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狀火山
- 外文名:pedionite
- 又稱:熔岩高原或熔岩台地
- 分類依據:根據不同的形態分類
- 特點:地勢平坦而範圍廣闊
- 所屬學科:地理學
簡介,分類,盾狀火山,錐狀火山,鐘狀火山,塔狀火山,臼狀火山,鍋狀火山,
簡介
台狀火山地貌平坦開闊,這是裂隙式火山噴發方式下形成的熔岩地貌。岩漿沿著地殼中的巨大裂隙不斷上涌,以巨大的能量噴出地表,在流動的過程,覆蓋流經地區的地面,形成廣闊的台狀火山。遠望一片平地、結構單一的地貌似乎毫無觀賞價值。然而走進台地,熔岩在流動的過程中翻轉、渦旋、沸騰的形成均在凝結中留在地表,豐富的造型任人想像。有的侵蝕後突兀地表,形成方形山,如南京郊區的方山。
火山岩漿活動與地震同是地殼板塊運動的表現,主要分布在地殼板塊的邊界地帶。板塊邊界地帶是地殼的破碎地帶,這裡地下斷層非常發育,稱為地殼薄弱帶。因此板塊邊界帶是地殼深處處於高溫高壓狀態下的岩漿釋放能量的首選地帶,岩漿沿著岩層中的垂直裂隙上涌、噴發、堆積。當能量釋放後,火山處於休眠狀態,待能量再次蓄積到一定程度,就會重複上述的過程,火山錐與台狀火山就是在這樣周而復始的過程中堆積而成的。
分類
火山指因火山作用在地表上形成的山。依其活動情形可分為正在活動的活火山(active volcano);人類史上有噴發紀錄而現沒有活動的休火山(dormant volcano);及史上無噴發紀錄的死火山(extinct volcano)。
由於熔岩性質及噴發類型各地不一,以致火山有各種不同的形態,大體可分為台狀,盾狀、鐘狀、塔狀,錐狀、臼狀火山等幾類型。前四者山體大部或全部由熔岩所構成,亦稱塊狀火山(massive volcano),後二者由熔岩和碎層物相疊而成,總稱成層火山(stratifiedvolcano),皆是廣義者。其他還有一些特殊的。
盾狀火山
盾狀火山是第三世紀火山活動活躍時,由於高溫流動性大的熔岩多量溢出漫流而成的火山,其與台狀火山不同的是,為形式上屬於中心噴發。故基部廣大,頂部低平。與基底面積相比,高度不大,傾斜緩,普通在10°以下,不成尖錐狀,以冰島的火山最為典型,但也不乏高大者,如夏威夷的莫納洛亞火山(Mauna Loa)即高達四千公尺以上。構成盾狀火山的熔岩,一般仍以基性熔岩如玄武岩為主,故又稱玄武岩穹地,現今多為休火山,活動者少。盾狀火山,頂上常有火口,但非如錐狀火山的火口主由噴發而成,卻是熔岩流出後陷落者,稱為下陷火口(crater pit)。
錐狀火山
世界火山以此種形態出現的最多,如日本的富士山,我國東北的白頭山,廣東的七星山和觀音山等均是。每為熔岩流及碎層物的累層所構成,火山體下部常有集塊岩(agglomerate);但也有純為碎屑物所構成者,是為噴石錐。至於熔岩的分布,黏性大者常堆積在頂部而黏性小者漫流至山麓裙帶(piano);碎屑物的分布適得其反,黏性大者爆發激烈,方能遠拋至山麓堆積;黏性小者,爆發輕微,只能拋在火山口附近。錐狀火山之坡度各處不一,以富士山為例,則頂32~34°,腹25~26°,麓17~18°,故屬凹坡而呈錐狀。火山錐頂部通常有火口(crater),但面積不大,為最後一次噴發所決定,與火山體積的大小無直接關係。火山活動停止後,火口下方的噴溢道中的熔岩易凝固成熔岩柱,稱為火山頸(volcanic neck)。盾狀火山頂部形成的錐狀火山,可稱為盾錐火山(Aspikonide)。
鐘狀火山
數目次於錐狀火山。構成岩石為較酸性的熔岩如流紋岩、安山岩等,準基性熔岩如溫度低、黏性大者,也可構成鐘狀火山。由於熔岩黏性大,故流動性小,最易形成小型的塊狀熔岩穹丘,即鐘狀火山,通常比高僅一百至三百公尺,無火口,表面具流理構造(flow structure),結晶列的構造,與山體表面大致平行。鐘狀火山常系一種寄生火山(parasitic volcano),發育於大火山側面。如紗帽山即為七星山的鐘狀寄生火山。
塔狀火山
火山頸在地殼內部凝固後,於噴發復活時,被岩漿向上推出地表,或黏性特大的熔岩直接向外噴發急促凝結而成的火山體,為塔狀火山。一般言,鐘狀火山噴出量稍多,凝固較遲而上部扁平,塔狀火山噴出量少,形成遠比基部為高的火山塔(volcanic spine)。最著名的塔狀火山為西印度群島中馬梯尼克島(Martinique)的佩麗峰,此峰於1902年形成,在一次噴發中向上擠出凡二百餘公尺。
臼狀火山
屬於此類的火山為數不多,為經過猛烈爆發性噴出者,故此構成的岩石黏性極大,多半是酸性岩,噴出物以碎屑物為主,熔岩流極少,甚或完全沒有。火山呈低圓錐形,與高度相比火口直徑顯得特大,內部成層狀有規則,易被誤認為水中沉積物,故臼狀火山也稱火山碎層岩丘。
鍋狀火山
通常稱為平火口或爆裂火口。是經短期活動的間歇蒸氣爆發下造成的特殊火山口,多呈圓形或橢圓形窪地。一般不伴顯著噴出物的堆積,但偶而也有岩石層片堆於火山四周成堆,只有火口底部卻常為堆積物所埋,成皿狀,並可積水成湖,稱平火口湖(maarlake)。學者有認為平火口為火山衰頹期即火山末統產物,也有認為是未完成火山噴出而成,另稱火山胚種(Vulkanoembry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