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一本和齊邦媛《巨流河》、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齊名,並同時躋身台灣誠品書店暢銷榜的好書。
2.央視名嘴白岩松、南周名記東方愚、中信書店品牌推廣經理戴鴻斌都曾心情激動地為此書寫下自己的讀後感想。
3.如此多令人敬重的台灣名流聚集在此,袒露真心,自曝家史與心靈掙扎:我們有多少機會可以讀到這樣的好書。
4.在別處你見不到這么珍貴罕見的老照片:1960年的陳若曦和白先勇、三歲的蔣勛先生、幼時的“朱家三姐妹”(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
5. 想了解現當代台灣史,最快的辦法莫過於讀此書。
作者簡介
吳錦勛,台大哲學研究所碩士,成長於桃園鄉下。從事新聞工作十五年。2007年,以《今周刊》上《翻山越嶺,一堂一百二十公里的英文課》一文獲亞洲出版業協會(SOPA)之“卓越專題特寫獎”;2008年,以《商業周刊》上《一家公司,幹掉一個王國》獲吳舜文新聞獎之“深度報導獎”。
他的寫作信念受到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的啟發:“用細如粉末的文字,重構這個世界的物性本質。”
書評
誠品書店的那個午夜,我突然看到了一個屬於“失敗者”的六十年……在真實的台灣,它的悲情與壓抑、自強與自尊,又有多少人認真聽過、想過?
當我終於有機會站在人性的角度,重新審視勝利與失敗,重新閱讀台灣這個歷史的孤島在過去歲月里的深深悲情,也才真正聽懂了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與陳映真等人鄉土背後的孤憤與掙扎。
——央視名嘴白岩松
補台灣史,最快的辦法就是讀《台灣,請聽我說》。
——南周名記東方愚
前幾日連續讀完了《大江大海1949》和《台灣,請聽我說》。前者的寫法是歷史的橫剖面,同一時間,不同的人,他是怎樣的,她是如何的;後者則是以不同的個人為軸心,縱向論述,這個時間做了什麼,那個時間做了什麼,這個事件的時候我是如何,那個事件的時候我又是如何了。讀後面一本書,平靜的感覺多一些,因為它就是一部記錄;而前一本書,感情更濃厚一些,整本書的情緒一直被帶動的比較高。
《台灣,請聽我說》選取的講述人非常好,結合台灣的現實,既有本省人,也有外省人,也有客家人,也有原住民。而且有非常好的代表性。可以說,這些人既代表了不同時代的台灣,同時也代表了今日的台灣。星雲大師講述他如何在戰亂的1949中來到台灣,建立了自己的寺廟,又如何在多年後和自己的大陸母親重逢;黃文雄講述自己的留學經驗,也講述了在何種情境之下策劃並實施刺殺蔣經國的計畫……胡德夫,這位台灣音樂的元老,講述了身為原住民在台灣動亂年代的壓抑,也講述了解禁年代在美麗島上歌唱《美麗島》的心情;林懷民以堅持為台灣的鄉親跳舞,讓所有的台灣人都能看到現代舞為目標;鈕承澤回味著自己與北京的不解緣分,作為台灣正當年的代表,通過電影告訴所有人自己的台灣……全書共有17位台灣各領域的精英,講述他們1949的經歷或1949給他們帶來的影響,談論他們在“壓抑、裂變、再生”中所度過的歲月。
其實讀了這本書,你就能更近一步的認識到台灣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那裡有著怎樣的一群人、他們對“壓抑”的回憶、他們對“裂變”的興奮、他們對“再生”的願景。你會知道,原來,我們以為的台灣,不是一個真實的台灣;央視里所提到的台灣,也不是一個活生生的台灣;台灣除了國民黨、民進黨,除了馬英九、陳水扁,除了一國論和兩國論,除了牛肉麵和檳榔西施,還有這樣一些活生生的台灣人,這樣一些不為人知的心境。原來,同宗的兩岸人去“和解”,真的不是一件非黑即白的事情,台灣也並非一個非黑即白的台灣。台灣所提的“民主”,也並非是大陸所說的“空中樓閣”,原來,這么多台灣人都是如此珍重這兩個字的。
——中信創意文化中心總經理助理、中信書店品牌部推廣經理戴鴻斌
卷首語
卷首語
——逆行者的凝視
2009年,是國民黨政權遷台邁入整整一甲子的一年。這六十年,我們經歷了可以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六十年,有太多可以記述,也有太多可以遺忘,不管我們記憶還是忘卻,歷史從來沒有離開我們,它充滿在我們的生活世界裡、我們的行住坐臥之間,也活在我們不斷對歷史的解讀與詮釋之中。
義大利歷史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Croce)說:“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過去的,其實沒有過去,這六十年來我們看到台灣由壓抑、逐漸裂變、轉型,彷徨於道途,追尋著出路。這個漫長的歷程,好像一條潛流,時而波濤洶湧,時而潛行地下;也好像一條引領我們盤旋而行的巨龍,我們有時瞥見了它的鰭,有時撞上它的利爪,有時在雲霧繚繞中看見它閃現的五
彩鱗片……它,碩大無朋,沒人能一眼看盡。
於是我們借用別人的眼睛,來試著拼出這條時代巨龍的雪泥鴻爪。他們是季季、胡乃元、黃文雄、陳若曦、孫越、蔣勛、胡德夫、鄭崇華、星雲大師、林懷民、施振榮、朱天心、鈕承澤、顧玉玲等14位不同背景,想法和經歷各異,但都對台灣有思索、更有所作為的意見領袖。
他們通過訴說自己的故事,試著將歷史的某個片段化隱為顯;把我們以為“斷裂的眼前”加以縫補;替我們撥開那些迷濛不清的時空。就像14盞歷史的“探照燈”,在深淺不一的焦距中,向我們呈現在黑暗中可能錯失的風景。
書寫是遺忘的對位,時間是不斷流逝的,可是當時間被書寫了之後,印在紙上、書里,就變成了空間,成為有形的東西留下來,足可供人攤展閱讀。
這好比我們搭上一列時間的火車,我們背朝前、臉朝後,火車愈往前,我們的視野收納得愈多。此情此景,請允許我引述哲學家瓦爾特·本雅明(W.Benjamin)著名的“歷史的天使”的描述:
他的臉朝向過去,凡是我們看起來是一連串事件的地方,對天使而言,卻只是一場災難。這場災難堆疊著一層又一層的殘骸,猛力拋擲在天使腳前。
天使想停下來,喚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補完整,可是從天堂吹來了一陣風暴,風暴猛烈地扣緊天使翅膀,令他動彈不得,以致再也無法將翅膀收攏。天使無法抵抗風暴,背對著被推向未來。天使面前的碎片高聳入天,我們稱那風暴為進步。
我們這本書呈現的人物,正像本雅明所說的是“面向過去,被歷史風暴推向未來”的天使。他們努力用個人的biography(生平)介入那個大寫的HISTORY或是HERSTORY(歷史),台灣歷史或因而改變了一些方向,或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
經由他們的述說,這些看起來破碎的歷史殘骸,彰顯了其中整體的意義,回歸它在歷史長河中該有的位置,復原了人性的光澤;就像歷史的天使“想要停下來,喚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補完整”。
原來這本書,是關於“逆行者的凝視”。
因為勇敢凝視,這個世界對他們坦露得最多;他們回顧得愈多,我們愈發現在歷史的忠奸、善惡、黑白等等兩極之間,其實有很多灰色地帶,這也是對話可以產生的開始。不同族群、階級的苦難雖然無法論斤論兩地比較,但置放在共通的人性面前,我們深信,同情的理解是可能的。
所以,台灣,請聽我說……
台灣從“戒嚴”到“解嚴”、一黨到多黨、壓抑到開放,
這些逆行者在風暴淘洗中,走自己的路,亦像珍珠母貝那般,逐漸磨出一顆顆緊密內爍的信念,如是行、如是活,如是展露他們的精彩。
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繆爾(JohnMuir)說:“每棵樹都跳自己的舞、唱自己的歌。”台灣獨特的風土,滋養了這些本性、族裔、環境、養分各各不同的受訪者,就像不同的種子落在不同的土壤里,慢慢長成姿態各異、形貌特殊的樹。
一陣風吹來,他們便唱著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但在偶爾走進森林裡的人聽來,那不同枝葉交錯並列的樂音,便宛如一場森然的群木低聲合唱。
目錄
第一部壓抑年代的追尋與幻滅
季季:我嫁了一個“共產黨員”
胡乃元:老爸爸的星空圖
星雲大師:我聽不懂媽媽的話
孫越:想家,那就好好唱歌吧
黃文雄:四二四那一天,我開了一槍。
第二部裂變開始融合初萌
陳若曦:政治運動是一種催眠術
蔣勛:台灣要把曖昧性擴大為豐富性
林懷民:“從容”的下一步
胡德夫:“美麗島”還沒唱完
鄭崇華:一個流亡學生的綠能台灣夢
第三部新的再生、新的夢想
朱天心:那一個謙卑的小水罐
鈕承澤:“外省人”這三個字曾令我非常傷感
顧玉玲:以善意的容器,包容對待異己外來者
施振榮:品牌,台灣的新競爭力
後記