內經》
秦滅六國
秦滅韓
秦滅楚
秦滅趙
荊軻刺秦王
秦國統一中國
秦王贏政始稱皇帝
秦朝推行封建官僚制度
秦始皇統一法律
秦始皇統一簡化文字
秦始皇在全國推行郡縣制
秦王朝大力發展農業生產
阿房宮和驪山皇陵
秦朝整修長城抵禦匈奴入侵
空前絕後的秦皇陵兵馬俑
秦始皇焚毀百家詩書
秦始皇下令在鹹陽坑殺儒生
秦始皇下令統一貨幣
秦始皇死於東巡途中
陳勝、吳廣大澤鄉暴動
劉邦、項羽起兵反秦
巨鹿之戰:項羽大敗秦軍主力
秦二世被逼自殺
趙高垮台
子嬰降劉邦秦朝覆亡
西漢
劉邦滅亡秦朝
劉邦東還安定“三秦”
鴻門宴:楚漢之爭的前奏曲
項羽稱霸分封諸侯
韓信平定齊地
韓信背水而戰大破趙軍
張良“借箸籌策”反對分封六國後人
蒯徹勸韓信“三分天下”
劉邦列項羽十大罪狀
項羽兵敗垓下自刎於烏江邊
劉邦稱帝出台新政策
漢朝的郡、國並行制
呂后誘殺韓信
劉邦的《大風歌》
呂后逞威主政
呂后臨朝稱制
呂后死諸呂被誅
張釋之執法
同姓王七國之亂被平定
“文景之治”終結
武帝始建年號
中山王劉勝朝拜漢武帝
外交家張騫出使西域
衛青、霍去病抗擊匈奴
漢武帝平定南方
漢朝大舉進攻大宛國
蘇武受命出使匈奴
司馬遷發憤著《史記》
武帝託孤
武帝葬茂陵
漢朝與烏孫共擊匈奴
霍氏謀反被族誅
犁壁的發明使用
煉鋼技術的發明
王昭君出塞
漢成帝寵幸趙飛燕
大司馬王莽主政
王莽稱帝建立“新”朝
王莽托古改制
王莽的經濟改革
王莽的政治改革
東漢
劉秀建立東漢王朝
十年爭戰劉秀統一全國
南匈奴歸附東漢
烏桓、鮮卑大人相繼歸漢
劉秀定“讖緯”神學為官方統治思想
班固繼父志補纂《漢書》
劉秀卒劉莊繼位
王景、王吳奉命修治黃河和汴渠
東漢王朝主動出擊平定北匈奴
漢章帝繼位開始實行“寬厚”政治
章帝召諸儒會議《白虎通》書成
《九章算術》問世
漢和帝繼位東漢政治進入黑暗時期
蔡倫改進造紙術
張衡撰寫《渾天儀圖說》和《靈憲》
張衡製成渾天儀
張衡創地動儀
閻氏外戚的短命統治宦官迎立順帝
□冀跋扈外戚專權達到頂峰
李膺被捕第一次黨錮事件發生
李膺兩次挑戰宦官黨錮事件的導火線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東漢政府發兵剿殺黃巾軍
鄭玄集今古文經學大成
袁紹誅宦官外戚宦官專權結束
董卓人京亂政
董卓遷都長安
王允呂布謀殺董卓
袁紹占據冀、青、幽、並四州
華佗成為外科鼻祖
華佗五禽戲
董卓部將李催控制獻帝
漢獻帝東歸洛陽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
漢樂府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成
曹操興學
劉備三顧茅廬孔明隆中對策
赤壁之戰曹操南進受阻
三國
曹丕稱帝
陳群創九品中正制
吳將陸遜火燒連營蜀主劉備兵敗□亭
諸葛亮受託輔政蜀劉備命殞白帝
張飛遇害
劉備繼漢統在成都稱帝
千古流傳的出師表
蜀兵出祁山第一次攻魏
蜀相諸葛亮定南中
建安七子
孫權聯蜀稱帝
魏復行五銖
蜀相諸葛亮身死五丈原
曹魏政治
幼主曹芳登基皇帝大權旁落
魏興軍屯於兩淮
司馬懿稱疾不朝
孫權興建建初寺
魏發生高平陵事變
吳大帝孫權病卒
吳相諸葛恪被殺
司馬師殺李豐廢黜魏帝曹芳
吳幼主孫亮被廢
嵇康死於司馬昭之手
魏帝曹髦不敵司馬昭被殺
《九章算術注》成書
蜀漢滅亡
西晉
司馬炎受禪稱帝
吳還都建業
晉首次分封宗室為王
李密上《陳情表》
羊□襄陽屯兵
晉公布新律令
王宏勸課農桑受獎
司馬氏再封宗室
劉毅請廢九品中正制
《三國志》成書
竺法護始譯《正法華經》
賈后殺楊駿開始專權
太子司馬通被殺
氐帥齊萬年被俘
司馬倫稱帝
司馬倫誅殺賈后謀帝位
三王起兵惠帝復位
長沙王政變齊王被殺
成都王穎、河間王頤再攻洛陽
陳敏據歷陽反晉
張昌起義反晉
長沙王義受酷刑而死
李雄稱帝
司馬睿移鎮建業
劉淵平陽稱帝
劉聰陷洛陽晉帝遭擄掠
苦縣之役
石勒襄國建制
杜□率流民起義
司馬鄴即位長安
石勒殺王浚
劉曜陷長安西晉告滅亡
東晉
司馬睿建康稱帝
劉曜稱帝
王敦於武昌舉兵反晉
劉曜進占秦隴
兩趙爆發高侯之戰石虎大敗
兩趙關洛大戰劉曜戰敗被殺
蘇峻、祖約之亂爆發
石勒稱帝
張涼收服西域
慕容魷稱王建燕國
張重華稱涼王
褚裒北伐失敗桓溫勢不可擋
慕容□自稱皇帝
冉閔篡權滅趙建魏
晉室傳國璽失而復得
桓溫再次北伐收復洛陽
張天錫殺君自立前涼政權
變更頻繁
慕容恪輔政燕人心遂定
庚戍土斷
良史孫盛直書《晉春秋》
秦舉兵伐燕
桓溫廢晉帝獨攬朝政
代燕鳳出使前秦
秦相繼滅涼、代統一北方
謝玄創建北府勁旅
秦兵向南進攻占取襄陽
晉廢度田收租行按口稅米
慕容泓關中復燕國
西域等地六十二國向秦納貢
秦晉發生淝水之戰
慕容垂稱燕王
姚萇稱帝
乞伏國仁叛秦
拓跋矽即代王位復興代國
魏敗匈奴劉衛辰部
禿髮烏孤稱王建涼
燕魏參合陂大戰
姚興即帝位
魏遷都平城
王恭叛晉
司馬元顯執掌要政
魏、秦發生柴壁大戰
孫恩起兵
李焉建涼
馮跋建北蒸
匈奴赫連勃勃建夏
劉裕北滅南燕
盧循復起兵
晉滅譙縱進占成都
夏修築統萬城
劉裕北進伐後泰
劉裕殺舊帝立新君
十六國分布形勢圖
吐谷渾在北方興起
南北朝
劉裕創宋
曇無讖赴姑臧譯經
拓跋魏侵劉宋
魏通西域
拓跋魏統一北方
宋魏再次爆發戰爭
宋實行土斷
宋頒行《元嘉歷》
宋鑄孝建四銖錢
宋文帝下詔北伐
祖沖之制訂《大明曆》
宋魏爆發清口之戰
宋魏間再次爆發戰爭
魏馮太后臨朝稱制
蕭道成廢殺宋帝
蕭道成建齊
范縝撰成《神滅論》
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北魏實行均田制
元宏攻齊
魏始鑿龍門石窟
魏詔定姓族
劉勰始作《文心雕龍》
蕭衍代齊建梁
僧伽婆羅、曼陀羅譯經
魏始立嗣不殺生母
胡太后臨朝稱制
魏河北起義爆發
菩提達摩東來
酈道元被襲殺
高洋建齊伐魏
北魏分裂為東、西兩魏
陳霸先建陳代梁
北周作《大律》
突厥崛起
陳頊廢帝即位
北周突厥伐齊
甄鸞撰成《笑道論》
《龍門藥方》刻石
齊宮內亂
北周武帝禁斷佛道
宇文周統一北方
薛道衡編《典言》
楊堅稱帝建隋
隋文帝頒布均田令
三省六部制的確立
楊堅廢除辟署制
隋滅陳統一南北
楊堅改革兵制
隋滅後梁
隋築新都大興城
隋更鑄五銖錢
隋平江南豪族叛亂
史萬歲平定羌人叛亂
隋代禁毀緯書
隋代的賦役制度
楊堅出征高麗
太子楊勇被廢
楊廣弒父
營建東都
楊廣謀廢蜀王
高頻被殺
劉焯修成《皇極曆》
大運河貫通南北
科舉制度正式確立
裴矩撰成《西域圖記》
日本遣使來華
《切韻》
隋煬帝三征高麗
隋置西域四郡
《諸病源候論》成書
李密設宴殺翟讓
楊廣被突厥兵圍於雁門
杜伏威智敗陳棱
建國門起事
隋煬帝在江都被殺隋亡
亭閣式石塔出現
竇建德大破薛世雄
世界上第一座大跨度敞肩拱石橋——趙州橋建成
李淵建唐
李密降唐
薛仁果降唐
李世民大破劉武周
秦王世民洛陽顯威俘竇建德王世充降
少林寺僧助秦王
劉黑闥起兵反唐
唐頒行戶籍法
均田制與租庸調法
唐行開元通寶錢
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裁併州縣
嶺南酋長歸附唐朝
李世民建官修史制
李世民增設相位
房玄齡、杜如晦拜相
唐代科舉制度
玄奘西行求法
李靖破突厥
太宗整頓府兵制
李世民更改律令
貞觀之治
唐律
李世民頒布《氏族志》
文成公主人嫁吐蕃
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
唐平定薛延陀
“六條”巡察四方
李世民去世
結骨入朝
王玄策大破中天竺
松外“蠻”內附
唐置單于、瀚海都護府
孫思邈著成《備急千金要方》
高陽公主謀反伏誅
陳碩真起義
《唐律疏儀》撰成
李靖卒
李治冊立武則天為皇后
武后殺長孫無忌
武后垂簾聽政
薛仁貴敗鐵勒於天山
唐軍平定高麗置安東都護府
大非川唐軍大敗
銓選法頒行
唐改修國史
詔行“十二條”
唐行《南選法》
太子弘暴斃
初唐四傑
裴行儉智取西突厥
裴行儉盡平突厥殘部
李善感諫封五嶽
武后廢中宗立睿宗
王方翼平定西突厥
白鐵余起事
徐敬業起兵討武□
武則天易東都名及官名
武則天斬殺裴炎
垂拱格式頒行
武則天任用酷吏
武則天置銅匭受密奏
諸王起兵欲匡復武則天大殺宗室
魏玄同賜死
武則天受寶加尊號
武則天改唐為周
酷吏周興流放嶺南
狄仁傑拜相
頒行《大雲經》
武承嗣罷相
安金藏剖腹救主
武周討伐東突厥默啜
天樞鑄成
酷吏來俊臣伏誅
九鼎
摩尼教傳人中國
狄仁傑諫勿造大佛像
狄仁傑卒
郭元振任涼州都督
武則天初設武舉
突厥人擾
吐蕃求和
裴懷古撫定始安獠
魏元忠遭貶
張柬之入相
武則天卒
韋後干政
《三教珠英》撰成
武三思權傾天下
武三思殺五王
太子起兵誅三思
百騎、千騎、萬騎
金城公主和蕃
安樂公主請立己為皇太女
韋後鴆夫臨朝攝政
隆基起兵討韋氏相王旦即皇帝位
譙王重福敗死
李隆基受禪即位
劉知己撰《史通》
太平公主謀逆賜死
唐大敗吐蕃
□□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張孝嵩威震西域
置隴右節度大使
玄宗始置侍讀官
玄宗親試縣令
編校群書
宋□、蘇顳罷相
僧一行測量子午線
水運渾天儀
玄宗封禪
張說上《大衍曆》
安西都護杜暹入相
《大唐開元禮》撰成
復申僧徒之禁
信安王棉大破奚、契丹
玄宗親注《老子》
張守矽大破契丹
玄宗赦安祿山
吐蕃復絕朝貢
裴耀卿請行新漕倉法
張九齡罷相
韓休拜相
李林甫拜相
追謚孔子為文宣王
公主實封加至千戶
唐蕃戰事頻繁
《唐六典》
冊南詔皮邏閣為雲南王
蓋嘉運平突騎施
開元盛世
玄宗冊楊太真為貴妃
安祿山兼御史大夫
唐初置玄學博士
孟浩然卒
王鐵為京畿採訪使
王忠嗣遭貶
哥舒翰拔吐蕃石堡城
鑒真和尚東渡日本
安祿山起兵反唐
南詔起兵
安祿山敗於契丹
楊國忠拜相
顏真卿起兵討叛
郭子儀、李光弼連戰告捷
潼關失守
郭子儀平河東
玄宗幸蜀
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
安慶緒殺安祿山
唐軍收復西京
唐軍收復洛陽
玄宗返回長安
史思明降唐
王昌齡被害
史思明反
寧國公主下嫁回紇
史思明稱帝
史思明陷洛陽
李光弼邙山之敗
劉展起兵亂江淮
史朝義殺史思明
段子璋起兵反
王維卒
元載括江淮
郭子儀晉封汾陽王
收復東京
李白卒
藩鎮割據形成
史朝義敗死安史之亂終
吐蕃侵入長安
郭子儀單騎說回紇
元載專權
杜甫卒
王擁平定嶺南
田承嗣叛唐
吐蕃頻繁人擾
李适登基
張光晟殺回紇使者
河北四鎮結盟稱王
涇原兵變朱□稱帝
李希烈叛唐
吐蕃劫盟
□寧軍亂
韋皋破吐蕃
安西、北庭失守
德宗詔誡禁軍守法
宦官專軍政
宣武軍亂
南詔與唐結盟
昭義軍亂
宣武節度之爭
神策軍內亂
逸準平亂
徐、泗、濠軍亂
杜佑撰成《通典》
□寧慶軍叛亂
德宗病卒順宗繼立
立廣陵王淳為皇太子
憲宗即皇帝位
李吉甫上《元和國計簿》
鎮海節度使李琦反
王承宗抗朝命起兵
義武軍亂
李賀卒
振武軍亂
沂州軍亂
吳元濟反
柳宗元卒
憲宗暴死李恆即位
唐與吐蕃長慶會盟
成德軍亂
牛僧孺拜相
穆宗死敬宗立
南詔大掠成都
盧龍軍亂
甘露之變
國子監《石經》成
文宗卒武宗繼位
劉禹錫卒
昭義事平
自居易卒
武宗卒宣宗立
卡□牧卒
李商隱卒
懿宗即位
南詔王世隆稱帝立國
西州回鶻王國創立
桂州戍兵起義
僖宗即位
王□雕印《金剛經》
昭宗即位
征討李克用
李克用進兵長安
董昌稱帝
李茂貞攻長安
宦官囚禁昭宗
昭宗復位
朱全忠進爵梁王
朱全忠弒昭宗
皮日休作《三羞詩》
哀帝禪位全忠篡唐
耶律阿保機為契丹主
五代十國
朱全忠代唐稱帝建(後)梁
錢謬建吳越國
王建稱帝建前蜀
晉王李存勖大破梁軍
劉岩稱帝南漢立
楊隆演建吳
吳敗吳越於無錫
毋乙、董乙起兵反(後)梁
李存勖稱帝建(後)唐
(後)唐滅(後)梁
後蜀政權確立
蔣承勛出使日本
石敬瑭割地建(後)晉
徐知誥稱帝建南唐
楚君病逝馬希廣嗣位
三鎮拒命叛(後)漢
劉崇晉陽稱帝建北漢
郭威起兵反(後)漢
郭威黃袍加身(後)周政權建立
(後)周施行計畝稅牛皮製
南唐設科舉
(後)周《九經》版成
“兒皇帝”劉鈞即位
(後)周擴建開封外城
(後)周疏浚河渠以通漕運
(後)周將王逵敗死
《花間集》成
(後)周取秦、成、階、鳳四州
柴榮三次親征南唐南唐
去帝號稱臣
柴榮敕立監采銅鑄錢
柴榮率軍親攻契丹
柴榮下令均定田租
李谷修固河堤
南北山水畫四大家
北宋
陳橋兵變趙匡胤建宋
立更戍法
廢宰相坐議政事制
宋代樞密院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初設轉運使
趙匡胤親征北漢
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第一座跨江浮橋完工
宋發兵10萬滅南唐
趙匡胤去世趙光義繼位
銅版印刷出現
宋平北漢五代十國結束
造船業的日益進步
宋軍大敗遼軍於滿城
楊繼業大敗遼軍於雁門關
宋代賦稅
楊繼業失援兵敗
《太平寰宇記》書成
紡織技術的提高
宋緞成熟
絲織業重心南移
蜀錦宋錦交相輝映
王懷遠編成《太平聖惠方》
設定路提點
設常平倉
初行糊名考校法
設定審刑院
鑄淳化元寶錢
何承矩築水田種稻
趙光義去世太子恆即位
《太宗實錄》編成
詔建定州開元寺塔
王禹偶病逝
宋代火藥火器的發展與套用
置登聞鼓院、登聞檢院
宋遼締結澶淵之盟
建立泉州清淨寺
趙恆汾陰祭后土
趙恆東封泰山祭天
升應天府為南京
宋代商稅
宋設定禮儀院
應天府書院
黃河水肆虐眾州邑遭殃
宋改漕運
秦觀作《淮海集》
宋遷安化蠻
玉清昭應宮成
宋樞密院修《時政記》
宋建保國寺大殿
姚鉉編《文粹》
宋榮王元儼宮失火
寇準病逝雷州
煤的開採
賜諸州學田
宋瓦市勾欄流行
詔建晉祠聖母殿
范仲淹等築海堰
王惟一鑄針灸銅人、著針灸圖經
張君平論治河
林逋妻梅子鶴
畫院人物畫
宋制舉恢復
天台埽治河工程完成
北宋人物畫
李公麟白描人物畫
初設諫院
行解鹽通商制度
置提點坑冶鑄錢公事
北宋發達的礦冶業
《集韻》編成
海印國師服法
宋頒布鎖廳舉人取解之法
宋祁上三冗三費疏
畢異發明活字印刷術
宋遼再議和
趙禎命造紙甲
范祥改行鈔鹽法
《武經總要》成書
宋推行慶曆新政
商州饑民千餘人起義
商州鑄大錢
宋夏達成慶曆和議
宋編修《唐書》
宋詔立州縣學
《慶曆編敕》成
歐陽修《朋黨論》
歐陽修貶滁州
設立四門學
《慶曆善救方》頒布
一代名將狄青病逝
胡瑗管勾太學
包拯權知開封府
泉州洛陽橋竣工
王安石上萬言書
宋醫官考試法
修靈渠以通舟楫
宋賜夏《大藏經》
鎮市、草市、墟市
歐陽修彈劾包拯
宋鑿永濟河
包拯去世
複製武舉
司馬光撰《通志》
王安石與司馬光論理財
宋改革江西鹽法
濮議之爭
宋詔三歲一貢舉
設制置三司條例司
頒行農田水利法
制定保甲法
宋置律學
改革科舉制度
募役法頒行全國
熙寧實施新科明法制度
蔡挺設勤武堂
方田均稅法頒行
宋築廣州城
歐陽修辭世
保甲養馬法
周敦頤去世
頒行《三經新義》
烏台詩案
宋神宗撰修《兩朝國史》
趙頊改革官制
北宋花鳥畫
議設十科取士法
□馬問世
《元豐九域志》編成
沈括命名“石油”
《元□占編敕》頒布
改革家、文學家王安石
宋罷募役法
永樂城之戰
司馬光等撰成《資治通鑑》
司馬光去世
趙煦改元“紹聖”
理學的奠基者——程顥、程頤
指南針廣泛套用
科學家沈括去世
蘇頌撰《新儀象法要》
蔡京專擅朝政
《營造法式》編成
趙佶改元“崇寧”
詩文書畫家蘇軾
蘇軾書畫獨闢蹊徑
蘇軾開拓宋詞“豪放派”詞風
趙佶受冊為“教主道君皇帝”
宋江梁山泊起義
《宣和博古圖》成書
宋代海外貿易的發展
張擇端作《清明上河圖》
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南宋
趙構即位宋室南遷
李綱為相
王彥太行山組織抗金“八字軍”
鐘相楊么起兵反宋
仙人關吳玢大勝金兵
岳飛收復建康
宋大敗金於和尚原
黃天盪韓世忠大勝金軍
南宋降臣劉豫建大齊國
范汝為率民建州起義
岳飛收復襄陽六郡
岳飛郾城大敗金兵
張浚議北伐齊
宋廷定都臨安
宋金第一次和議
岳飛應詔班師
抗金名將岳飛慘遭殺害
趙構削奪眾將兵權
柘皋之戰宋大勝金
李椿年議行“經界法”
宋金達成紹興和議
施全刺殺秦檜
女詞人李清照去世
安平橋建成
韓世忠病逝
臨安設造紙局
宋金達成隆興和議
趙構禪位於趙□
紹聖元寶
宋代的幣制
靖康通寶
□淳化元寶
大觀通寶
宋銅錢鼎盛
“建炎通寶”對錢
乾道元寶
慶元通寶
宋代出現世界最早的紙幣
“臨安府行用”錢牌
宋特殊幣區形成
《通鑑紀事本末》問世
朱熹撰《資治通鑑綱目》
李燾編《續資治通鑑長編》
范成大撰《桂海虞衡志》
王稱撰《東都事略》
宋代名窯名瓷
宋代名瓷造型藝術
磁州窯的民間色彩
景德鎮青白瓷
龍泉窯粉青釉
哥窯瓷的“金絲鐵線”
建窯黑瓷
南戲
徐夢莘撰成《三朝北盟會編》
韓□胄專權
宋頒行《統天曆》
朱熹《四書集注》首次刊印
宋定理官曆縣法
“六君子”上書被逐
韓□胄發動開禧北伐
南宋第一大詞人辛棄疾
愛國詩人陸游辭世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王象之編成《輿地紀勝》
趙汝適撰成《諸蕃志》
法醫學專著《洗冤集錄》問世
《都城紀勝》
秦九韶著《數學九章》
楊輝撰成《詳解九章算法》
宋在天竺建立中國傳統式磚塔
賈似道擅政
臨安府創慈幼莊
賈似道頒行“公田法”
著名抗元將領文天祥
周密著《武林舊事》
平江石刻天文圖勒石
火藥火器西傳
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
阿保機採取新措施
“天皇帝”與“地皇后”
皇族內亂
遼朝的“北南面官制”
燕雲十六州
俘奴寨堡——投下州
具有民族特色的“遼瓷”
建都城
《決獄法》誕生
尊孔建廟
察割政變
乘驢車的宋太宗
高勛之亂
改革宮帳奴隸制
遼與西夏的關係
遼朝重臣韓德讓
改革法令
東侵高麗
欽哀後政變
宋臣富弼赴遼議和
重元叛亂
遼朝對韃靼的戰爭
耶律乙辛擅權
狀元張孝傑專擅朝政
東京起義
耶律余都降金
《醉義歌》與《寄夫詩》
天祚帝被俘遼朝滅亡
遼金議和
城市文明的曙光
耶律大石建西遼
西遼初年的戰爭
西遼初期的政事
屈出律篡奪西遼政權
遼朝奇特的鉤魚法
高明的醫術
遼朝的農耕
遼朝的紡織業
遼朝的“雙王制”
西夏
党項族的由來
李繼遷割據地盤
李德明為西夏建國奠定基礎
興州升府立文武班
“醫人院”
去賜姓、改元、下禿髮令
統一官民服飾
定兵制立軍名
精美的雕塑
設蕃漢二字院
野利仁榮
夏宋定川之戰
夏宋三川口之戰
軍器製造業
曉浮圖學通蕃漢文字
更定禮樂
夏宋好水川之戰爆發
元昊稱帝建國
夏遼之戰
“峻誅殺”政策
精美的陶瓷
西夏貨幣
夏宋議和
夏宋遼鼎立之勢
改蕃禮為漢禮
變更軍州
增設官職經
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
夏宋講和
惠宗皇帝復位
永樂城之戰
“經濟封鎖”
崇宗乾順依附遼朝
崇宗乾順立
實行分封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鞏固
設立學校實行科舉
《天盛年改定新法》
仁宗立賑濟法
改革地方行政設定
在蒙古的征伐下屈辱議和
安全篡位
完整的建築群體:西夏陵園
西夏的法律
骨勒茂才撰《蕃漢合時掌中珠》
遵頊篡位
西夏的三種土地所有制
繁重的賦役
西夏專設“文思院”
梁德懿辭官退職
《奉使日記》
蒙古滅西夏
女真族的由來
阿骨打建立金朝
女真建立的三大聯盟
金太祖破遼
天祚帝降封海濱王
創造女真文字
勃極烈制度
金初的刑法
金滅北宋
金朝頒行漢官制度
金熙宗下詔還河南地給宋
金熙宗下詔恢復河南和陝西地
廢除“南北選”制
近侍護衛殺熙宗
張浩營建都城燕京
遷都燕京
印鈔鑄錢
東京遼陽政變
金朝的火器製造
史稱“小堯舜”
中國皮影藝術
“正稅”和“雜稅”
李智究起義
金帝尊孔讀經
女真上層分子的漢化
宣宗向蒙古軍求和
太原再度失陷
金哀宗自殺金朝滅亡
鐵木真被推為“成吉思汗”
蒙古族的起源
成吉思汗童年受辱
“伴當”階層的出現
扎馬魯丁製成天文儀
成吉思汗發動對外戰爭
蒙古開明大臣耶律楚材
忽必烈建立元朝
忽必烈發兵征宋
元軍東征日本失敗
南宋長江防線完全解體
忽必烈詔令改中都為大都
馬可波羅到達上都
授封張留孫為“玄教宗師”
八思巴創蒙古文字
頒行郭守敬《授時曆》
也黑迭兒主持建成中都
女紡織家黃道婆
元頒行《農桑輯要》
胡三省完成《資治通鑑音注》
忽必烈在全國設行省
鐘明亮起兵反元
忽必烈推行“漢法”
開鑿通惠河
忽必烈駕崩鐵穆耳繼位
鐵穆耳罷江南茶稅
行省平章取代樞密院的管兵權
《大元大一統志》編成
朱世傑著成《四元玉鑒》
元朝的官田與私田
元初農業生產的恢復
大都發生帝位之爭
成宗崩武宗立
嶺北行省設立
元朝政府壟斷手工業生產
元武宗下詔頒行至大銀鈔
元朝的地租與稅役制度
仁宗整頓軍府
王禎《農書》編成
元廷下詔詔科舉取士
制定吏員出職制度
禁止南人典賣妻兒
高利貸盛行
仁宗崩英宗即位
拜住推行新政
元廷嚴格軍官世襲制度
《大元通制》成書
泰定帝駕崩大都發生內亂
元代的官窯與民窯
圖帖睦耳篡皇帝位
禿堅自立為王反叛朝廷
張光大編《救荒治民類要》
《農桑衣食撮要》撰成
蒙文史書《脫卜赤顏》
阿爾尼哥來中國獻藝
元代與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交流
中日民間交往有增無減
元廷設廣教總管府
元朝的商業貿易
元朝國力衰退
脫脫主修宋、遼、金史
非洲著名旅行家伊本拔圖塔
抵中國
教皇特使至上都
公哥朵兒只撰寫《紅史》
王冕詩畫自成一格
“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汪大淵撰寫《島夷志略》
“天完”政權建立
朱元璋參加義軍
張土誠稱王建大周政權
劉福通迎韓林兒為帝
元惠帝昏庸腐敗
元末四大畫家
紅巾起義遍及全國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朱元璋立志“五載成帝業”
陳友諒建大漢國
明玉珍建大夏國
朱元璋立稅法
陳友諒圍攻洪都
朱元璋稱吳王
朱元璋發布討元檄文
朱元璋設文武科取士
王實甫與《西廂記》
果木栽培技術的發展
朱元璋建明朝
休養生息開墾荒田
明廷核實田畝
中書省定勞役法
朱元璋改革政治體制
《大明律》頒行
令州縣設糧長制
朱元璋下詔放還奴隸
明廷實行大明寶鈔
設定都指揮使司制
明朝的科舉制和八股文
明朝前期的賦役制度
大興文字獄
朱元璋頒行《大誥》
朱元璋駕崩
明廷督修水利
沔縣爆發農民起義
元將納克楚降明
朱棣恢復市舶司
明代的工匠
鄭和七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親征蒙古
遷大寧都指揮司於保定
明代的手工業作坊
設貴州布政使司
明代對新疆地區的管轄
明成祖崩仁宗即位
更定科舉法
始立內書堂使宦官通文墨
朱棣遷都北京
巡撫制度的形成
遷開平衛於獨石堡
再立永寧寺碑
于謙率兵擊潰蒙古軍
定賦稅折銀制
瓦剌攻掠哈密明廷不救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
周忱致仕
鄧茂七稱“剷平王”
奪門之變發生
礦工首領葉宗留聚眾起事
戴進開創浙派
更定團營制
《續資治通鑑綱目》編成
改開中鹽法為全部納銀
餘子俊修築邊牆竣工
黃河決口劉大夏奉命治河
明武宗修建豹房
更定刑部條例
劉瑾掌權清官難以立足
王弼作《永豐謠》反映民間疾苦
武宗死朱厚熄進行改革
廢皇莊退民田
“國本之爭”
明設“九邊”修築長城
設烏斯藏都指揮使司
庚戌之變
宮婢之變
葡萄牙軍占領澳門
幣藏匱竭加派地方銀兩
以王仔為閩浙巡視
張經、俞大猷破倭寇於王江涇
拓建京師外城
李開先作《寶劍記》
戚繼光募兵防倭
海瑞上疏
俞大猷、戚繼光破倭於福清、興化
戚繼光出鎮北邊
財用拮据:太倉銀僅足3個月支出
皇室日趨腐朽
《四友齋叢說》刊行
明神宗定官員久任之法
張居正進奉《帝鑒圖說》
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
蒙漢互通貿易呼和浩特建城
李時珍撰成《本草綱目》
張居正、馮保掌權
張居正父喪拒不歸里守制
利瑪竇來華
土地兼併日甚饑民起義頻繁
官員考績評定引發朝臣爭議
明廷更定“宗藩事例”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去世
張居正改革
日軍再度大舉侵朝中朝軍隊取得海戰勝利
《牡丹亭》寫成
閹黨專權
林兆恩創三一教
吳建領導齋教起義
西方地圖法傳人中國
稅使陳奉被迫撤回北京
東林黨人主張薄賦輕稅
葛賢在蘇州領導市民暴動
妖書之獄斷
臨清民變
徐光啟譯成《幾何原本》
《金瓶梅》問世
金沙江鄭舉起事
努爾哈赤誓師攻明
朱由校即皇帝位
紅丸案發生
魏忠賢矯詔殺王安專制朝政
魏忠賢遣宦刺探邊事
楊漣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狀
東林黨與魏忠賢的鬥爭
徐鴻儒起事
袁崇煥在寧遠大敗努爾哈赤
魏忠賢興汪文言獄一網打盡忠良
熊廷弼被冤殺
魏忠賢畏罪自縊
皇太極施計袁崇煥被殺
下詔清查魏忠賢餘黨
義軍被困車箱峽李自成偽降突圍
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宦官勢力再次猖獗
宋應星《天工開物》刊行
義軍召開滎陽軍事會議
楊嗣昌推行“四正六隔”圍剿計畫
李白成被推為闖王
皇太極分兵攻明深人數千里
李白成建大順政權
李白成突圍人河南
荷蘭軍隊擊敗西班牙獨占台灣
李自成殺羅汝才i
張獻忠建大西政權
朱由崧建弘光政權
崇禎帝上吊明朝滅亡
李自成退出北京
明十三陵竣工
努爾哈赤統一女真
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大敗明軍
寧遠受挫努爾哈赤病死
皇太極登基稱帝大清國定都瀋陽
征服黑龍江諸部漠北蒙古臣服
大清國更易舊制實行改革
第二次侵朝戰爭爆發
松山之戰明軍防禦瓦解
多爾袞攝政
吳三桂導引清軍人關
洪承疇降清
清軍步步進逼李自成反攻失敗
清政府重頒剃髮令江南各地奮起抗爭
制定《大清律集解附例》
順治帝察核全國錢糧開編《賦役全書》
清建都北京
《時憲歷》頒行
夏完淳抗清失敗
清廷追議多爾袞罪狀
順洽帝冊封達賴五世為達賴喇嘛
孫可望製造“十八先生獄”
順治帝設定內十三衙門
康熙即帝位四大臣輔政
鄭芝龍流徙寧古塔家產遭清廷籍沒
台灣小史
旗下官員死罪緩免例實行
會試分卷
范文程病逝康熙贈額“元輔高風”
玄燁親政
鰲拜擅權欺幼帝康熙設計擒權臣
設立內閣和翰林院
康熙帝公布執政綱領
《大清會典》開編‘整二十年成書
吳三桂叛清三藩亂起
楊起隆起兵京師事泄未成
康熙帝徵招博學鴻儒
康熙帝獎勵墾荒
康熙帝設立南書房
《五方元音》記錄北方音
陳潢治河
“三藩”反清平息
廢止海禁開海貿易
鄭氏降附台灣回歸大陸
聖祖首次南巡
康熙帝招賢納能倚用漢人文士
烏蘭布通之戰多倫盟會
雅克薩之戰尼布楚條約
戴梓製造火器
康熙帝親征噶爾丹
昭莫多之戰噶爾丹死
汪昂普及醫學知識
聖祖第三次南巡
康熙帝詔諭拘禁索額圖
康熙廢太子胤扔
康熙帝大力倡導仁心仁政懲治
官吏貪剝
康熙帝實行減免賦稅政策
“參票法”開始實施
康熙帝以寬為本治天下
清朝實行人丁稅制大改革
達賴六世在布達拉宮坐床
《康熙字典》成書
康熙帝頒布海外貿易禁條實行禁海
西方畫法進入中國
玄燁死皇四子胤禎即位
台灣農民起事
賦稅制度大改革
除山陝樂籍削浙江惰民籍
汪景琪、錢名世、查嗣庭被嚴懲
恢復青海蒙古秩序
誅年羹堯
平定西藏戰亂
《恰克圖條約》簽訂
《大義覺迷錄》頒行
裁減冗吏
達賴喇嘛回藏
顯通寺大捷
軍機處成為正式的常設機構
雍正帝死弘曆即位
乾隆帝服喪允祿等總理事務大臣執政
乾隆帝舉行木蘭秋彌大典
乾隆帝寬大處理鄂爾泰
恭謁祖陵首上盛京
寬赦宗室嚴懲叛逆
懲治張廷玉
乾隆帝首次南巡
乾隆帝再次西巡
清朝派兵平定準噶爾部叛亂
蔡顯因著《閒漁閒閒錄》被斬決
乾隆第二次南巡
齊周華案
清軍侵緬戰爭結束
乾隆題詩《棉花圖》
圓明園建成
乾隆帝傳諭廣搜民間書籍
土爾扈特蒙古重歸中國
王錫候考《字典》被斬決
甘肅蘇四十三起事
滿洲八旗兵荒廢騎射
廓爾喀入侵西藏
乾隆帝下嫁公主
清政府頒布金瓶制
《欽定西藏章程》頒布
《貳臣傳》編定
揚州八怪風格獨異
《四庫全書》編成
高鶚續補《紅樓夢》
弘曆退位
頤琰即位
白蓮教聚眾起事
白蓮教首領王聰兒投崖自殺
和坤於獄中自盡
嘉慶帝下詔招募團練
陝西白蓮教重創官軍
嘉慶帝著《邪教說》教禁開放
陳德行刺嘉慶帝
鹿耳門之戰
劉墉書法數變
伊秉綬融匯篆隸
英軍侵占澳門炮台未果
“嚴奏咨案件違限處分例”頒行
京師查禁鴉片
嚴禁販食鴉片
天理教軍攻打紫禁城
林清在宋家莊被捕,後磔死。
李文成率天理教徒起事
《嘉慶重修一統志》續編成書
雲南高羅衣起事失敗
清政府頒定鴉片禁令
□琰駕崩曼寧即位
洋銀鴉片為害日甚
清廷查禁鴉片走私
張格爾舉兵於回疆
《勸世良言》刊行
廣東制定查禁鴉片章程
整頓台灣營務
英國艦船闖入黃埔
林則徐在湖廣嚴禁鴉片
許乃濟上書奏請弛禁鴉片
鴉片貿易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
林則徐受命南下禁菸
中國禁菸運動進入高潮
魏源《海國圖志》書成
中英鴉片戰爭爆發
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十款天條
中美《望廈條約》訂立
洪秀全、馮雲山發展拜上帝會組織
葡萄牙霸占澳門
楊秀清、蕭朝貴取得“天父”、“天兄”
代言人地位
《上海租地章程》公布
洪秀全稱王建制
中法《黃埔條約》簽訂
曼寧(道光帝)卒奕苛(鹹豐帝)即位
洪秀全金田村起義抗清
太平軍攻克南京正式建立農民政權
太平天國北伐失敗
太平天國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上海海關協定簽訂外國勢力
侵入中國海關
上海小刀會起義
英、美、法三國要求修改條約
太平軍攻破清軍的江北、江南大營
太平天國發生天京大變亂
英法聯軍入侵中國
馬神甫事件:法國的侵華藉口
英國挑起“亞羅號”事件
英法兩國與中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洪仁開總理太平天國政事力主“新政”
英法聯軍劫掠焚燒圓明園
沙俄侵吞中國東北大片領土
《中美和好條約》在天津簽訂
《資政新篇》刊刻頒“
《中俄天津條約》簽訂
垂簾聽政慈禧獨攬大權40餘年
清廷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安慶內軍械所設立洋務運動興起
英國人相繼擔任中國海關
總稅務司職務
鹹豐病死慈禧發動辛酉政變
慈禧三次打擊恭親王奕訴
清廷重刑鎮壓天津教案
清廷創建新式海軍初見成效
中國近代商辦工業開始出現
中國工人階級誕生
日軍以“保民”旗號侵台吞併琉球
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收復新疆
中俄簽訂《伊犁條約》
圍繞朝鮮問題中日矛盾不斷加劇
中法戰爭爆發
鎮南關大捷
《中法新約》簽訂法國不勝而勝
維新思想興起
台灣改設行省
英軍入侵西藏清廷妥協退讓
康有為上疏皇帝
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
孫中山上書李鴻章
台灣人民發起抗日反割占鬥爭
康有為領導“公車上書”
中日海軍進行黃海大戰
俄、法、德三國干涉日退還遼東半島
維新派加強輿論宣傳
孫中山創立興中會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光緒帝命大臣詢問康有為變法事宜
譚嗣同撰成《仁學》
梁啓超發表《變法通議》
《中俄密約》訂立
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義和團運動勃興于山東
百日維新
列強接受美國的“門戶開放”政策
戊戌變法失敗
從“扶清滅洋”到“掃清滅洋”
八國聯軍鐵蹄遍踏華北大地
洋務派離心實行中外“東南互保”
俄軍殘酷殺戮中國平民
沙俄武力侵占東北三省
劉坤一、張之洞連上三折提出“新政”建議
《辛丑條約》簽訂
“清末新政”的政治改革措施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
章炳麟、鄒容、陳天華鼓吹革命
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爆發
革命派與保皇派展開思想大戰
中國同盟會成立
清政府“預備仿行憲政”立憲團體相繼成立
同盟會發動武裝起義屢敗屢戰
孫中山舉起“三民主義”大旗
京張鐵路開工
孫中山直接領導六次起義
清廷批准《憲法大綱》
清政府設立諮議局和資政院
光緒、慈禧死溥儀即位
人民反抗鬥爭出現新的高漲
孫中山、黃興發動黃花崗起義
保路運動興起
清政府成立“皇族內閣”
溥儀退位

序言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是由56個民族長期共同締結而成的。在以往的數千年間,中國的文化不僅照亮了世界的東方,而且也為世界文化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學習祖國的歷史可使我們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珍惜我們祖先所創造的歷史文化成就,繼承並弘揚優秀民族文化,為中國在新時代的復興和崛起而努力奮鬥。
中華民族的歷史紛繁錯綜,治亂興衰交錯更迭,其中不乏可歌可泣的民族抗爭史,也不乏悲痛屈辱的民族血淚史。歷史不是簡單地記錄事件的發生,史學家們所爭論不休的也絕不僅僅局限於無足輕重的細枝末節,學習歷史的目的應該是了解歷史、感悟歷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廢。要理解現實必須懂得歷史,借鑑前人得失,古為今用。
縱觀古往今來的仁人志士,無不是精研史書、貫通古今的大師。當今時代呼喚知識英雄,需要千百萬適應時代發展、博古通今的傑出人才來開拓進取,引領時代潮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多來,中國的經濟、文化、科學技術有了飛躍的發展。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可以預期,在今後的歷史時期里,像漢、唐盛世的那種局面一定會以新的形態、新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
歷史是一部教科書,我們祖國的歷史,更能教育、激勵、鞭策我們積極向上,奮發前進。學習我們祖國的歷史,既要了解它的過去,還要認清它的未來。歷史的航船,從來都是在乘風破浪中前進的,不論遇到什麼樣的濁浪排空、颶風卷石,都不能改變它前進的航向。我們祖國的歷史,也同樣是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但依然是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軌跡前進的。
我們為自己祖國有悠久而光榮的歷史文化感到驕傲,為擁有無數偉大的祖先感到自豪!我們為振興中華充滿信心!
本書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敘述,全方位介紹了中國歷史的基礎知識,生動、真實、客觀、全面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內容涵蓋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藝術、民俗等各個領域,是一本全面了解中國歷史的簡潔讀本。
本書以最新的視角解讀中國歷史,以最新的形式整合中國歷史,帶讀者跨越千年時光,全面領略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這就是本書的主旨所在。我們的祖先,無論是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勞苦大眾還是生活在社會上層的精英階層,他們都對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作出了巨大貢獻。本書以冷靜的客觀的進行“歷史敘事”,把更多的評判留給讀者,我們更傾向於對中華民族偉大的祖先和輝煌的成就予以肯定,並為我們祖先的智慧和成就感到驕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