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乾·謹

叱乾·謹:(公元?~444年待考),鮮卑族,叱乾辯之子,漢名薛謹,字法順;河東汾陰人(今山西萬榮)。著名北魏將領。

基本介紹

  • 本名:叱乾·謹
  • 字號:字法順
  • 所處時代:北魏
  • 民族族群:鮮卑族
  • 出生地:河東汾陰人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444年待考
個人簡介,人物介紹,

個人簡介

叱乾·謹為官期間,重視文化教育,在五胡亂華的特殊時代,為延續民族文化,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河東薛氏是名門望族。最初,他們這個家族在四川一帶,因戰亂遷到了河東一帶。在那個戰亂頻仍的特殊年代,一些名門望族,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部落管理制度。一個家族,等於是一個部落,有首領,有軍隊,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傳承方式。薛氏在河東,共形成三個部落,世稱“三薛”。

人物介紹

叱乾·謹的曾祖父叱乾·陶,就是一位鮮卑族部落首領,當時另外兩個部落的首領是叱乾·祖和叱乾·落。他祖父叱乾·強,後來也當了鮮卑族部落首領。因為叱乾·祖和叱乾·落的部落子孫積弱,難當大任,所以叱乾·強也兼任了那兩個部落的首領。叱乾·強很有統帥能力,受到家族和百姓的擁戴,實力越來越強。他們憑藉黃河天險,在五胡十六國的時代,寧靜自保,平安生活,沒有被當時的少數民族政權吞併消滅。到了姚秦時代,叱乾·強被封為鎮東將軍,官至尚書,叱乾氏家族成了姚秦政權的組成部分。
叱乾·強死後,叱乾·謹的父親叱乾·辯繼續擔任部落首領,並出任姚秦的尚書郎、建威將軍、河北太守。叱乾·辯仗著自己有家族實力,性格驕傲,橫行一時,為官時不大得民心。
南方東晉政權的劉裕,率兵北伐姚秦,生擒了後秦國主姚泓。叱乾氏家族因此歸順了劉裕,叱乾·辯被東晉皇帝任命為寧朔將軍、平陽太守。在劉裕放棄長安,返回江南後,叱乾·辯又投降了北魏政權,被任命為平西將軍、雍州刺史,並賜爵汾陰侯。史書評論,叱乾·辯反覆投降,並不是因為沒有氣節,而是為了保全家族實力。在那個戰亂年代,保家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
叱乾·謹當時被劉裕闢為相府參軍,跟隨劉裕回到南方,住在彭城。叱乾·辯降魏後,寫信把叱乾·謹召了回來,北魏世祖皇帝拓跋·燾任命叱乾·謹為河東太守。
史書中稱,叱乾·謹“容貌魁偉”,很喜歡閱讀史書。他降魏之後,先後參與了多次戰爭。
叱乾·謹雖然官拜河東太守,但實際管轄的領土很少,周邊有好幾股不同的勢力。比如他的領土與屈丐的領土接壤,雙方時有爭端,叱乾·謹帶領部下軍隊,多次團結抗敵,取得勝利。
拓跋·燾派奚斤率大軍討伐赫連昌時,命叱乾·謹為前鋒嚮導,攻克了蒲坂(今陝西永濟)。拓跋·燾把蒲坂與汾陰兩地合為一郡,命叱乾·謹為河東太守,後來又升為秦州刺史。
北魏太延初年(公元435年),太行山區的少數民族吐沒骨首領白龍起兵叛亂,拓跋·燾命令奚眷與叱乾·謹帶兵平叛,取得了勝利。戰爭結束後,又給叱乾·謹加了官職。叱乾氏的家族部落具有軍事機構性質,所以叱乾·謹經常被北魏政權調去打仗。但戰爭之餘,叱乾·謹仍是河東一帶的地方長官,要處理民政。史書稱他“威惠兼備,風化大行”。
叱乾·謹不僅是位勇敢的將軍,同時也是知識淵博的大儒。他有感於戰亂之後,百姓流離失所,文化典籍散失,漢民族的文化有失傳的危險。就在河東一帶大搞教育,設立學校,要求民間的青年子弟,在農閒時候,到學校學習詩書。他還經常到各地巡察,親自主持經典考試。經過多年的努力,為河東地區培養了很多精通儒家經典和其他漢民族文化知識的人才。史書稱“河汾之地,儒道興焉”。
北魏之後的許多年裡,河東地區仍然人才輩出,其中應該有叱乾·謹的一份功勞。
北魏太平真君元年(公元440年),叱乾·謹被招還京師,除內都坐大官。
叱乾·謹經常參加北魏政權發起的戰爭,在北魏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叱乾·謹為都將,隨從拓跋·燾北伐,最後竟因為在戰爭中延誤了行軍期限,與中山王辰等被拓跋·燾按軍法斬首,終年四十四歲。
叱乾·謹被殺後不久,北魏世祖皇帝拓跋燾又極其後悔,給他追贈為鎮西將軍、秦雍二州刺史,賜諡號為“元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