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傳華,男,漢族,1965年4月生,滁州人,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南譙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擬任區直單位黨政正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史傳華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65年4月
- 出生地:滁州
史傳華,男,漢族,1965年4月生,滁州人,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南譙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擬任區直單位黨政正職。
史傳華,男,漢族,1965年4月生,滁州人,大學學歷,中共黨員。現任南譙區委宣傳部副部長,擬任區直單位黨政正職。主要簡歷歷任原滁州市(南譙區)施集中學教師,南譙區廣播總站編輯,南譙區委宣傳部宣傳教育股股長,2003年9月...
13.《形象與寫意:史傳書寫程式化修辭頻現》,《中國社會科學報》第587期,2014年4月23日。14.《〈漢書·百官公卿表〉為何不記“共工”(上、下)》(札記),《中華文史論叢》2014年第2期。15.《〈通典〉“晉太尉進賢三梁冠”小札》,《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人大報刊複印資料...
史傳 宋代武林絕世高手「天下社」的「姜氏兄弟」(「橫掃天狼」姜任庭、「威震神州」姜端平)倆馳騁江湖數十年 所向無敵。兩人因生前曾蒙成都浣花劍派蕭家大恩,便將一身蓋世神功精心設計了一首樂曲藏於棺中,讓蕭家後代智慧超人之士緣此開啟機括,得以閱見秘籍《忘情天書》,以圖報答恩情。姜氏兄弟死後葬於蕭家...
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傾注──讀朱東潤先生史傳文學隨想(《文學遺產》1997年05期)陳尚君教授與唐代文學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1期)中晚唐政治文化的一個縮影——寫在《李德裕文集校箋》出版前(《河北學刊》1998年02期)樓中日月長──推薦《湘綺樓日記》(《中國圖書評論》1999年01期)帶讀者到...
鴻漸雲逵遠,鄉江水有聲。史傳何代信,詩闡異時名。新廟青山肅,豐碑錦字明。我來深仰止,翻戀蕨薇情。 又如程鄉鬆口人,明朝翰林,被譽為“嶺南夫子”的李士淳有詩云:我生處士里,酌水知源長。往事成千古,高名噪一方。祠堂新卜築,俎豆舊馨香。無限相思意,東湖水正泱。 直到張致遠去世後數十年,“...
1997年第1期 《史官文化的演進》,《歷史研究》1993年04期 《中國史傳的編修理論與實踐——兼論中西史學精神的差異》,《史學理論研究》1993年1期 《中國史學評論:劉知幾與司馬光》,《安徽史學》1989年1期。《亞細亞生產方式問題的爭論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發展》,《河北學刊》1987年05期。出版圖書 ...
古代傳記文學大體上包括兩類,一類是歷史傳記文學即史傳文學,一類是雜體傳記文學即雜傳文學。司馬遷是第一位史傳作家,他的《史記》中的“本紀”、“世家”、“列傳”,幾乎都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一些歷史人物傳記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司馬遷開創的以人物描寫為中心的“紀傳體”,成為以後歷代正史的標準文體。班固...
曾教授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語言調查、漢語史、中國傳統語言學史、史記研讀、歷代語言學名著研究、中國學術史概略、文化人類學、中國文化、古代詩文選讀等課程。在韓國高麗大學曾為大學院博士生碩士生講授先秦兩漢史傳文學、中國學術與中國文學等。出版圖書 主要貢獻 多次進行田野調查,發現、...
一、第454窟甬道頂佛教史傳故事畫之特點 二、第454窟佛教史傳畫所反映的相關問題 第四章 莫高窟第454.窟主室經變(上):四披經變 第一節 第454窟主室南披法華經變 一、榜題與畫面內容釋讀 二、小結 第二節 第454窟主室西披法華虛空會與中心佛壇靈鷲會的 口乎應一一法華道場的形成 一、榜題與畫面...
大正藏主要佛教典籍 ▪ 阿含部 ▪ 本緣部 ▪ 般若部 ▪ 法華部 ▪ 寶積部 ▪ 大集部 ▪ 經集部 ▪ 密教部 ▪ 律部 ▪ 釋經論部 ▪ 中觀部 ▪ 論集部 ▪ 諸宗部 ▪ 史傳部 ▪ 事匯部 ▪ 古逸部 諸宗部的概述圖(1張)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4422次 編輯次數:...
即使是一枝梅花,也能使人於“暗香浮動”、“清氣溢流”之中;想像史傳“梅妻鶴子”、“踏雪尋梅”故事,體味“品讀被歷史沉澱的人文內涵”,這是中國繪畫與詩、與文、與理、與書相契合的一個重要特點。一平之評畫論文,正是以文章展其思緒,發其議論,引導人從畫中之象而申發為畫外之意,以使玩味無窮。宋代...
第三編 垂為範式之史傳文學 概述 李陵之禍與司馬遷之發憤著史 以人物為本位的《史記》斷代為史的《漢書》及《史》《漢》之異同(上)斷代為史的《漢書》及《史》《漢》之異同(下)《越絕書》作者辨 劉向、劉歆校書秘閣 第四編 獨擅其美的漢詩 概述 蘇李詩之真偽與五言詩之起源 樂府采詩和早期三大樂府 ...
《在小說與史傳之間——論明代歷史演義的敘事模式》,《文藝理論研究》 2008 年第 3 期 《二十世紀中國古代章回小說文體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中國文學研究》 2007 年第 4 期 《“章回體”稱謂考》,《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 2006 年第 4 期;人大報刊資料中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 2006 年第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